一位满族人被袁氏全家视为“恩上”,冯国璋、段祺瑞是他的学生

出处:《文史天地》2011年第3期


一位满族人被袁氏全家视为“恩上”,冯国璋、段祺瑞是他的学生

荫昌


在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中,荫昌的名头不算太响,但与他有关的人或事说出来你绝对感兴趣。


他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核心人物德皇威廉二世称兄道弟,关系铁得分不开;他曾多次解袁世凯于倒悬之急,袁氏全家视为“恩上”;他参与的很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是当今每个文科生要求必须熟练掌握的,如对义和团和武昌起义的镇压;他有几个学生是任何学过历史的人都不可能绕开的,比如冯国璋、王士珍、段祺瑞、曹锟。


外语学不好的结果


荫昌的一生绝对算得上传奇,但他的身世平淡无奇。他虽是满族(正白旗人),有北京的户口,不过只是平头百姓。由于没有过硬的关系,1872年,13岁的荫昌被选入京师同文馆德语班学习。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感到疑惑,京师同文馆是总理衙门下属的洋务学堂,级别很高,荫昌怎么没有关系反而被选入里面读书呢,而且所学专业在今天看起来是很热门的外语。


有这种疑惑很正常,时代不同,观念自然也会大不一样,就好比以前人人轻看的戏子,如今都演变成大家羡慕的歌星了。同样的道理,现在比较吃得开的外语专业在当时却被人所不齿。同文馆刚成立初期,主管招生工作的最尴尬,不要说有人来报名,就是连咨询的都没有。原因很简单,当时人们都认为,只要学习了洋文,便是投降了外国,去同文馆读书,咱丢不起那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有政府做后盾的同文馆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凡是进馆读书者,每人每月三两白银,学习成绩优异者,则增至六两,再过一期增至八两,最后可以增至十二两。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举个例子,在当时,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当家教,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读书不但不花钱,而且还能养家糊口,真不错。但令人惊奇的是,就是没有人买账。这下政府可真是恼火了,既然软的不行,那就只好来硬的,最后决定从八旗官学中挑选学生。虽然是挑,但去同文馆读书的人,不是无权无势,就是又蠢又笨,真正权贵子弟,早就花钱或托关系逃之夭夭了。


由此看来,同文馆培养出来的学生优秀的也不多。但也有“功夫全在诗外”的,荫昌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光绪三年(1877年)刘鸿锡出使德国,清政府为了锻炼自己的翻译和军事人才,派荫昌以“三等翻译官”的身份前往德国使馆,并趁机学习陆军教程。谁知荫昌连日常德文都不能对付,遂被降为“四等”。虽然德语没有学好,但没有功劳也是有酬劳的,1879年荫昌报捐为光禄寺正卿衔。光绪十年(1884年)10月许景澄出使德国,荫昌又被派去柏林,德文还是不行。政府真是白给荫昌发了那么多年“工资”了。


交对朋友很重要


学习成绩不好,这也没什么,历史上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大老粗,比如善于驭臣的刘邦和喜欢哭鼻子的刘备。荫昌后来的成就自然达不到刘邦这些人的级别,但对于他这个学习不努力,资质平平的人来说,能对后来的历史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已经很不错了。


一位满族人被袁氏全家视为“恩上”,冯国璋、段祺瑞是他的学生

一位满族人被袁氏全家视为“恩上”,冯国璋、段祺瑞是他的学生

一位满族人被袁氏全家视为“恩上”,冯国璋、段祺瑞是他的学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