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雜技+”跨界融合 照亮未來之路

“一人頭頂30根板凳,展示民俗風情和非遺文化”“用柔術和倒立造型來塑造蜻蜓的靜態與動態,還原富順文廟·西湖之美”……在市雜技團演藝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軼看來,跨界與融合在當下被廣泛採納,在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的今天,雜技獲得紅利更為顯而易見。

自贡“杂技+”跨界融合 照亮未来之路

圖:頂板凳——中國龍

➤“雜技+文化”促傳承

沿百級石梯而上,推開略有鏽跡的鐵門,兩棟紅磚白牆的舊樓房映入眼簾,演出足跡踏遍世界五大洲的市雜技團,就坐落於此。近日,記者走進了這處富有傳奇色彩的雜技聖地。

沒有任何防護用具,他先用頭頂起一個板凳繞周;之後不斷增加板凳數量,同時還要做轉體、走動等高難度動作。最後他頂起了30根板凳,疊起來有4米多高、4米多長,總重量80多公斤,支撐這些重量的僅是一個15平方釐米面積大小的板凳角……這就是市雜技團今年重點打造的節目《頂板凳—中國龍》,絕技的展示者是54歲的羅海斌。

羅海斌是整個公司年齡最大的演員。因為年齡的原因,羅海斌每天需要比常人多花一個半小時在體能訓練和熱身上。“力量型的表演一般人40歲就不上了,我從事雜技已有36年了,我不願意離開這個舞臺。”羅海斌有顆不服老的心,他悄悄告訴記者,自己希望能夠一直演出到60歲退休。

“頂板凳”是中國傳統雜技項目,但現在已很少看到它的身影。編導李軼介紹說,板凳龍,顧名思義就是一條條用單個板凳串聯而成的遊動的龍燈,一條凳龍幾乎就是一個藝術綜合體,集雕塑藝術和造型藝術為一體,融體育、雜技、舞蹈為一爐。“希望能通過雜技‘頂板凳’技巧與民俗‘板凳龍’相結合的手法,來展現傳統非遺文化。”

“太陽出來囉……”伴隨著歡快的音樂,八分鐘的《頂板凳—中國龍》展現了新農村、新農民的新生活,隨著茶藝、頂壇、蹬人等技藝一一展現,24歲的小夥子祝逸頭頂12根板凳出場,獲得掌聲一片。不過很快,他的風頭就被羅海斌比了下去,因為他的頭上整整頂了30根板凳。

自贡“杂技+”跨界融合 照亮未来之路

圖:羅海斌表演《頂板凳—中國龍》

“最初是從12根板凳練起的,用繩子把板凳吊起來做個保護,先頂1分鐘,接著2分鐘、3分鐘,慢慢延長時間,同時增加板凳數量。”羅海斌說,剛開始最難的就是,頭上頂板凳的這個疼痛,疼到眼淚不由自主的就往下流,洗頭時也會掉下一層層的死皮;另一方面,還需要在長達40多秒的表演時間裡,眼睛一直盯著頭頂的板凳,再加上炫目的燈光,更是考驗人的耐力。

身懷絕技的12名演員,手持5米長的竹竿,揮舞搭建,擺出各種造型,並以兩根6米高、相對固定的鐵桿為道具,通過倒立滑行、空中翻筋斗等一系列高難度動作,刻畫了天車保護神——輥工在天車上勞作的驚心動魄場景。去年創作的《爬杆——輥工情》不僅宣傳了自貢的天車文化,也通過輥工這一職業展現了勞動人民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它以豐富的文化內涵,成功入選全國雜技展演,成為繼2008年皮條《五壯士》入選11年後,再一次的入圍。同時,成為四川省唯一入選節目。

目前,市雜技團正在積極復排雜技兒童劇《恐龍館奇妙夜》,該劇於去年7月在我市進行公演,並亮相第二屆燈光節。該劇不光有精彩雜技表演,還有話劇、戲曲、舞蹈、魔術等元素,更是用雜技讓恐龍文化“活起來”。

“這些節目都不是單純的雜技炫技,而是加入了鹽都特色文化因素。”李軼透露,《恐龍館奇妙夜》將趁熱打鐵在今年下半年推出“2.0版本”,加大恐龍知識的科普力度,融入更多自貢文化元素,並逐步探索文創產品。

自贡“杂技+”跨界融合 照亮未来之路

圖:荷塘月色

➤“雜技+景區”引帶遊客

在觀眾的眼中,傳統的雜技主要靠驚、險、奇博得驚歎和掌聲。如今,古老的雜技藝術也藉助於文旅融合而逐漸展露出新的生命力。自貢擁有A級景區13家、國家級非遺3處,是否可以通過藝術創作、節目編排,將歷史文化信息以雜技的形式,讓景區更加生動直觀地呈現在遊客面前?

新創作的《倒立技巧—荷塘月色》,就實現了“雜技”+“景區”的完美演繹。

在一次畫展中,李軼被一幅富順文廟·西湖景區的照片所吸引:初夏時節,滿湖荷花爭先開放,風吹佛著垂柳,濛濛細雨灑落人間大地,一隻蜻蜓停在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上。這讓李軼茅塞頓開,“我們的雜技中的柔術和倒立技巧,不正像這‘蜻蜓立上頭’一般嗎?”

舞臺上,初夏的夜晚一輪明月投入水中,風擺動著荷葉隨波盪漾,悠揚的旋律從遠方而至,如詩如畫、如夢如幻……《倒立技巧—荷塘月色》的表演者郭瑤姚在四片高高低低的荷葉上,以各種柔術和倒立造型動作來塑造蜻蜓的動靜之態,時而有彎曲、伸展,有靜止、有飛躍。

13歲的女孩郭瑤姚雖然是劇團裡年齡最小的表演者,卻已經從藝6年,並在《恐龍館奇妙夜》中嶄露頭角。“小姑娘形象好,動作協調能力強,通過參加雜技兒童劇的創排,讓她在表演技術、情緒處理上又有了很大進步。同時,這也是對她的又一次挑戰。”李軼一語道出選擇郭瑤姚擔任新節目唯一演員的原因。

這個節目最大的難點在於荷葉的面積小,並且隨著荷葉的升降、轉動,還會有一定的晃動,這就十分考驗表演者的控制力和對道具的熟悉程度。“荷葉上升時內心會有些恐懼,加上對道具還不太熟悉,還需要不斷摳細節,最後達到眯著眼睛都能收放自如的狀態。”郭瑤姚告訴記者,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演出和訓練停止了兩個月,她深知演員不練功就會“退功”的道理,所以就在家裡練手臂力量、腹肌、倒立等基本功。

“其實在雜技和景區融合方面,我們還可以有更多的嘗試。”李軼認為,現今文旅的有機結合,為雜技創作開闢了一條新的路子,編創者可以利用本土景區特色作為創作思路,這不僅可以讓雜技作品更接地氣、更具生命力,也發揮了自貢文化的磁石效應,吸引更多遊客走進這座城市。

自贡“杂技+”跨界融合 照亮未来之路

圖:雜技情景劇

➤“雜技+情感”講故事

記者來到雜技團排練廳時,徐宏亮正和同伴在訓練“腳上倒立”。這是雜技情景劇《眾志成城》(暫定名)中的一個高難度動作,徐宏亮倒立著,雙手支撐在同伴的腳尖上,雙腿不斷作出彎曲和舒展的動作,這對半年前曾左腳骨折的他來說無疑是一大考驗。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文藝工作者雖然不能衝鋒在一線,但也都在想盡辦法為抗擊疫情盡一份綿薄之力。這段時間裡,市雜技團創作了技情景劇《眾志成城》、紙牌魔術《中國必勝》、微電影《爸爸,等你回家》三個節目,用雜技講述暖心抗疫故事。

時長近6分鐘的《眾志成城》由25名雜技演員完成,以雜技造型技巧,繪就一幅建築工人、志願者等各行業工作者齊心協力修建火神山醫院的“中國實力”畫卷。

一開始,“護士們”用捂住嘴巴、手抖動等動作,表現了疫情初期,武漢醫護人員的驚恐和無助,醫療物資的匱乏,人力不足,超負荷心理壓力,此時的武漢迫切希望得到全國人民的援助。隨後,用雙人倒立技巧展示了建築工人前赴後繼趕往武漢,夜以繼日的抓緊時間建設火神山醫院。最後,表演者們張開雙臂,搭起三層高人牆,組成一個個“眾”字,表現在全國人民的殷切期待關注下,火神山醫院迅速拔地而起。

該節目執行導演潘凌表示,技巧動作對於演員們來講,難度不是太大,但這是一個富有情感的節目,需要演員融入角色當中。潘凌找了很多抗疫的感人視頻和報道發給演員們看。“因為只有自己動了真情,才能讓觀者感動。”

李軼坦言:“打破隔閡、拓展思路,在開放的視野中,相信我們可以看到雜技藝術未來更廣闊的發展方向。”(記者 周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