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28載濃濃“村晚”情

“十九大精神放光芒,新的時代新思想;中國特色不能忘,要把中國建富強……”2月14日,臘月二十九晚上,陳貴鎮天台山村下莊屋灣的文化禮堂門前,早早地圍滿了來看“村晚”的村民。臺上快板演得投入,臺下看得熱鬧,精彩的表演引來陣陣喝彩聲。

【新春走基層】28載濃濃“村晚”情

歌舞、戲曲、話劇、小品、雜技、走秀等20餘個節目,全部由村民自籌自編自導自演。自辦“村晚”,這個傳統在灣子裡已經延續了28個年頭。

她至今能回憶起28年前自己第一次踏上這鄉村舞臺時的興奮,後來不再滿足於表演,做起了晚會組織者,從村民郭盛龍手中接過接力棒。

郭盛龍是下莊屋灣“村晚”的發起人。1990年春節,20歲的郭盛龍和自己的幾個發小,辦起了第一屆“村晚”,“我在學校的時候經常就組織這種文藝活動,現在農村文化活動少,大家每年打牌也沒意思。”郭盛龍笑著說。

就這樣,沒有舞臺,利用灣子裡破舊的祠堂;沒有幕布,他四處“化緣”,5塊、10塊拼湊著買來一塊大布,縫縫補補就成了幕布;沒有裝飾,自己剪了幾張彩紙貼在幕布上,借了彩燈、塑料花瓶擺放在舞臺上;沒有話筒,借來了學校的擴音器……

郭盛龍說,當時雖然沒有什麼音響、燈光設備,都是清唱,也沒有鮮花,但有的是掌聲和熱情。大家用歌舞表達著對美好生活的喜悅和對新年幸福的憧憬。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郭盛龍和其他幾個年輕人每年都安排春節期間給父老鄉親辦一臺充滿草根氣息的晚會,多則10多個節目,少則7、8個節目。

如今,20多年過去了,大家的經濟、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外出工作的人多了,在家的人少了,“村晚”卻一直持續至今。他們找到了另一個堅守的意義:鄉情和鄉愁。

“通過辦晚會,凝聚鄉情,把人心凝聚起來。記住鄉愁,把根留住!”郭盛龍說,“村晚”之所以一直能辦下去,源於大家的鄉土之情和揮之不去的鄉愁。半年前,就有身在外地的老鄉給郭盛龍打電話報名參加,說今年要回老家,給大家唱一段黃梅戲。

郭盛龍的女兒郭濛今年25歲,是大冶市一所重點高中的英語教師,早在幾年前,她就開始擔任晚會的主持人。“我是看著村裡的春晚長大的,爸爸他們這代人在我們基因裡種下了烙印。我們年輕一代更有活力,跟得上時代節奏,更能吸引年輕人的參與,把‘村晚’這個棒子接好。”她說。

為了更好地留住鄉情,2016年,下莊屋灣村民們提議一塊兒吃年飯。年飯設在祠堂,只要在家的人都來吃,今年擺了57桌。“吃完年飯,再看春晚,讓鄉情更濃郁。”郭盛龍說。

“春風聚宴豪飲千杯人不醉,好戲連臺高歌一曲歲長安”,這是下莊屋灣祠堂大門上張貼的春聯。鄉情和鄉愁在這裡得到延續,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情是故鄉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