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那些荣获青天白日勋章,但却并“不著名”的英雄


抗战中那些荣获青天白日勋章,但却并“不著名”的英雄

在上一篇文章,笔者简单讲述了抗战14年期间青天白日勋章的颁发情况,并且产生了该勋章颁发时更多参考政治因素的结论。但是抛开政治因素,同样有不少因抗战期间某次战斗极其出色表现因而荣获青天白日勋章者。这些人物却很少出现在抗战史中。


抗战中那些荣获青天白日勋章,但却并“不著名”的英雄

首先说说安德成、张伦林两位英雄。根据笔者现有材料,这两位应该是抗战期间荣获青天白日勋章职位和军衔最低的两位了。分别是58师战防炮连中士安德林和同一个战防炮连的炮手张纶林。

根据当时23军长陈万仞的为这两位勇士的请功电,当时日军军舰通过长江乌沙闸时遭遇中方阻击,但有空中日军轰炸猛烈,但安德林仍然坚守岗位持续射击并击中日舰,炮手张纶林被破片击伤面部,血迷住了眼睛。仍然拂血持续射击。


抗战中那些荣获青天白日勋章,但却并“不著名”的英雄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最先颁发的青天白日勋章是给了守闸北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团长和杨瑞符营长。其率部死守闸北四行仓库成被树立为当时中国军队的榜样,也难怪当年淞沪会战尚未结束,就向这两人颁发了青天白日勋章。


抗战中那些荣获青天白日勋章,但却并“不著名”的英雄

南京保卫战后也有一位荣获青天白日勋章的英雄——66军159师475旅旅长林伟俦。

林伟俦,广东台山县人,黄埔四期毕业。南京保卫战前为475旅950团团长,后因在淞沪会战中表现优异被提拔为475旅旅长。但其所在的66军也因为在淞沪以及撤退作战中损失巨大,当撤进南京城时,第159师不得不被缩编为2个团,由475旅旅长林伟俦指挥。

在南京陷落前率部从太平门出,经过仙鹤门汤水镇突围而出,沿途遭遇日军阻击损失很大,最后在南京句容附近九华山高骊山一带收容了近1300余人。在潜伏整理一天后又继续向安徽宁国方向突围,一路上昼伏夜出并未遭遇日军袭击,最后于1月到达宁国附近。

林伟俦旅长身负两处伤还能率部突出重围,并且保护好了159师师旗。战后被66军军长叶肇通电表扬“厥功甚伟,拟请优予奖励,藉资激励”。此后军事委员会向全国各个部队通报其南京突围战中英勇表现,称其为“全国官兵之楷模”。1938年2月底林伟俦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


抗战中那些荣获青天白日勋章,但却并“不著名”的英雄

由于林伟俦在1937年和1938年优异表现,因此于1939年1月升任151师师长。这在黄埔四期学生中算得上当时拔尖的。

华北战场第一位拿到青天白日勋章的也是一位黄埔生——刘嘉树。黄埔一期毕业,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任第10师30旅旅长。


抗战中那些荣获青天白日勋章,但却并“不著名”的英雄

1938年2月下旬日军进行河北勘定作战时,以20师团沿同浦路南下。14军奉命在灵石附近阻击。就在灵石县霍口村附近阵地,刘嘉树旅长亲自指挥部队阻击日军80联队南下。按照其嘉奖文书所描述“身先士卒,负伤不退,激战终日,任务达成。”

1938年3月,刘嘉树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


抗战中那些荣获青天白日勋章,但却并“不著名”的英雄

华北战场获得青天白日勋章最早的虽然是刘嘉树旅长,但是按照战斗时间来看,却是属于杂牌军出身的17师51旅旅长耿志介。1937年10月忻口会战期间17师奉命于娘子关附近阻击日军。在乏驴岭周边阵地争夺战中,各个主要阵地被日军占领后,耿旅长亲率旅部官兵十余人退守土山阵地,当时山头已被日军包围,耿旅长收容附近阵地失散官兵约百人继续坚守,并向上级请求援兵。至第二天深夜23时,第30师一部前来接防,耿旅长才率剩余的数十人撤出。

但直到1939年8月对武汉会战以及之前表现优异将领进行表彰时,授予耿介志旅长青天白日勋章。


抗战中那些荣获青天白日勋章,但却并“不著名”的英雄

最后说一位非战斗将领荣获青天白日勋章的事迹。

武汉会战期间,日军为切断粤汉铁路运输线,频繁派航空兵对铁路线进行轰炸。而就是在银盏坳桥这个地方,粤汉铁路管理局在局长陈延炯的带领下冒着日军轰炸的危险积极抢修该段铁路。最终于1938年8月29日这天修复通车,并通过运输重要物资的军车五列。军委会对这次相关人员都进行了嘉奖:其中车站司令张定世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粤汉铁路局局长陈延炯被授予四等云麾勋章,工程总队队长和工程队队长分别被授予六等和七等云麾勋章。

这些青天白日勋章的获得者,虽然相对来说,并不是太著名,但他们在抗战中的贡献,依然不能被遗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