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需要双重(chong)


写作需要双重(chong)


“双重”是太极拳用语,是一个练拳的忌讳。却与写作正相反,练拳需要尽量避免出现“双重”,而写作却非有“双重”不可。

在太极拳法里,特别是吴式太极拳,非常讲究这个“双重”问题。

如吴氏一代宗师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那么,何为“双重”呢?要弄明白这个事,却非易事。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一位练吴式太极拳的老人,才解开这个谜语。

这位老人叫赵琴,一个很女人化的名字,却是一个老先生,一位大拳师,多次参加全国性的太极拳比赛,屡获殊荣。他最大的贡献,是将秘不示人的太极拳法,公诸于众,并在晚年致力推文宏扬,解开“双重”之秘是只是他公开的其中的一个秘法。

没有比较就没有发言权。比如,某拳论中对双重是这样说的:形的虚实开合,及上下相随方法,可不犯双重之病,内劲以丹田气海为中心的外发内收为用,可不犯双重之病,内劲与形体配合有逆从之法,阴阳动变平衡,可不犯双重之病,任何攻防招法变化,保证中土不离位的基础上乃自身内不犯双重之病。

 ——此文把外形与内劲,丹田与气海,外发与内收,逆从之法,动变平衡,中土不离位--------这些拳术理论,罗列起来,如何不犯双重之病,读完之后,仍是一头雾水,只能望文兴叹了。

那么,赵琴老师是如何解释得呢?

对方的力作用到你的身上某一点上(接触点),你用重力在这一点上去抵抗,双方的力集中在这一点上,这就叫作双重。

具体如何理解,以及这“双重”之病会造成什么问题,怎样去克服呢?

赵琴老师这样告诉你:

 举个实例,对方用力抓住你的右腕使你动弹不得,你这时用右腕努力去挣脱,双方的力都在你的右腕上,这就是“双重”。当然,谁力大谁胜,谁手快谁胜,这就是外家拳,不是太极拳,如果这时你把右腕松垂,把点错到你右手食指端十宣穴上,能感到食指端有气感,食指端是个鱼钩,用意念钩住对方左脚外踝申脉上,因他的接触点是右手手心,右手与左脚在生理学上是交互神经的对应点。你一转腰,右手定位随腰而动(实际右手未动,只是意在右手食指十宣穴上)即把对方掷出。 

联想到写作,却需要“双重”。这就是写作必须把“你喜欢写的”与“读者爱读的”一聚焦在一个点上,这样的写出来的作品,才最有生命力。

然而,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许多传统文学仍固执地宥于自己的地盘,致力于所谓重大题材、自己的经验,处于“任尔东西南北中”而不愿改变的被动局面。与之相反,网络文学却早已“轻舟已过万重山”,成为异军突起的网络时代的弄潮儿。

从拳理到文理,当然有跨界之感,而其理之反,也是势之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