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普通話”:淺談其地理更迭和演變過程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是以漢民族為主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在不同地區誕生不同的特色文化,也衍生出了許多不同的地方語言。為了溝通交流與方便管理,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都

確立以政治中心(國家首都)所在地為文化基礎的官方語言,正如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普通話,最早是由清朝政府以北京官話為基礎所制定的;新中國成立後,將其定名為普通話,明確了其“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作為全國人民的通用語言,在國家民生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普通話”也非一日生成,在過往歷史中都有存在的身影。中國歷史中每次政權更替,以及國家首都的改變,官方語言都會發生改變,並且融入相應的時代特性。作為不同時代官方語言,屬於每個時代的“普通話”,都有特殊的誕生背景,從歲月的變遷中,漸漸形成今天的樣子,本文即對我國古代“普通話”的地理更迭進行總結。

我國古代“普通話”:淺談其地理更迭和演變過程

一、先秦前後時期:最早“普通話”的出現

早在西周時期,為了方便與各諸侯國之間進行交流,周王室就有對官方用語進行定義,稱為“雅言”,雅言指的是在周王室都城為中心的區域語言,通用於世家貴族內部,屬於有文字記載最早的“普通話”

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在周遊列國講學時,面對來自各個諸侯國的學生,也是採用雅言進行教學。《論語》中有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可見孔子身為魯國人,在魯國內教學時使用的是魯國方言,在外出講學和求見各國君王時,都是使用雅言;蘇秦張儀在列國推行合縱連橫之策,均是使用雅言。然而,雅言的使用侷限在參與國家政務、軍事外交上,使用區域僅為中原部分地區,隨著周王室的權力逐漸縮小,雅言的權威性也逐漸減低。

直到公元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車同軌、書同文”等一系列對中華民族的統一起到大作用的舉措,“普通話”也變成以咸陽為中心的關中方言。然而,秦朝的統治時間不長,在推廣“普通話”上沒有明顯效果。

我國古代“普通話”:淺談其地理更迭和演變過程

二、兩漢魏晉時期:“普通話”早期標準的形成

秦朝滅亡後,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標誌著新統一大王朝的誕生,漢朝選擇與咸陽同屬關中地區的長安建都,其“普通話”也基本沿襲了周、秦時期的雅音。

漢朝通過一系列的政治經濟的改革,使國力強盛、人民安樂,各項事業得到全面開花,古漢語也在這一時期得到迅速發展。期間出現多部影響後世的著作、西漢時有《爾雅》和揚雄的《方言》;東漢時有許慎的《說文解字》,劉熙的《釋名》等,以上著作通過首次採用地域說明、同義辨析等方式進行語言研究,標誌著我國古代語言科學的建立。

漢朝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統一有助於語言的統一。因此漢朝的“普通話”在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推廣,隨著中央政權開通絲綢之路,不斷對西域進行開闢,還融入了我國西部和中亞地區的很多文化、藝術成果,豐富了漢代的語言系統,很多外來詞彙和發音風格也融入到當時的“普通話”中。西漢滅完後的東漢,以及後來曹魏、西晉均是定居洛陽,繼續使用關中方言作為

“普通話”,但是曹魏、西晉的政權不夠穩固,在西晉末年,北方少許民族南下後,“普通話”的傳播中心首次區域性發生改變。

我國古代“普通話”:淺談其地理更迭和演變過程

三、南北朝時期:“普通話”的遷移與傳播

西晉覆滅後,代表漢族政權的東晉王朝遷移到了南方,北方則建立若干少數民族政權,中國歷史到了南北朝時期,世家貴族、名士大家從都城洛陽先後遷徙到江南地區生活,都城也遷到了金陵(今南京地區)。

在該過程中,北方的洛陽官話與南方的方言融合,形成了一種南北融合的語言——建康雅音,又稱吳音

東晉南渡是漢族政權第一次整體南渡,對於中國的南北融合起到了極大作用,同時,可以發現“普通話”屬於政權作為宣導制定的通用語,始終都是以政權中心所實行的語言作為“正統”通用語。由於古代底層人民文盲率極高,基本無法掌握話語權,因此在北方世族南渡後,也沒有出現南方語言變成主導,北方世族帶來的官話成為附屬的情況,同樣的情況,在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中,也有出現。

隨著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更替以及民族融合,以北魏孝文帝為代表的統治階級,實習漢化政策,原先屬於入侵者的異族,開始學習漢文化,在北方的通用語言也吸收了其他少數民族的語言,原本使用洛陽官話發生改變,變成新的北方雅言,為下一次的中國通用語言融合奠定了基礎。

我國古代“普通話”:淺談其地理更迭和演變過程

四、隋唐時期:“普通話”高速發展期

南北朝結束後,承接北周政權的楊堅統一中國,建立了隋王朝。隋朝編《切韻》,以金陵雅音和洛陽官話作為基礎正音,融合形成長安官話。此時,中國“普通話”推廣中心再次回到長安,隋朝的長安官話在經過少數民族語言、南方方言等多維度融入,長達幾百年的演變,已經和漢朝的長安官話大不相同。經過幾百年的演變,中國的“普通話”再次變成以北方方言為主。在隋朝末期,揚州成為中國經濟最繁榮的地區之一,揚州吳音一度成為南方雅言的代表,與長安官話並駕齊驅。

隋朝之後,李唐王朝建立,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又一高峰時期,李唐繼承了隋朝的語言體系,同時在開放邦交,四方來朝的過程中,繼續吸收各民族的語言特點,進行交融。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時期,語言學上口語和書面語逐漸分化,區分逐漸明顯,語言學的系統更加完善。

唐朝前中期國力強盛,政治、經濟、文化對周圍若干鄰國影響巨大,都城長安城(今西安地區)在最高時期,人口達到100萬之眾,其中包括多個國家的常駐使節。其中與唐朝交往頗深當數日本,日本派遣多名遣唐使和留學生,其中以阿倍仲麻呂和吉備真備為日本來華留學生中的傑出代表。

他們在中國做了較長時間的停留,學習了中國的很多先進科學文化技術,同時也因為進入唐朝國子監學習學會了長安官話。在回國後,對本國發展也作出貢獻,在語言上的影響也非常深遠。直到今天的日本詞語中還有很多是唐朝時期傳到日本,在其發音上能找到明顯的北方口音的風格。安史之亂後,唐朝走向衰弱,歷史又走入另外一個混亂時期,“普通話”的更迭再次出現。

我國古代“普通話”:淺談其地理更迭和演變過程

五、宋元明清時期:“普通話”的融匯大成

隨著唐王朝覆滅、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沒有大統一的王朝出現,相應時代的“普通話”也無法出現,公元960年,北宋建立,雖然定都東京(開封)地處中原,但是其國土轄區大部分均為南方地區,因此,此前以長安官話為代表的北方方言失去主導地位,加上經過此前多個政權對南方的開發和經營,南方地區特別是以南京、杭州為代表的大城市,經濟和文化實力強大,毫不遜色於北方地區,以吳語為代表的南方方言再一次成為漢政權地區的普通話。

南北宋同時期的遼、金、大理、西夏、吐蕃等政權,紛紛發展自身民族語言,在政權轄區中推行本民族方言作為“普通話”,例如西夏為了更好強化民族文化,專門研發了党項語和文字,其他幾個少數民族政權都不約而同去漢化。

南宋末年,漢族政權被蒙古滅亡,中國大地首次出現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元朝,元朝建立後,都城選擇北方城市大都(今北京),但是沒有使用北方語言作為“普通話”,使用本民族語言,推行蒙古語為官方通用語,大都(今北京)作為遼、金政權時代的“南京”,已經經歷去漢化政策多年,原始的北方方言已經消亡。

在今天聽到的北方語言是經過後來明、清政權時期演變發展而成,以及不是最初的北方方言,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在推翻少數民族政權的同時,朱元璋還重新將漢文化提到了主導地位,為了恢復漢族語音的正統性,祛除蒙元時期對漢族正統語音的影響,朱元璋頒佈《洪武正韻》。《洪武正韻》頒佈之後,為了恢復正統漢音,先是恢復了兩宋時期的“雅音”,後來又將都城南京地區的南京官話改為全國通用語言。南京官話正式走上了歷史的舞臺。

我國古代“普通話”:淺談其地理更迭和演變過程

同時,為了充沛北方區域的漢族人口,在明初進行了多次人口遷徙,今天所聽到的北方方言,很可能明初時期,南方人口往北方遷徙,當地方言與南方方言融匯而成,其中不乏少數民族語言的身影。

明代一朝都以南京官為正統,即使靖難之變後遷都北京,也是將南京官話帶去北京,成為帝國通用語言,反而促進了原來北京地區方言與南京官話的融合。而我們今天聽到的北京話,是通過滿清進入北京後才演變到今天的樣子。

清朝廷統治者,進入北京後,早期實行去漢化政策,結果在實現全國統治時,遇到極大阻礙,隨後轉化較為柔和政策,在發展滿文化的同時,戒備漢文化的發展,隨著清王朝逐步統一全國,建都北京。滿族統治者也在接受漢語言時,將大量的滿、蒙等少數民族語言的發音特點帶入到北京方言中,北京口音變成官方用語,也是今天我們使用的普通話前身

清帝退位後,民國政府確定“京音為主,兼顧南北”作為國音的原則,極大促進了南北人民的較量,例如國父孫中山先生,在現存的影像資料中,他作為一個講粵語的廣東人,還是可以完整使用國語進行演講,讓全國各地的人士都可以聽懂他的話語。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確定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普通話。除了在中國大陸 廣泛使用外,港澳臺地區均可以通用。乃至東南亞的大中華地區、漢文化圈都有穩固的地位。

六、總結

我國曆史悠久、文化悠長,但是語言沒有像文字那樣很好的流傳下來,通過與古代歷史語言的研究,不僅可以獲得很多人文信息和相應時代歷史背景材料,對我國的文化研究歷史將有十分重要的推動意義,而且,在如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際,在對外傳播的同時,完善文化輸出內容,增加文化傳播自信,在全世界面前,發出更好的“中國聲音”。


張思敏《我國古代“普通話”的地理更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