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明明更適合當皇帝,朱元璋為什麼仍傳位朱允炆?

朱棣明明更適合當皇帝,朱元璋為什麼仍傳位朱允炆?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他將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而沒有傳給能力很強的四子朱棣,究竟是什麼原因?後來的歷史發展還是給這個英明一世的開國皇帝開了個天大玩笑。
當年,朱元璋出了個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皇太孫朱允炆對出下聯:雨打羊毛一片山,而見慣了大世面的燕王朱棣卻打出:日照龍鱗萬點金。不難從中看出朱允炆的儒雅和中庸,也反映了朱棣的宏圖和野心。最終這兩句對聯也成為二人命運的讖語。
其實論才能和胸襟,燕王朱棣都遠勝過朱允炆。為什麼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不讓朱棣即位?事情要從朱允炆的爸爸皇太子朱標之死說起。
當年朱元璋打下了江山,就馬上給皇后馬氏吃了顆定心丸。冊封馬皇后的兒子朱標為皇太子,把大明的未來交給了他,也算朱元璋對得起這位相濡以沫的奇女子。
朱元璋請名士,精心培養朱標二十五年,朱標也大致有了繼承皇位的能力。在眾兄弟中,有極高的威望,文武大臣也對他頗為信服。
可是就在朱標奉命巡視西安,準備遷都之事。回來後,身上卻長了個大肉瘤,寢食難安異常痛苦。次子朱允炆當年只有十四歲,日夜守在父親身邊,至少也算是當年十大感動中國的孝子了。


朱允炆從小生活在深宮之中,在知識分子中間長大,知識淵博,以德服人。但他性格仁柔,心太軟,臉不厚,心不黑。病了四個月後,朱標還是不幸早逝。

朱棣明明更適合當皇帝,朱元璋為什麼仍傳位朱允炆?

對於半生戎馬的朱元璋來說,這不單只是老來喪子之痛。帝國的未來怎麼辦,精心培育的接班人沒有了,那麼多手握重兵的大將,誰能鎮得住他們。這件事折磨著老皇帝,居然二十八天沒有上朝。
而這時經受喪父鉅變的朱允炆,默默的把自己的三個弟弟照顧的十分周到,這一切朱元璋都看在眼裡。痛苦的朱元璋不得不靜下心來重新審視帝國的繼承人選。
朱元璋二十六個兒子,但成器的真不多。秦王荒唐成性,是一灘扶不上牆的爛泥,還差點兒被廢了王號,晉王外表殘暴,違法亂紀,然而本質上是個膽小鬼,魯王天生愚蠢,為長命百歲,亂吃丹藥把眼睛吃瞎了。其他的王子有的殺人犯罪,有的沉溺酒色,稍微幾個像樣點的卻是舞文弄墨,沒有半點政治謀斷的樣子。
老皇帝一聲長嘆,四子燕王,朱棣出現在了腦海中。對於朱棣,朱元璋是極欣賞他的“勇武”的。陳友諒大舉進攻南京的那一年朱棣出生,可以說他是聞著戰爭的硝煙味長大的。

朱棣明明更適合當皇帝,朱元璋為什麼仍傳位朱允炆?

十一歲封燕王,十七歲贏取開國名將徐達的長女,二十歲就藩北平,為眾藩王之首,與寧王、晉王、肅王、秦王等沿長城一線封國。為天子守邊,抵禦北方蒙古人的侵犯,號稱“塞王”。多次奉詔攻打蒙古,即使傅有德、藍玉這樣的大將,也要聽“塞王”指揮。
朱棣的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作為罕見的勇士和智慧人物,可謂一代“戰神”。這樣一位更適合當皇帝的人傑,而且是自己的兒子,朱元璋難道不了解。最終,又是什麼讓朱元璋打消了立朱棣為儲君的念頭。
1、朱棣說不清道不明的血統。
嫡長子繼承製,在中國延續幾千年,強如朱元璋,也跳不出這個框框。朱棣稱帝后,篡改太祖實錄裡的大量內容,拼命證明自己就是馬皇后生的,稱朱元璋曾經有意傳皇位給他,以此來支撐他當皇帝的合法性。
而朝鮮的一條史料,足以打腫朱棣的臉。一三八九年,朝鮮使臣權近等人在北平拜謁燕王。回國後寫了一本《奉使錄》,權近到北京燕王府去見燕王,可是很不湊巧。那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日,是燕王老媽的忌日,不見客。馬皇后是八月初十去世的。從這點看,朱棣絕不是馬皇后親生。

朱棣明明更適合當皇帝,朱元璋為什麼仍傳位朱允炆?

朱棣奪位後,在南京修建了一座大報恩寺,大報恩寺大門內有一座正殿,平日大殿的門緊閉,老百姓不能隨便進去,所以也都不知道里面到底供奉著什麼。直到清軍入關,明朝滅亡,它的神秘面紗才被揭開。
原來裡面供奉的正是朱棣生母碽氏的排位,這個碽妃身份是個謎,據稱很有可能是高麗人。還有一種說法,碽妃曾經是元順帝的妃子,這樣撲朔迷離的身世,加上立長不立賢,秦王、晉王在前,名不正,則言不順,怎麼也輪不到朱棣即位。


有意思的是,《南京太常寺志》的記載,太子朱標的生母反而變成了李淑妃。而根據當年李淑妃的年齡推測,不太可能生出朱標。
2、文官戰隊“仁君”。
朱元璋也曾經悄悄徵詢過大臣的意見,他問翰林學士劉三吾:“太子死了,皇孫(朱允炆)年幼不懂事,治理國家必須選對人,我想讓燕王接班怎麼樣?”劉三吾是知識分子,我問他誰當儲君,他當然只推薦自己的同類,立燕王絕對不行,如果立燕王,那麼秦王、晉王怎麼辦。皇孫朱允炆,四海歸心,孝義憾天,百官擁護,您大可放心。
原來大部分文臣都反對朱棣為繼承人,原因只有一點,他是武將。相比之下,他們更喜歡朱允炆,因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老好人。他登基後,能實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軍事化的高壓獨裁。

朱棣明明更適合當皇帝,朱元璋為什麼仍傳位朱允炆?

朱元璋的統治太過剛猛,官員暗地叫苦,百姓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長久下去,整個國家沒幾個人吃的消,是時候讓人民歇歇腳、喘口氣。所以需要一位陰柔、仁愛的皇帝。
而這時朱棣的治國之才,還被掩蓋在他的武名之下。朱元璋始終對朱允炆抱著一種複雜的感情,對他仁柔的性格又喜又憂。
但是朱允炆並不是孤軍作戰,他背後有深厚勢力支持著。這裡有朱標曾經的支持者和部下,有馬皇后的勢力,還有一直努力和武官奪權的文人集團,這些勢力都足夠強大,更重要的是,他們都在朱元璋身邊。
而朱棣卻遠在天邊,無法影響朱元璋的決策。經過權衡,朱元璋做了一個異常艱難的決定,立16歲的朱允炆為皇太孫。這個結果讓朱棣火冒三丈,萬分不服氣。

朱棣明明更適合當皇帝,朱元璋為什麼仍傳位朱允炆?

於是有一天,他遇到朱允炆,故意用手拍了拍他的背,挑釁的說,沒想到我侄兒還能有今天的榮耀啊。這一情景恰好被朱元璋看見,厲聲責問,朱棣怎敢對皇長孫如此無禮。仁弱的朱允炆急忙打圓場,最終,朱棣十分難堪的溜了。
立皇太孫的第二年,朱元璋還是擔心朱允文太文弱,壓不住陣腳,管不住軍隊,於是開始大殺功臣,藍玉、胡惟庸集團先後被清洗。
用歷史的馬後炮眼光來看,朱元璋英明一世,當初的選擇卻絕對是個錯誤。如果選朱棣當皇帝,就不會出現後來歷時四年的內戰,撕裂了明朝社會。但歷史不相信道德,他只相信實力。
誰也想不到,朱允炆這熊孩子這麼能作死。削藩就削藩了,朱棣的軍隊都交出去了,當個親王都不行,人家兒子當人質不行,自己親自來當人質還不行,來來回回好幾次,非要證明朱棣就是想造反。
於是朱棣發動戰爭,將熊孩子趕下臺,取而代之。為抹殺篡權的形象,防止天下人心不穩。朱棣萬不得已說了個兩百多年的慌-指“馬”為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