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通病”:要求孩子童年聽話,成年時卻做了巨嬰

大部分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有一個“通病”,讓孩子童年無條件的聽話,可是在成年時卻做了巨嬰。

家長要求孩子在童年時乖巧,甚至像大人一般懂事和服從,可是當他們長大的時候反而成了“巨嬰”,缺少了熱血和奮鬥,變成了啃老與懦弱。

其實,這是家長教育上的一種“通病”,也是父母的錯誤認知。

人一生所經歷的事情,是有一定規律的,就像從嬰兒到成年人一樣,要經歷從無到有的過程。

家長的“通病”:要求孩子童年聽話,成年時卻做了巨嬰

好奇心強,什麼事都想去嘗試一下,這是嬰兒所應該學會的事情,可是在這個年齡中,父母卻想讓孩子變的乖巧聽話,缺乏探索的精神,等於是害了他們。

心理學表明:孩子的大腦發育是需要通過漫長的成長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需要經歷無數次的失敗,才會變得完美。

但是,現在的家長眼裡卻容不得一點沙子,孩子不能隨便的哭鬧,不能做一些家長不讓做的事情,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只有這樣才是一個家長口中所謂的“乖孩子”。

從小的過於謹慎,什麼都怕做錯被說,等到成年時會養成一種沒有擔當,不敢負責的性格,甚至會像一個“巨嬰”一樣,依然附屬在父母身邊。

家長的“通病”:要求孩子童年聽話,成年時卻做了巨嬰

最可怕的教育是讓孩子“順從”

孩子的本能就是活潑、淘氣、搗蛋,開心的時候會表現出來,難過的時候會哭出來,甚至想撒嬌的時候還會貼在父母身邊。

可是,現在的父母,卻讓孩子變得安靜懂事,甚至已經沒有了自己的想法。

家長們並不知道,當一個孩子放棄了自己的本能時,也就等於放棄了“自我”。

由於時代的變化,導致家長對孩子的容忍度越來越低,甚至要求也變的越來越苛刻,不能在公共場合喧鬧、不能在外面哭鬧、家長不讓做的事情,一定不可以做。

那麼到底還應不應該對孩子有所要求呢?

答:肯定是需要的,只不過要注意時間

如果對孩子的要求太過於提前,要遵守孩子的發展進度才行。

家長的“通病”:要求孩子童年聽話,成年時卻做了巨嬰

很多外表偽裝出來的“乖孩子”,內心充滿了煎熬甚至是不服,一旦心中的彈簧崩開時,甚至會造成很嚴重的叛逆情況。

孩子上小學之前,都應該有表達渴望、情緒和需求的權利,可是家長的要求,卻讓孩子沒有辦法表達內心的想法,甚至連馬斯洛需求理論的最底層標準都沒達到,伴隨的成長會慢慢出現很多問題。

羅馬尼亞的孤兒,何曾絕跡過

這時心理學上最著名的孤兒,也是讓人們對嬰兒的需求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和認知。

1989年齊奧塞斯庫政權垮臺之後,許多歐美家庭收養了這些孤兒,讓他們可以在溫暖的家庭中成長。

當對這些孩子進行了長達13年的追蹤研究的“布加勒斯特早期治癒計劃”發現,早期在孤兒院裡的嚴重匱乏經歷,依然給他們留下了巨大的創傷

2歲之前被收養的孩子,可能通過家庭和社會的溫暖照顧,讓他們擺脫之前的噩夢,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中來。

家長的“通病”:要求孩子童年聽話,成年時卻做了巨嬰


可是,2歲之後被收養的孩子,童年的創傷是不可被磨滅的,不光是心理,就連大腦發育、身體發育,以及對社會的適應和信任都要遠遠落後正常家庭的孩子。

在孤兒院時,這些孩子剛開始會哭鬧,但是當發現不管怎麼哭鬧都沒有人來管自己的時候,他們慢慢的學會了安靜,知道哭鬧的舉動是多此一舉的,經過時間的推移,他們變得無精打采,毫無生機,甚至長時間對天空發呆。

雖然,如今的現在羅馬尼亞的孤兒早已經成為了歷史,可是在許多家長的眼中,孩子最大的美德依舊是聽話、安靜,甚至有些父母把這種行為當做“懂事”。

所以,羅馬尼亞的孤兒,何曾絕跡過?依舊活著我們的身邊。

家長的“通病”:要求孩子童年聽話,成年時卻做了巨嬰

小時候的壓抑,會變成以後爆發的導火索

1)報復性補償

當孩子被壓抑著的時候,哪怕按照父母的想法,上了父母口中最理想的大學,甚至在工作上也按照父母的想法走時,很有可能已經在爆發的邊緣了。

童年所欠缺的,長大後“報復性的補償”,甚至會想一次的全都補回來。

彷彿像是陷入了一個巨大的漩渦當中,耗盡了所有的激情,變成了一個感覺不到幸福的人。

家長的“通病”:要求孩子童年聽話,成年時卻做了巨嬰

2)迷失自我,失去對世界的熱情

當孩子從小就被父母要求變乖的時候,幾乎都是活在父母的權威下。

原本朝氣蓬勃卻被父母的限制變成了本本分分,孩子在成長中壓抑了自己,導致迷失了自我,甚至對世界都已經失去了熱情,在國際教育中,這類孩子被稱作“認知殘疾”。

因為他們在童年裡,缺少了本應該擁有的東西。

家長學會這三點,告別聽話的“小羊羔”

1. 讓孩子學會獨立解決問題

父母對孩子照顧越多,管的越寬,孩子童年退化,長大變成巨嬰的可能性就越高。

家長應該讓孩子學會獨立解決問題,比如獨立穿衣服,獨立洗澡,獨立上廁所等,這也是在為孩子今後做鋪墊。

家長的“通病”:要求孩子童年聽話,成年時卻做了巨嬰

2. 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當家長培養聽話的“小羊羔”時,都會用自己的想法來替代孩子的想法,但對於已經有基本認知的孩子來說,家長可以儘量的放手,讓孩子進行自我獨立思考,

3. 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和鼓勵

對於這點,很多家長都難以做到,比如在出門在公交車上,有人給孩子讓座,還沒等孩子開口說謝謝的時候,家長卻先說“快,謝謝哥哥”,這種舉動看似在教育孩子,但卻沒有真正的尊重孩子。

面對這種簡單的禮貌行為,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選擇權的,有時家長以退為進才是好的選擇。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時要學會換位思考,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和鼓勵,只有這樣孩子才可以變得有自己的想法。

家長的“通病”:要求孩子童年聽話,成年時卻做了巨嬰

推薦:《真怕你是個乖孩子》

《真怕你是個乖孩子》這本書是作者:寧遠

內容所寫,是一本關於孩子成長的書籍,既是敘述孩子的成長,也記錄作者心靈的成長。作者通過59篇溫暖的文字與有喻義的手繪插畫,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年輕母親和女兒共同成長之路。

孩子,我其實真怕你是個乖孩子。成為乖孩子的代價是:你不能再自由地做你自己。

孩子的成長是需要一步一步走的,就像變胖一樣,誰也不可能一口氣吃出個大胖子。

現代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父母口中的“乖孩子”,可是這種所謂“乖孩子”的束縛感和委屈的心理,是家長們不曾體驗到的,本來很有野心的孩子,慢慢也有可能被父母的“束縛”失去了野心。

其實,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用非得讓孩子當一個“乖孩子”,只要做好自己,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樣才是一個最棒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