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确证:为什么悲观的预期,总是产生一个悲观的结果?


行为确证:为什么悲观的预期,总是产生一个悲观的结果?

什么是行为确证?

当个体对某个人或者某件事形成一种错误的信念时,那么就会引发这个人或者这件事采取某些行动,来印证你的这种错误信念。例如:你总是觉得某个人特别讨厌,于是你跟对方接触的时候,总是感到很排斥。作为回应,那个人也对你产生了反感。而你恰好以为自己获得了证据,来证明对方真的很让人讨厌。事实上,对方对你的排斥行为,来源于你对对方的心理预期。

行为确证:为什么悲观的预期,总是产生一个悲观的结果?

一个有趣的心理实验证明,当一个人对你产生了好感时,如果这个人假设你并不是喜欢自己时,这个人就会对你表现出一种高冷的姿态。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作“对热情的自我保护抑制”,你因为害怕自己的热情被人拒绝,于是抑制了这种对他人的热情,从而表现的过于冷漠。这种冷漠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对方真的看上去不喜欢你,而你也错失了和对方建立联系的机会。

好的不灵,坏的灵

对于一个人的悲观期望,会获得一个悲观的结果;对于一件事的悲观期望,同样会获得一个悲观的结果。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墨菲定律,既如果一件事情有变糟糕的可能,那么它一定会变得很糟糕。按照我们的俗语来讲,那就是好的不灵坏的灵。

行为确证:为什么悲观的预期,总是产生一个悲观的结果?

1、心理防御机制

“这次考试我一定会考砸”,于是等到成绩出来的时候:“我真的考砸了”。这种悲观的期望,就好像是给个体打一个预防针一样,暗示个体哪怕考砸了也没事儿,因为早在自己的预料之中了。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是出于人的本能,人们总是想要试图表达一个信念:所有的事情都在我的控制之中,无论是好的结果还是坏的结果。

2、取悦自己的本能需要

任何一个好的结果的产生,总是伴随着艰苦卓绝的努力,而人的本能是取悦自己。个体为了取悦自己,于是对某件事持有一种悲观预期,以此来逃避艰苦卓绝的努力。其目的就是安慰自己,“我早就知道会失败,所以并没有付出多少努力”。由此可见,一个人对于某件事的预期,将直接影响其最终的结果。

3、缺乏控制力

对于生活缺乏控制力的人,总是会产生许多悲观的信念。他们不认为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所以他们总是放弃采取任何行为,来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最终导致个体失去了控制力,好像自己的命运不在自己手里一样。如果你某个时期特别颓废,那么你这个时期可能总是伴随着一些不好的信念。

行为确证:为什么悲观的预期,总是产生一个悲观的结果?

怎样摆脱这个思维怪圈?

1、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抱有希望

心理学中的一句名言:如果你不抱任何希望了,那么你就真的没有任何希望了。如果你总是觉得没有任何希望,那么你就真的没有任何希望。想要跳出这个思维怪圈,你只能相信仍有希望。你应该像是勇士一样,勇敢面对这个结果。想象你的后面是万丈悬崖,而你只能通过正面面对问题,你才能够有机会突出重围,走出困境。

2、时刻向周围的人表达希望

如果你对某个人有好感,那么你一定要表现出来你的热情。如果你因为害怕自己的热情被拒绝,那么你永远无法和对方建立关系。勇敢的走出第一步,向身边的人表达希望。如果你的这些希望、期望、目标,符合对方的价值观,那么对方会很乐意朝着这个方向改变。

总而言之,天天想好事儿不一定真的发生好事儿,但是只要你总觉得会发生坏事,那么就一定会发生坏事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