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陽方誌述略

陳州府

陳州府建置沿革概述 陳州府,古太昊氏之墟。周初為陳國。戰國屬楚。秦置陳縣,屬潁川郡。漢高帝十一年置淮陽國,東漢章和二年改曰陳國,後為郡。晉初罷屬梁國,惠帝復置陳郡。南朝宋,北魏因之。隋開皇初郡廢,十六年置陳州,大業初改曰淮陽郡,唐武德初復為陳州,天寶初仍為淮陽郡。乾元初復曰陳州,屬河南道。貞元中為忠武軍節度使治所。五代後唐廢軍。後晉開運二年置鎮安軍,後漢廢,後周廣順二年復置。宋初曰陳州淮陽郡鎮安軍,宣和初升為淮寧府,屬京西北路。金復為陳州,屬南京路。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清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領縣四——商水、西華、項城、沈丘,十二年升為陳州府,置淮寧(今淮陽)縣。以舊屬開封府之太康、扶溝二縣來隸,共領縣七,終清之世,所領縣數無增減。

正德 《陳州志》四卷(佚) 明馮相修。相,北直隸欒城(今屬河北)人,弘治十二年進士,蒞任知州日期無考。正德八年簒修陳州志,自清以來,郡人不知有此志。《千頃堂書目》著錄:“馮相《陳州志》四卷。”《天一閣藏明代地方誌考錄》著錄:“《陳州志》四卷,散出,明正德八年馮相篡修。明刻本。見一八○八年舊目,並曰:`嘉靖三十六年李應沾序。’可知天一閣舊藏已非明正德間原本,而是嘉靖間增補本。

嘉靖 《陳州志》十二卷(佚) 明戴時雍修。時雍,江西浮樑(今景德鎮)人,嘉靖十二年進士,來任知州日期無考。《澹生堂藏書目》著錄:“戴時雍《陳州志》十二卷,六冊。”順治、康熙、乾隆《陳州志》均以此志為基礎相繼續修。乾隆《陳州志•凡例》雲:“舊志自前明中葉相沿已久,作者不過略作增續。”又謂“前明舊志,雖不無舛化,然大要綜核詳博,敘述古雅。”順治《陳州志》篡修時即“是編悉本陳乘,蓋取博極群書,校訂詳盡,無俟再搜,直撮大要,蘄於簡典易觀,非敢以臆芟也。”志中各小引採明志者十之有七。

淮陽方誌述略

順治 《陳州志》十二卷(存)清王士麟修,何潤篡。士麟,遼陽(今屬遼寧人),舉人,順治十六年來任知州。潤字爾澍,邑舉人,順治十五年,河南巡撫賈漢復檄各地修志,士麟乃延諸邑紳及州學生員,由何潤主其事,依萬曆《陳州志》舊本增刪校訂,順治十七年完稿付梓。目錄曰:卷一疆理志:建置,星躔,疆域,形勝,山川,古蹟,陵墓,風俗,特產;卷二紀勝志:聖皇建都,至聖遊寓,歷代藩封,帝王巡幸;卷三營建志:城池,治署,學校(社學,書院附),市集,坊集,河渠,津樑;卷四賦役志:戶口,土田,稅糧,裡甲(襄公條議附),鹽法,馬政,保甲;卷五秩官志:監司,知州,同知,判官,吏目,學正,訓導;卷六宦績志:命使,國相,良牧,學博;卷七人物誌:名賢,僑寓(過賓附),武功(節義附),貞烈(淑媛附),仙釋,方伎;卷八選舉志:薦闢,進士,舉人,歲貢(恩選附),武進士,武舉,援例(吏材附),封贈,耆德,旌義(貲勞附);卷九兵衛志:武職,賢能升遷,閫署,衛衙,旗纛,廟,軍器局,鼓樓,演武場;卷十禮制志:祀典,廟寺;卷十一事紀志:兵變,災詳,勼異,惡鑑,外傳;卷十二藝文志:御禮,祭文,古文,碑記,傳,詩。按陳州當時有商水、西華、項城、沈丘四屬縣,本志以“邑志業有專紀,不必再修,以滋煩蕪,今一概不錄”。凡例雲“是編悉本陳乘”,“新編事蹟俱照舊志門類附入篇後”。所記自明萬曆四十四年迄清順治十七年,但明代資料較少。崇禎十一年李自成農民軍“陷陳”,兵災目對此有較詳載述。另外人物誌有“殉難節烈”,兵衛志之武職目有當時死亡官員的事蹟傳略,較全面地反映了史事原貌。本志設綱立目有獨到之處,宦跡特立命使細目,專載清代出使陳郡的大臣及命監司。又以陳地傳為太昊建都之地,古蹟眾多,久負盛名,故闢紀勝志一門,特為絕之。此志綱目分明,記載較全,重要事蹟,人物等基本收入,以後諸志,大體不出此書的規範,只因循續增而已,是志至今僅中國國家圖書館,內蒙古大學圖書館庋藏。

康熙 《續修陳州志》四卷(存)清王清彥,張哲修,莫爾準篡。清彥字亮宸,鑲紅旗人,官生,康熙二十八年由行人司行人來任知州。哲字愚谷,山西安邑(運城)人,貢生,康熙三十二年接任知州。爾準字文定,廣東恩平人,曾任浙江台州寧海府知縣,與前陳州知州方於光為同年,遂遷居陳。康熙二十九年,清彥接巡撫閻興邦修志檄,乃延爾準偕邑人篡修。當年稿成未梓。張哲來任,重加考訂,康熙三十四年梓行。全志四卷:卷一總圖,沿革,天文,四至,建置,山川,古蹟;卷二風俗,土產,陵墓,寺觀,賦稅,職官;卷三人物;卷四藝文,災祥,雜誌。本志目錄,悉遵憲頒目次排定,細目則基本因襲順治舊志。門目不多,敷衍功令,稍作安排即成。選舉目置人物內;學校、祀典歸於建置門等。硬套上憲頒佈的目次,致使門目功統屬多所牽強。各目內容在舊志基礎上增續順治十六年至康熙三十四年間事而已,所增無多。是書至今僅中國國家圖書館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庋藏。另上海圖書館有抄本。

淮陽方誌述略

乾隆 《陳州府志》三十卷 卷首一卷(存)清崔應階修,姚之琅篡。應階字吉升,湖北江夏(武漢)人,廕生,乾隆六年來任知府。之琅,湖北黃陂舉人,雍正十二年陳州升為府,乾隆朝篡修一統志,檄省府州縣各修志乘以備採擇,陳州府遂成此書,乾隆十二年付梓。目錄曰:卷一沿革(有表);卷二星野(有圖);卷三疆域;卷四山川(附河渠津樑);卷五建置;卷六學校(附名宦諸祠);卷七、卷八聖蹟(附書院、義學);卷九祀典;卷十古蹟(附陵廟);卷十一風俗(附物產);卷十二賦稅;卷十三職官;卷十四名宦;卷十五武備;卷十六選舉;卷十七、卷十八人物;卷十九忠義孝悌;卷二十流寓、隱逸、方技;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列女;卷二十三仙釋;卷二十四至卷二十九藝文;卷三十雜誌。凡例雲“修篡府志一切記載與舊志不同"。其最大特點,在對各屬縣故實詳證博採,以保存全部史料。緣建府不久,又兼淮寧縣初建,太康、扶溝二縣新隸,故所輯資料多因舊志,編排有分述有彙編,粲然可觀。沿革目,上有文下有表,再下各屬縣分述,井然有條。山川目特祥水利,對各縣往昔水利資料悉載,而於流經全府的河道則綜其源流俱加稽考,頗見功力。於舊老職官、選舉辨證真偽,續無補闕;人物凡非陳州籍者悉加刪削。“古蹟雖廢,仍存舊文”。均可稱善。河南學政蔡新評價是書“詳而有要”,所言不虛。此書另有光緒十九年修訂本。

淮寧縣

淮寧縣建置沿革概述 淮寧縣,附郭。古宛丘地。秦置陳縣。漢為淮陽國治。東漢為陳國治。晉初屬梁國,後為郡治。南朝宋移郡治項城,以縣屬南梁郡。北魏省縣入項,仍為陳郡治。北齊移項縣於故陳城,隋開皇初,改縣曰宛丘,屬淮陽郡。唐屬陳州。五代、金、元因之。明洪武初,省入州,清雍正十二年置淮陽縣,為陳州府治。1913年改為淮陽縣。

淮陽方誌述略

乾隆 《淮寧縣誌》十三卷 卷首一卷(存)清吳溶,馮奕宿修,於大猷篡。溶字雨皋,江蘇陽湖(武進)人,監生,律例館義教,乾隆十五年來任知縣。奕宿字紫拱,山西代州(代縣)人,廩貢,乾隆十年來任知縣,十七年復任。大猷字曉峰,江蘇金壇人,曾任山東登州府同知,雍正十二年升陳州為府,置附郭縣淮寧。吳溶以舊有陳州志不能代替縣誌,乃召集邑士紳重修,稿垂成而去任。奕宿回任,適奉修志檄,遂起而續修,編篡成書,乾隆十九年附刊。首一卷為吳溶序及馮奕宿序,凡例、圖錄、圖經,卷一方輿志,卷二河渠志,卷三建置志,卷四籍賦志,卷五職官志,卷六選舉志,卷七人物誌,卷八后妃志,卷九列女志,卷十補志,卷十一雜誌,卷十二、卷十三藝文志。共領百餘小目,本志雖言首創,實是陳州之續編,名異而地同。淮寧即舊陳州治所,故有順治、康熙、《陳州志》與《乾隆府治》作為篡修依據。內容大致遵以上之諸舊志,或有增減,惟編排與舊志不同。諸水匯流,水患成災是本縣一大要害,特立河渠志,記載諸水流經,疏浚情況與形制規模,並彙集有關新舊資料綴其後,另繪有河渠圖,填補舊志空白。對舊志有關太昊陵和孔子的內容,不再專設紀勝,聖蹟等門,而是分別列入建都,陵廟,聖蹟,駐蹕,藩封,古蹟六目,總歸於建置門內。職官志將兩代陳州各級職官盡行收入,有越俎代庖之累。

道光 《淮寧縣誌》二十七卷 (存)清永銘修,趙任之,吳純夫篡。永銘字雲樵,鑲黃旗人,舉人,曾授泌陽縣知縣,道光四年調任淮寧。任之,純夫皆為南蘭陵郡(江蘇武進)人。永銘以縣誌七十餘年未修,與邑人士商及修志,。恰趙任之,吳純夫來遊,乃延其主事,於文昌宮內設局篡修,道光五年秋開篡,翌年完稿付梓。全志為圖一,志十二,表二,傳六,集文四,志餘一,成二十七卷:卷一輿圖,卷二沿革志,卷三疆域志,卷四山水志,卷五籍賦志,卷六風土誌,卷七學校志,卷八祠祭志,卷九兵防志,卷十營建志,卷十一古籍志,卷十二五行老一,卷十三藝文志,卷十四職官志,卷十五選舉表,卷十六藩封世襲表,卷十七名臣傳,卷十八人物卷,卷十九人物、方技傳、普壽傳,卷二十、卷二十一列女傳,卷二十二流寓傳、方外傳,卷二十三至卷二十六集文,卷二十七志餘。陳州知府瞿昂序雲:“不善因者刪削有乖,是編斟酌盡善,是善於因者也。”舊志職官,將歷朝刺史太守及判陳州、知州者備載,並將唯陳兵備道亦列入,此志以“縣誌職官只宜載今長以下”,將其俱從刪削。沿革單獨立刀,並附大事記一目,此藝文志則專載書目,而碑記,詩詞以集文綜之,輿圖中新增入縣境分圖,東鄉、南鄉、西鄉、北鄉分別一圖,均有圖說,著重說明河道水利情況,甚具參考價值,人物不分細目分類,只以時代序次排列,似為不妥。籍賦只有道光時數額,於前不載。

淮陽方誌述略

民國 《淮陽縣誌》二十卷 卷首一卷(存)民國嚴緒鈞等修,朱撰卿纂。緒鈞,浙江歸安(今吳興)人,民國二年來任知縣。撰卿字靜山,太康縣舉人。此志由緒鈞倡修,中經將中覺,郭銘世二知縣踵事增華,至民國五年完稿付梓,二十卷共分為圖、志、表、傳四類,圖共十五幅,列於首卷,卷一地輿志上,卷二地輿志下,卷三籍賦志,卷四建置志,卷五學校志,卷六經政志,卷七職官表、名宦傳,卷八選舉表,卷九至十六人物傳,卷十七至卷十九藝文志,卷二十雜誌。以前諸志田賦中徵解,留支等新舊節目多含混,此為之進行整理,條例分明。經政志為新立,包括秩祀、禮儀、兵防、郵政、倉儲、恤政6目。藝文志增加金石目,彌補了舊志的空白。雜誌中兵事目,清以前俱錄自正史,以後則為實地採訪所得,皆為太平軍,捻軍及當地農民反抗等事實。人物、藝文二志佔比重最大,佔全書大半。此書另有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

民國 《淮陽縣誌》八卷 卷首一卷(存)民國鄭康侯修,朱撰卿纂。康侯,湖北石門人,民國二十一年來任縣長。撰卿有民國《淮陽縣誌》二十卷,已著錄。康侯蒞任即倡修縣誌。中經吳蔭堂縣長繼之,至鄄紀印縣長時修成,民國二十三年付之鉛印,卷首圖經,卷一輿地上:沿革志、疆域志、山水志,卷二輿地下:風水志、古蹟考,卷三職官:職官表,名宦傳,卷四民政上:建置考、財賦志、黨務、公安、建設、兵防,卷五民政下:教育、選舉,卷六人物傳,卷七列女傳,卷八藝文志、雜誌、大事記。八卷之外,另有《淮陽文徵》兩冊,分內集、外集,各兩卷。此次是民國第二次修志,與前志相比較,“體例之變更者十之八,其文字之因仍者十之六”,另又增添民國五年後的內容,較前志大有進步,設綱立目,體現時代特色。民國前後截然分明。如財賦志有舊籍賦考,兵防有舊兵制考,教育志有舊學制考,選舉有舊科目表,舊封贈等名目。時代變遷,瞭然在目。有關自治,列在建設門,相關的各級議官,列入選舉習。金石附在藝文志。是志書現存較多,另有臺灣成文出版社影印本。

淮陽方誌述略
淮陽方誌述略

民國 《淮陽鄉村風土記》四編(存)民國蔡衡溪繤。衡溪,邑人。民國十五年暑假期間回淮陽,在縣東北地區各農村調查訪問約三個月,後編纂成《鄉村風土記》稿本。民國二十年春,將其中部分內容略加整理,送由《河南民報》發表,民國二十三年作者把舊餘稿件抽其要者與已發表彙編成冊,付諸鉛印。書凡四編:第一編語言,第二編民俗,第三編集會,第四編附錄淮陽縣概況。語言分六章:諺語、童謠、謎語、隱語、神話、傳說,其中諺語篇幅最大,收集豐富。風俗分婚姻、喪葬、迷信三章,具體生動,細節不漏,作為歷史資料,不可多得,集會包括經濟之集會,自衛之集會,娛樂之集會,慈善之集會各章。內容繁雜,其中經濟之集會,有積金會、灶爺會、行孝會、小滿會等記述農村中的經濟互助和地方盤剝的實情。自衛之集會中的聯社會、紅槍會、打更會、看坡會等則反映了地方武裝的情況。第四編附錄淮陽縣概況,分史地概況、自治概況、經濟概況、文化略述、教育概況、名勝古蹟、物產大要等名目,均簡略,資料大遜於前三編。此書為私人調查訪問而成,有其真實的價值。民國時淮陽兩次修志,但風土民情最薄弱,此風土記,恰補其不足。是書現僅吉林大學圖書館、河南省圖書館兩家庋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