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三十年釀酒師·我作為一名守藝人,有責任將它傳承下去

民間三十年釀酒師·我作為一名守藝人,有責任將它傳承下去

釀酒師肖師傅

我作為一名守藝人,有責任將它傳承下去

凌晨4點至友人家中參觀釀酒,在天光微亮的時刻到達,酒香撲鼻。

朋友父親釀酒三十載,實乃老一輩守藝人也。

問及為何當初釀酒,“那時候有什麼原因,要謀生嘛”

問及現在呢

“當然也是掙錢,不過釀了三十年了也有了情感,這是文化,得傳下去。”

當即心生敬仰,如今百萬家業,不忘初心,值得學習。

民間三十年釀酒師·我作為一名守藝人,有責任將它傳承下去

釀酒師傅在翻糧

辦廠創業

師傅姓肖,至88年開始釀酒

肖師傅說:“當時我也是做生意的,當時生意不好做,所以想學一門手藝,那時候想到了辦酒廠,想到了就去做了,辦廠時候就請了師傅,一邊學一邊謀生。”

肖師傅面對鏡頭還有些不好意思的問,這樣講會不會讓別人覺得太現實,不夠文化。

我們解釋道:“不會的,這才是最真實的你,也是您的初衷。”

肖師傅看著如今已經擴大不少的酒廠,期間輾轉了四次更換廠地,有些感嘆,釀了這麼些年的酒,也沒有辦法跟你們說太多,文縐縐的我弄不來。也不容易,總之作為一名手藝人,既然用它掙了錢,也該堅持將它一直傳承下去,不能讓它埋沒在我的手裡。

現在你們年輕人願意幹這活的不多,但還是希望你們能夠懂。

民間三十年釀酒師·我作為一名守藝人,有責任將它傳承下去

肖師傅在看糧食溫度

釀造工藝

肖師傅說釀酒其實並不複雜,只是要有耐心,心細。它的好壞與天氣有關,與季節有關,與溫度有關,在不同的季節和不同的時間,對釀造的把握也是不一樣的,這是經驗所得,要是細說下來,得好長時間。

肖師傅每天會在凌晨4點半開始起鍋爐,洗糧食,蒸糧食,早晨7點半出糧食,攤糧,翻糧,撒曲,配糟,入池發酵。然後將已經發酵好的糧食,蒸餾,出酒,儲存。這一套工藝流程忙完,基本上已經是上午11點左右。

肖師傅說他只會在春秋兩季釀酒,春秋天天如此。

肖師傅一直堅持選擇優質的糧食原材料,用傳統土曲培菌,保持釀造車間潔淨,讓酒充分綿柔醇香,絕不勾兌,三十年來未成改變。

民間三十年釀酒師·我作為一名守藝人,有責任將它傳承下去

肖師傅聞糧食香味

白酒文化

是人類生活中的主要飲料之一。中國製酒歷史源遠流長,品種繁多,名酒薈萃,享譽中外。黃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約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時代,中國人獨創酒麴複式發酵法,開始大量釀製黃酒。約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國人發明了蒸餾法,從此,白酒成為中國人飲用的主要酒類。酒滲透於整個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從文學藝術創作、文化娛樂到飲食烹飪、養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國人生活中都佔有重要的位置。

然而與中國酒文化一樣久遠的是中國酒桌上的勸酒、酗酒等醜陋文化,稱之為中國酒桌文化,是酒文化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畸型陋習。

中國是世界上釀酒與飲酒最早的國家之一,距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中國是一個古老的詩國,也有四千多年詩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中,詩與酒結下了難解之緣。文人中,好酒者向來不少。飲酒在文人中被視為高雅之事。鍾敬文在談到茶時說:“喝茶的情趣,無論如何,總未及吃酒風雅…

三國時曹操吟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名句;晉代的劉伶在酒德頌中寫道:“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醒。”

人們談阮籍必離不開酒,《晉書》記載他一口氣“飲酒二斗”,且“醉六十日”沒醒。王績在《醉後》詩中寫道:“阮籍醒時少,陶潛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興且長歌。”《晉書·阮籍傳》也記載:“籍聞步兵廚營人善釀,有貯酒三百斛,乃求為步兵校尉。”我們暫不考究阮籍是否是衝著三百斛酒去當步兵校尉的,但他愛酒是肯定的,阮籍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浸泡在酒裡。

陶淵明的詩則幾乎“篇篇有酒”,且常用酒作題目寫詩,如《連夜獨飲》、《述酒》、《止酒》等等,蘇東坡“白衣送酒侮淵明,急掃風軒洗破觥”說的就是陶淵明有一年重陽節苦於無酒,菊籬久坐,欣逢江州刺史王弘送來一壺酒,便立地盡醉而歸。還有,女詞人李清照的詞也是一樣,也在酒中浸泡,令人尤為神迷、淚落。

李白的一生更是離不開酒,“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有了酒,天子在他眼中也就那麼回事。在李白這兒,有酒必有詩,無詩酒不雅,無酒詩不神,酒能激發他的創作靈感,讓他過著“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的生活,逍遙無比。

民間三十年釀酒師·我作為一名守藝人,有責任將它傳承下去

酒的發明

根據古人的記載,酒的發明也相當偶然。有一次,杜康把剩飯放在空桑之中,日子久了,飯自然發酵,散發出一種芬芳的氣味,並流出一種液體,杜康取而飲之,感覺其味甘美。杜康受此啟發,發明了酒。

所謂空桑,即樹心被朽空的桑樹。據古代文獻記載,洛陽伊水流域有一個地名叫空桑澗,可能與空桑有關。杜康釀的酒稱秫酒,即釀酒的原料以黑秫為主。黑秫是高粱的一種,它野生於洛陽山區,上古先民把它培育成一種重要的農作物。

杜康善於釀酒,其釀製工藝頗為講究。《杜康紀聞》記載的“五齊六法”據說就是杜康釀酒的秘方。它要求造酒用的黑秫要成熟,投曲要及時,浸煮要清潔,要取用山泉之水,釀酒器物要優良,火候要適當。民間傳唱的一首酒歌據稱是杜康所傳,歌詞稱:“三更裝糟糟兒香,日出燒酒酒兒旺,午後投料味兒濃,日落拌糧酒味長。”這就是說,在釀酒過程中,對何時投料,何時開火,都非常講究。

民間三十年釀酒師·我作為一名守藝人,有責任將它傳承下去

酒的發展

從最早的中華五千年文明之前——史前時代,原始部落的人們採集的野果在經過長期的儲存後發黴,然後形成酒的氣味。經過最初的品嚐後,他們認為,發黴後果子流出的水也很好喝,於是,就開始了釀酒文化。在原始社會,我國釀酒已很盛行,遠古時期的酒,是未經過濾的酒醪,呈糊狀和半流質,對於這種酒,不適於飲用,而是食用,故食用的酒具一般是食具,如碗,缽等大口器皿。

自夏朝開始,酒文化十分盛行,夏人善飲酒,夏朝有一種叫爵的酒器,是我國已知最早的青銅器,在中華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古云:“杜康造秫酒”,杜康作為夏王朝的五世國王,親自造酒,可見當時人們對酒的重視程度。鄉人於十月在地方學堂行飲酒禮:“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友斯饗,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由此詩充分展示了夏朝的酒文化。

白酒延續至今,中國的白酒文化實則是一種社會文化。無論在怎樣的場合,真正的飲酒,即便是形態層面的飲酒,需要表達的也多是精神層面的內容,比如客從遠方來,無酒不足以表達深情厚意;良辰佳節,無酒不足以顯示歡快愜意;喪葬忌日,無酒不足以致其哀傷腸斷;蹉跎困頓,無酒不足以消除寂寥憂傷;春風得意,無酒不足以抒發豪情壯志。

總的來說,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中國的酒文化已漸漸演變成中國特有的政治文化、中國特有的人情文化、中國商業權利尋租文化以及中國特有的公關飯局文化。

民間三十年釀酒師·我作為一名守藝人,有責任將它傳承下去

酒的文化

酒文化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個重要組成部分。酒是人類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歷史幾乎是與人類文化史一道開始的。自從酒出現之後,作為一種物質文化,酒的形態多種多樣,其發展歷程與經濟發展史同步,而酒又不僅僅是一種食物,它還具有精神文化價值。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它體現在社會政治生活、文學藝術乃至人的人生態度、審美情趣等諸多方面。在這個意義上講,飲酒不是就飲酒而飲酒,它也是在飲文化。

白酒作為中國獨有的傳統文化,它存在於歷史,人文,情感,藝術,生活等等文化之間,白酒的釀造工藝已然成為了一種傳統文化的傳承。

民間三十年釀酒師·我作為一名守藝人,有責任將它傳承下去

肖師傅在翻糧

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