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 南 的 橋

濟 南 的 橋

陶玉山

濟南這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素以“泉城”名聞天下。既然泉水眾多,就少不了河,有河那就必須有橋。通過閱讀欣賞不同朝代前人寫的文章我們知道,在歷史上,濟南的橋是市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些數不勝數的、大小不一、形狀各樣的橋,不僅給市民的出行帶來了方便,更為濟南這座城市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添磚加瓦。

人們通常說老濟南城區內有“八(城)門七橋”。其實,最早的時候濟南內城共有四門,分別是東門(齊川門)、南門(歷山門,又稱舜田門)、西門(濼源門)和北門(匯波門),它們均建於宋永嘉年間,並在明洪武年間重修。清光緒年間,又陸續增闢巽利(新東門,即青龍橋)、坤順(新南門,趵突泉正門東側)、乾鍵(新西門,少年路橋)和艮吉(小北門,大明湖東門北)四個城門並分別在護城河上建橋。解放後,特別改革開放以來,沿護城河又修建或新建了多座橋,如琵琶橋、五龍潭橋、思敏橋、恆隆過街天橋等,這些橋,橋橋壯觀雄偉,氣勢如虹,成為護城河上不可忽略的風景。據統計,到現在為止,繞護城河總共有十八座橋。

濟 南 的 橋

說起濟南歷史上著名的橋,不能不先說鵲華橋。在某種程度或某個方面講,鵲華橋已經成為濟南的一個別名,一個城市地標性的代表名稱。歷代不少名人留下的墨跡都讚美鵲華橋的美觀大方和氣魄。過去站在鵲華橋上,就可以盡覽城市郊外的華山、鵲山的美景,可以說是一覽無餘,大飽眼福。為濟南的名氣享譽中外作出突出貢獻的清末著名小說《老殘遊記》就曾經專門寫過鵲華橋:說是老殘“到了鵲華橋,才覺得人煙稠密,也有挑擔子的,也有推小車子的,也有坐二人抬小藍呢轎子的。”由此可見,上世紀初,到了鵲華橋就等於是進入了市中心地帶。據相關史料記載,這座位於大明湖東邊不遠、架於大明湖和百花洲之間,東西向、高大單孔的舊式拱形石橋,原名百花橋,又名白雪橋,始建於宋代。元朝改名為鵲華橋,明代曾重建,清嘉慶二年(1797)及道光五年(1825)又重修。橋和路面一樣寬,高約兩米有餘。百花洲的水可經橋下流入大明湖。後來“歷下八景”中有了“鵲華煙雨”這一景,鵲華橋由此也就更加有名。濟南解放以後,隨著城市的發展,此處來往車輛越來越多,原來的拱形石橋大大制約了交通暢通,政府於1964年拆掉石橋,改建為與明湖路路面齊整相連的混凝土平橋。

濟 南 的 橋

說起濟南有特色的橋,就不能不問濟南最短的橋在哪裡,叫什麼,它的長度是多少,有什麼來歷?也許你多次從橋上走過,但因為它實在太短,你未曾留意過……

濟 南 的 橋

濟南最短的橋名為起鳳橋。由東至西,全長不足2米,全部由青石砌成,橋面的青石已被歲月磨得光亮可鑑。橋下流動的泉水來自於王府池子,通過起鳳橋後,一路通過明道暗渠,經文廟、曲水亭街,最終流入大明湖。起鳳橋原本位於明朝德王府內,是樓臺亭榭、小橋流水諸多景觀中的一處景觀橋。起鳳橋名稱的來由據傳始自清初。因為此橋南北連接榜棚街、貢院、文廟等古代重要的文化場所,是文人學子求學、趕考入仕的必經之地,因此清初時此地建有“騰蛟起鳳”牌坊。而牌坊所在小街起名為起鳳橋街,街西的小橋起名為“起鳳橋”起鳳橋,濟南最短的橋;起鳳橋畔,可以說是最具泉城魅力特色的地方。

過去老濟南的好多橋,現在已經成為標誌性的地標名稱,譬如解放橋。好多來濟南遊玩或不是老濟南的,看到解放橋這個地名,都喜歡去實地看看,可是,結果讓他們大失所望,同時勾起探險一樣的好奇心。沒有橋怎麼會叫做解放橋?原來的解放橋在哪兒?據從小居住在濟南的老人們講,過去的解放橋位於現在的歷山路和解放路相交處的西50米處,上世紀五十年代解放路拓寬改造時將解放橋埋於地下,而解放橋之名卻一直延續至今。現在的解放橋已經不是一座橋,而是一個地方區域的代名詞,其周邊彙集了眾多商店、高校、醫院,一片生機盎然、繁榮昌盛的景象。

天橋和濟濼橋是貫通濟南南北的重要橋樑。這兩座橋在濟南發展中作出的貢獻是許多橋樑不可比擬的。而今,經過拓寬改造後的這兩座橋仍然在發揮著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濟 南 的 橋

歷史上的眾多橋,為濟南的交通方便和城市特點增輝添彩,甚至成為濟南地方特點舉足輕重的部分。而今許多改建或新建的橋,更是讓城市無比輝煌起到了重要作用。過去老濟南就有“東河看柳,南河看橋”的說法。從黑虎泉到西門附近的南護城河一帶,名稱鮮活有韻味,樣式非常別緻的那些橋,白石橋、琵琶橋、瑪瑙橋、九女橋、壽康橋、南門橋、坤順門橋、恆隆橋……南河九座橋,橋橋都是好風景。這些橋將南護城河的南北貫通起來,不僅方便了大家出行,更映襯得周邊的環境幽靜淡雅,別有一番江南的風味,可謂風景這邊獨好。讓人徜徉其中,物使之然,觸景生情,人心所動,有心長作濟南人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併成為一個永久的心願。而大明湖擴建改造建設的二十八座橋,橋橋都不重樣,在橋樑的欄杆、材料、坡度選取上,園林設計人員既讓其滿足了交通這個基本功能,使橋上能走車、走人,橋下能通船,又使橋具有景觀效果,各具特色,賞心悅目。同時,橋的名稱全部有出處,有歷史淵源。如歷史上大明湖著名的“七橋風月”風景各具特色,現在歷史再現。在繼承中創新,古為今用,可以說是一種講究實際,與時俱進的做法,為使這些橋成為一道道靚麗的景觀打下了堅實基礎。

濟 南 的 橋

說到濟南的橋,不能不提改革開放以來新建的那些多層的、令人眼花繚亂、具有“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和美化城市作用的立交橋。燕山立交橋,臘山立交橋,全福立交橋,邢村立交橋……這些立交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四通八達,在濟南的半空中建起了無數交叉連接的交通網,在大幅度緩解了交通壓力的同時,大幅度地擴大延伸了城市的空間,成為城市不可缺少的交通紐帶,更讓濟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具有了鮮明的現代都市的模樣。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市民盡情享受著現代化城市所應有的方便順暢。如果說市區內的各個石質橋,使得城市更加雅緻別樣:那麼這些建造於半空的立交橋,在使得城市和國際接軌的同時,更象徵著濟南大踏步邁向國際化大城市的信心和決心。這些讓人看了心花怒放,豪氣沖天的立交橋,讓我們似乎看到了濟南的明天,看到了一個更加美好、魅力獨具、煥發新春、嶄新的濟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