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也不是無敵的,藍光和DVD的次世代大戰

2002年2月19日,日立、LG、松下、先鋒、飛利浦、三星、夏普、索尼和湯姆遜等9大家電業巨頭聯合宣佈推出新一代高清光盤Blu-ray Disc。同年8月29日,東芝聯合NEC向DVD論壇提交了新一代高清光盤規格,當時的名字為AOD,即HD DVD。

索尼也不是無敵的,藍光和DVD的次世代大戰

索尼也不是無敵的,藍光和DVD的次世代大戰

這種光盤標準之戰,在家用電子產品的歷史上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很多人比較好奇的是,產品的標準為什麼要如此大動干戈,由有關國際組織或者政府部門統一規定不就行了嗎?

最初的電子產品,並不是每個企業都有能力設計製造的,因此某個企業生產的產品只要被市場接納,自動就可成為行業或者工業標準,其他企業一旦日後能夠生產,也按此標準生產即可。但是這麼做,又出現了新的問題,最初發明這種產品的企業未來保護自己的商業利益,又可根據專利法的保護,禁止其他企業按照自己的標準生產,那麼其他具備生產這種產品技術的企業又會另行設計一種產品的規格來規避專利技術的門檻。但是這麼做的一個問題是,新的標準能否為市場所認同呢?隨著技術的發展,各大企業在技術方面都有各自的強項,有時他們同時掌握了同一技術,並試圖同時開發同一種產品。企業的最終目的是賺取,因此,一種新標準的產品,是否被接受,就看用戶是不是肯買你的東西。產品銷量上去了,企業就可以盈利,就能生存下去,產品才有生產下去的必要,標準才能因此而確立。

最初的電子產品,由於技術上的優勢,沒有面臨過這個問題,比如磁帶錄音機,就是索尼發明併為全世界所接受的,你再生產其他規格的錄音機,市場也不會認同。同樣的例子還有索尼和PHILIPS聯合擁有的專利——CD機,那時候是一枝獨秀,技術上無人能敵,自然沒有標準之爭的問題了。

索尼也不是無敵的,藍光和DVD的次世代大戰

索尼也不是無敵的,藍光和DVD的次世代大戰

再比如電視機,由於電視信號的傳輸要涉及到公共無線電頻率的佔用,因此電視機的傳輸標準由政府控制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具體採用什麼樣的傳輸標準,同電視機的製造商沒有任何關係,電視機的製造商只要按照政府制定的標準生產電視機就可以保障顧客能看到電視節目了,因此電視機的標準也沒有發生由市場裁決的事情。但是錄像機、DVD這類產品,不涉及公共頻率和人身安全問題,任何廠家都有權利提出自己的標準,最終標準還是由市場來裁決。

我們都知道,在音頻領域,最具革命性、最有影響力的兩種產品:磁帶錄音機和CD都是索尼的大手筆。但是無可否認的是,磁帶機無論在操作性和音質上,都已經無法滿足人民的需求了。而CD機缺乏錄音的功能,在體積上也不佔優勢。因此,推出一種新的既能錄音、又能播放音樂、體積更輕巧、播放更方便、採用數字技術的音樂播放產品是適合市場需求的。由於磁帶本身機械結構的侷限,此前一些數字微型錄音機的嘗試終因不被市場接受而淘汰出局。1991年,索尼公佈了一種結合了磁帶的可錄製性、CD的高音質、可高速隨機播放、快速查找、體積更小更薄的產品,那就是MD。但是也許是造化弄人,這個集中了這麼多優點的產品,真的是生不逢時,在MD經過了市場培育期即將進入成熟期的時候,以電腦、網絡為核心的數字娛樂時代的大潮也滾滾而來,把MD打了個措手不及。

索尼也不是無敵的,藍光和DVD的次世代大戰

索尼也不是無敵的,藍光和DVD的次世代大戰

小編沒用過,就小時候聽王力宏的歌裡面出現過,叫永遠的第一天

MD和磁帶機、CD相似都是傳統的電器產品,而MD的對手MP3已不像傳統的電器了。任何一個產品都可分為軟件和硬件兩個部分,軟件就是產品記錄方式、編碼方式、節目內容等,硬件就是音樂儲存和播放的載體。磁帶機、CD、載體都是固定的,前者是磁帶,後者是光盤,MD也是這樣,載體是一種直徑只有64毫米的光磁材料。編碼上,MD採用的是一種無損壓縮方式ATRAC。從編碼方式上看,MD遭遇到了MP3。MD的壓縮雖然是無損的,保證了音質,但是人們對音質的要求也不是無限度的,也只是對模擬的音頻所附帶的噪音和複製後的損傷的不滿。和MP3的長時間、大容量比起來,MD的音質似乎不是很重要了。MD的ATRAC只是一種專門的標準,而MP3則是開放的標準,編碼、解碼軟件隨處可下載,從VCD、DVD到電腦、筆記本和MP3/MP4播放器都可播放MP3內容。而MD只可在MD機上播放。MP3最大的優勢還是可以在網絡上隨意傳播,交流方便,軟件操作簡單,只要學會簡單的電腦操作,都可以自己壓縮、製作、編輯、下載,也可以錄音,這些都是MD不具備的優勢。硬件部分,MD只能存放在專門的MD盤上,而MP3可以存儲在網絡上,還可以存儲在硬盤上,也可以刻錄在光盤上,隨著各種U盤,閃存的容量越來越大,體積越來越小,只有打火機大的體積完敗MD。MP3不需要更換磁盤,實際上MP3也不像MD那樣使用專門的磁盤,歌曲聽夠了,直接到網絡或電腦中拷貝新內容就可以了。

索尼可能是對MD的自我感覺太良好了,對MP3根本不屑一顧,但是市場時無情的,MD在市場完敗。

另一場標準大戰的戰場為DVD,索尼吸取了錄像機大戰中失敗的教訓,同光盤領域中擁有最核心技術的飛利浦聯手,率先推出了視頻光盤標準。用光盤發行電影實際上是電子消費領域的一場革命,光盤體積更小,播放更方便,並可在電腦上使用,具有互動功能,是橫跨家電和IT的產品,應用範圍要比錄像機大的多。如果標準為索尼和飛利浦把持,將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因此一定會受到其他家電廠家的反擊,這時候,是東芝首先站了出來,帶頭不買索尼的帳,提出新的標準同索尼標準相對壘。

東芝首先把眼光放在節目供應商上,它敏銳的意識到好萊塢的電影業的態度將是決定生死的關鍵因素。因此,東芝早在醞釀新格式時就秘密的開始了“拉票”活動,將時代華納拉入陣營,組成了“東芝-華納聯盟”,事後表明華納公司在拉票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與此同時,東芝還暗中盯上了在消費電子領域中的另一位領軍——松下公司。東芝和華納公司紛紛致電邀請松下公司加入陣營。勸說其加入東芝—華納聯盟。松下做出了決定不久,先鋒、日立、湯姆遜等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公司都加入了東芝—華納陣營。

當經過這一系列軟硬兼施的出擊,東芝陣營公佈了自己的方案,讓索尼和飛利浦目瞪口呆。同時華納憑藉自己在電影界霸主的地位,聯合好萊塢的電影業巨頭們向索尼、飛利浦施壓。知道離開好萊塢電影大片的支持註定要失敗,在最後關頭,索尼做出了重大的、關鍵性的讓步。放棄了自己的光盤結構,同意採取東芝公司獨具匠心且較為先進的雙盤對接的光盤結構,而東芝公司則相應的在數據信號的調製、處理等部分技術向擁有豐富的CD生產、開發經驗的飛利浦和索尼妥協。

至此,這場曠日持久且空前激烈的DVD規格大戰算是告一段落。表面上看,東芝陣營在硬件上主導,索尼陣營在軟件上主導,平分秋色。而實際上軟件的重要性遠不如硬件重要,復仇的種子已經深深的埋在了索尼的心裡,而新一代高清DVD標準的制定,為索尼提供了一個反擊的機會。

從技術角度講,Blu-ray Disc絕對是先進的。無論是HD DVD還是Blu-ray Disc,都採用405nm藍色激光,因此都可以稱作是藍光。藍光並不是HD DVD和Blu-ray Disc的本質區別,兩者的本質區別在於光盤的結構上。Blu-ray Disc是在1.

1mm厚德基板上覆蓋0.1mm厚保護層的結構,通過使用厚度僅有0.1mm的保護層,可提高讀取質量,增加記錄密度,因此單層容量可達25GB,雙層的達到50GB。而HD DVD仍採用DVD的結構,盤片由兩張厚度為0.6mm的基板粘貼而成,其中保護層為0.6mm。容量為15~30GB,同Blu-ray Disc有較大差距。

索尼也不是無敵的,藍光和DVD的次世代大戰

那麼,HD DVD憑什麼挑戰Blu-ray Disc呢?HD DVD手裡的第一個武器是編碼方式。索尼認為HD DVD單面15GB雙面30GB的容量太小,如果按MPEG2中的1920*1080的HDTV標準衡量,碼率應該在19Mbps以上。碼率,就是每秒鐘的數據量,同樣的標準下碼率越高,圖像質量越好。不同標準時,同樣地碼率畫質區別很大,MPEG2要求碼率最高。如果使用MPEG2編碼,碼率在19Mpb時,一部133分支標準的好萊塢電影,需要22GB左右的容量,HD DVD單面只有15GB,顯然還不能滿足需要,而Blu-ray Disc最低也有25GB的容量,剛剛滿足需要。但是數字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新的HDTV算法H.264/MPEG-4 AVC和VC-1誕生了,壓縮效率比MPEG2提高1倍,HD DVD的15GB容量已足夠了。最有趣的時,迫於各方壓力,Blu-ray Disc最終也將H.264和VC-1列入標準之中。而H.264已成為歐美高清廣播的編碼方式,開始普及。由於Blu-ray Disc對H.264和VC-1標準的準備不足,新發行的Blu-ray Disc電影仍採用MPEG2編碼方式,而HD DVD已採用H.264和VC-1編碼,經過比較,HD DVD畫質明顯勝出,Blu-ray Disc甚至不如網絡上下載的高清節目效果好,有人甚至認為和DVD比差距不大。

HD DVD 的第二個武器是成本,可以同DVD保持兼容,可繼續使用DVD生產線生產HD DVD,生產成本較低。同一條生產線生產HD DVD與DVD光盤的切換時間僅需5分鐘,只需7秒即可生產一張HD DVD光盤。Blu-ray Disc的良品率也不如 HD DVD高,當時Blu-ray Disc壓制的成本是HD DVD 的10倍,母版製作是HD DVD的5倍。

DVD、HD DVD或是Blu-ray Disc標準,都是由企業自己制定的,如果一個企業無法主導標準,就由幾個企業聯合起來。DVD標準由於一個企業無法主導,就成立了DVD論壇負責,DVD論壇並非如一些人想像的是國際標準組織,實際上就是一個企業聯盟。

決定兩大標準制勝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好萊塢七大巨頭的態度,原本華納是HD DVD最堅定的支持者,但是在200年10月一夕色變,華納突然宣佈同時支持Blu-ray Disc,使得7家電影公司中6家支持Blu-ray Disc,而只有3家支持HD DVD。導致這一劇變的關鍵因素是華納公司態度的轉變。

但是索尼讓華納作出這個決定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據傳聞,促使華納作出支持BD決定的關鍵因素是索尼承諾Blu-ray Disc在生產過程中複製成本超過HD DVD的部分,由索尼來買單,並在辦稅方面予以優惠,這就使得HD DVD在成本方面的優勢遁於無形。索尼的讓步還不簡單的僅在金錢方面,華納在同索尼的談判中,還提出了另一個苛刻的條件,要求Blu-ray Disc對其標準進行部分修改。其中一條是新增加一種BD-9的標準,所為BD-9,就是常說的D9的DVD光盤,並採用現在的紅光技術,通過高效率的壓縮算法,如微軟VC-1或H.264,容納一部高清晰的影片。如此一來,Blu-ray Disc等於是徹底自我否定了所謂大容量的優勢,肯定了HD DVD的方向是正確的。

如此看來,這次較量即使索尼能夠取勝,也只能算是“慘勝”了。在DVD大戰中,雖然索尼標準最後敗給了東芝,但是在DVD專利裡,索尼還可以佔20%的專利,輸的不是很難看。而這次,即使Blu-ray Disc最後擊敗HD DVD,在專利上,索尼的份額肯定不如DVD時高,在Blu-ray Disc中的作用都不可小覷,索尼這麼做算是拼老本了,是不得已的做法。市場就這麼殘酷,誰賠得起,誰笑到最後。叢Blu-ray Disc成立那天起,東芝就處於被動局面,技術上HD DVD沒有優勢,東芝只能靠技術以外的其他因素同Blu-ray Disc抗衡。現住看,東芝的目的還是達到了,至少在牽制對手上,東芝是成功的,東芝讓對手覺得痛苦不堪。

索尼的代價還不僅如此,為了讓更多的家電巨頭支持Blu-ray Disc,索尼承諾在次時代遊戲機PS3上捆綁Blu-ray Disc。叢2000年開始索尼面臨嚴重的業務衰退,2003年第一季度虧損大約10億美元,2004年第一季度僅電視機業務就虧損101億日元,PS系列遊戲機成為支撐索尼利潤的一個重要項目。索尼以PS3的前景作為賭注,來吸引各大巨頭支持Blu-ray Disc,確有一定誘惑力,但是PS3並不需要Blu-ray Disc的大容量,PS3和Blu-ray Disc的捆綁,完全是為了Blu-ray Disc標準的推廣,而為此索尼付出的代價也是沉重的。

PS3的對手X360已領先一年上市,剛上市的售價僅為299/399美元。為了能在這場較量中不被微軟打敗,索尼原計劃制定與X360相當的價格。但是PS3同Blu-ray Disc捆綁,想要價格和X360相當則非常困難。X360採用的策略是可通過網絡下載遊戲,只搭載DVD-ROM,而HD DVD驅動器是外接的,可自由選擇。Blu-ray Disc驅動器技術複雜,生產成本高昂。據國際知名財經機構美林銀行預測,PS3的成本至少800美元。如此高的成本,如果價格定的比X360高,沒有競爭力,如果接近,虧損巨大,不但索尼承受不起,而且由於PS3相對於播放器過低的價格,Blu-ray Disc陣營其他成員也頗有微辭。

而事實上,高清遊戲節目也不需要Blu-ray Disc高達25GB的容量,PS3上市後有人已對《抵抗》中的內容進行了解析,發現遊戲只有6GB多點,其他都是垃圾文件,DVD完全可滿足需要。為了支持Blu-ray Disc二犧牲PS3,僅在到2007年3月結束的這個財年中,索尼就要為此付出2000億日元的代價。索尼甚至為Demo下載對遊戲開發商收費,以期在最短時間內獲得高額利潤。而且PS3上市後,索尼對遊戲機部門的高層人士進行了調整,被稱作PS之父的久多良木建明升暗降。

Blu-ray Disc對於索尼來說,代價實在太沉重了。

當華納宣佈同時支持Blu-ray Disc時,對於HD DVD是最艱難的時刻,這時微軟公開站了出來力挺HD DVD,給東芝很大鼓舞,也使戰局變得更加不可預測。微軟儼然已經成為了HD DVD幕後強有力的推動者。

微軟全力支持HD DVD,固然有HD DVD技術優勢的原因,但是這並不是主要原因,微軟作為一家以操作系統層次的原因。

微軟對HD DVD最看中的就是支持iHD和MMC。iHD為互動式高解析度影音播放技術,是為了Vista平臺的底層交互技術,將提供出眾的交互性以方便用戶通過家庭網絡記錄HDTV節目或在家庭網絡中移動數字內容。而MMC就是強制性受控拷貝技術,允許用戶合法的拷貝並通過家庭網絡享受高清晰電影。顯然微軟有更高的戰略佈局。微軟始終認為內容最終是擺脫光盤載體,通過網絡來傳送內容。在比爾·蓋茨的眼裡,將來的家庭娛樂是建立在電腦和網絡所構成的這個大平臺上的,根本不需要什麼高清光盤和播放機。當時在美國IPTV很多已經用了微軟的界面,視頻傳送也是VC-1.iHD其實不僅僅是交互層那麼簡單,微軟的Vista平臺有一套圍繞iHD建立的擴展功能。所以iHD真正的意義 是要成為今後內容和用戶直接的那個統一的交互界面。在微軟眼裡,HD DVD只不過是iHD擴大市場份額的一個工具而已。等到大多數用戶習慣了iHD後,微軟在內容投遞的其他地方再推廣iHD就要容易很多。微軟甚至包藏禍心的想讓用戶全部通過微軟的服務器下載電影,無論是用戶還是電影公司都要向微軟支付發行費用,這個巨大的預謀和它推銷IE等採用的是一個策略,就是和OS捆綁,組合拳出擊,等大家習慣了後,市場都是他的。而iHD並不會隨著HD DVD的消亡而消逝,相反,操作系統和軟件會永遠存在下去。而且細看iHD的很多應用,其實已經有了網絡下載內容的雛形,比如可以通過網絡更新內容、音軌、字幕甚至菜單。

MMC方面,在美國加州,一群媒體和高科技公司已原則同意允許消費者合法拷貝下一代DVD內容,這些公司包括微軟、迪士尼、英特爾、IBM、松下、華納等,但是電影製片商起初應不是很贊同微軟這個MMC的概念。微軟是AACS的主要涉及人,AACS可提高加密強度,把版權保護範圍擴展到了家用網絡、數字電視和小型存儲卡等產品,並可對破解進行有效的反制。微軟成功說服了包括索尼等公司同意AAXA的這個MMC策略,並答應幫助好萊塢免費允許相關MMC認證服務器。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MMC認證服務器——AACS MMC政策——iHD交互節目——個人Vista MS DRM,形成了完整的一條內容傳遞鏈條。光盤在其中根本是可有可無的東西,目前雖然不可取代,但是條件一旦成熟,必然消失,只是個時間問題。一旦微軟在這個市場上站住了腳,那麼等到網絡傳送電影成為主流的時候,微軟就徹底佔據了制高點。而且就在PS3上市前夕,微軟推出了高清下載服務,使這種這略看起來更清晰了。

由於Blu-ray Disc最初決定不支持MMC,可以說徹底打亂了微軟的佈局。由於權利金的問題,微軟爭執開發的Vista肯定不能兼容Blu-ray Disc,而且如果兼容Blu-ray Disc,還需要從操作系統底層寫起,但是Vista已經基本完工了,不可能再做改變。這樣如果Blu-ray Disc獲勝,那麼微軟的Vista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無法主導市場,戰略部署可能面臨失敗的命運。雖然之前迫於壓力Blu-ray Disc接受MMC,但是為時已晚,已把微軟逼迫到HD DVD陣營中。由於微軟和索尼在MMC上的芥蒂,索然Vista在安全管理上對Blu-ray Disc與HD DVD都支持,但是對Blu-ray Disc的支持上肯定會有一些麻煩。

從另一個角度看,微軟把索尼當成了一個戰略對手,在微軟的規劃中,家庭娛樂的終端是X360或者HTPC(家庭影院電腦),並不採用光盤,而是直接從網絡上下載。而索尼的戰略是以PS3和家電為核心,兩者完全是跑在兩條道上的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