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女儿》:关于女性爱情、理想、成长的突围

或许,你有过这样的感受:自己童年时代喜欢听《海的女儿》的故事,但当成为母亲,给孩子讲述这个故事时,却无比担忧。家长们争论着该不该给孩子读《海的女儿》,进而延伸到对很多童话经典的批判。有人甚至给《海的女儿》扣上“三观不正”的帽子。大多数人对《海的女儿》的童年记忆停留在了人鱼公主化为泡沫的那一刻,同情、惋惜、遗憾交织,替人鱼公主不值。这篇童话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故事层面所看到的,故事只是思想的载体。

童话大师安徒生用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将人世的锋芒化为柔软的刺,刺进读者的心,令人心颤但又诗意盎然。他笔下的童话诙谐又柔和,灵巧又生动,同时又带着浓浓的忧伤和哀怨,把悲剧美融入到对理想生活的追寻中,浪漫的幻想里夹杂着现实的刺痛。如果因为那一部分刺痛就拒绝经典,我们的孩子将错失很多。

安徒生自己对《海的女儿》也非常喜爱,他曾在一封信中说“我相信您会喜欢我最近的一篇童话《小美人鱼》的,……在我的作品中,除《即兴诗人》里那位可爱的女修道院院长外,它是唯一使我写作时深受感动的一篇。”

人鱼公主善良、勇敢、坚强的品质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甚至影响至今。成长过程中,无论经历怎样的坎坷、辛劳、委屈、不公、困惑都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保持善良的初心,不过分计较得失,这些都得益于童话在儿时心灵里埋下的善良和坚韧的种子。这也是我一直有着童话情结的主要原因。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明白了善良应带点锋芒,勇敢应带有智慧。下面,跟着笔者重新走进《海的女儿》这部19世纪的经典童话吧。

《海的女儿》:关于女性爱情、理想、成长的突围

1.用付出去诠释爱,释怀也是自我救赎

波伏娃在其著名女性主义作品《第二性》中探讨了不平衡的两性关系,并指出女性处于“他者”地位。男性是象征权威、尊严和权力的主体,而女性被降格为客体。

不可否认,传统童话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女性依附于男性的父权思想。《海的女儿》却一反传统童话的固定模式,在自我追寻的过程中突破了对男性的依附,成长为拥有独立人格,拥有自己灵魂的天空的女儿。这是现代女性的成长之路。

起初,人鱼公主生活在海洋里,海洋象征着温暖而又安全的母体,人类最早的起源就是海洋。每个孩子都会从母体中脱离出来。与母体环境分离之后,小美人鱼便踏上了象征危险和试炼的成长之路。弗洛伊德曾说,所有焦虑的时刻都会重现最初与母亲分离的痛苦感觉……所有分离和新生的时刻也都会产生焦虑。温暖而安全的环境使人留恋,但分离是必须的。

人鱼公主离家后在陆地上的生活是孤独的,忍受着无法言说的痛楚和命运的不公。这一点我们每一个努力活着的人深有感触。

人鱼公主对王子的爱建立在一见钟情上,且以放弃自身个性为前提。丢掉三百年性命和动听的声音换取了迎合王子的人腿。从这个层面看,这份爱显得盲目而肤浅,展现的是还不成熟的爱。

艾里希·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谈到:

成熟的爱是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感,但爱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自身的尊严。在爱之中,产生了两个人成为一体而仍然保留着个人的尊严和个性的矛盾。

我们回到人鱼公主的年龄问题上,十五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涉世未深的女孩容易被看得见的外在所迷惑。但是,在逐爱的过程中,人鱼公主虽忍受了委屈与疼痛,也体验了爱的美好。最终在确定没有得到王子的真爱时,选择了放手和成全。这是一段艰难的心路历程。

《海的女儿》:关于女性爱情、理想、成长的突围

如果说最初的爱是盲目肤浅的,那么最后的选择、成全和释怀,意味着人鱼公主已经成长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理智、勇敢且依然心存善念的女人。从而实现了尊严与人格的升华。付出即“给予”,“给予”的过程蕴含了自身的强大与富有,也证明了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付出的同时,也在持续不断地回收。

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不能因为辛苦而放弃行走,不能因为得不到而耿耿于怀,不能因为承受了不公而选择破坏。勇敢去追求,用心去付出,坦然面对失去,努力的人生值得被尊重。

2从王子的取舍中,看理解、宽容与成全

王子的形象实际上是被弱化了的,故事中只交代他很英俊,性格也显得很模糊,他是小人鱼自我流浪的出发点亦是归宿点。王子是人鱼公主自我实现过程中的一个侧影,也是不灭的灵魂的具体承载者,小人鱼只能通过他而得到永恒。

鲜有人站在王子的立场去审视王子。王子,在故事中是个配角,他承担了在陆地上给予人鱼公主希望,又让她承受人类的苦痛的任务。她和海巫婆一样也是惩罚的施予者。王子是人鱼公主完成自我实现的扶梯,也是她情感的寄托地。王子在爱情面前摇摆不定,见异思迁,被很多年轻人描述为“渣男”。当然我们判定一个男人为“渣男”要看站在什么立场。

文中这样写到:“王子一天比一天更爱她。他像爱一个好孩子那样爱她,但是他从来没有娶她为皇后的思想。”此时,王子也还是一个不到16岁的孩子。他对人鱼公主的爱是由衷的喜爱。那时,小美人鱼是幸福的。

到了适婚年龄,国王为他指配了一门婚事,那是邻国的公主。这时的王子面临着婚姻的选择。而这个选择的前提是谁才是救他性命的那位姑娘。王子心里最期望和救他的那位姑娘结婚。从这一点看,王子也是位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人。去见邻国公主前,他心里觉得小美人鱼像救他的那位姑娘,所以他对她说会选择她,但又不十分确定。答应去见邻国公主除了完成父母的愿望,还有他没有放弃寻找救命恩人。当见到邻国公主,发现她正是那次溺水醒来后看见的那位姑娘时,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海的女儿》:关于女性爱情、理想、成长的突围

也有人说王子选择邻国公主是因为公主的身份和门当户对的观念。不管什么原因,做出人生的抉择时,每个人有自己认为对的标准。我们无法去指责王子放弃了美丽善良的小美人鱼而选择了邻国公主。只能为人鱼公主感到悲伤和遗憾。

用道德和爱去捆绑被爱之人,强迫他回报自己同样的爱,也是违背人道的。每个人真正能掌控和左右的是自己的心。成全对方的同时,也放过了自己。

3海底—陆地—天空三重空间的转换,是女性突围的精神领地

海底世界是女性权利中心。祖母和巫婆都起着主宰和控制作用。小人鱼的鱼尾变成人腿,象征着对海底成人权利的背叛,开始走上了自我追寻之路。自主意识的膨胀,将小人鱼推向成熟,进入以爱情为基础的女性精神空间。

在离家后的陆地上,小美人鱼逐渐完成了女性主体性的成熟过程。

陆地,代表了男性权利空间。在海里时,小美人鱼的自主意识已经萌生,但进入陆地空间后,她个人的思想和情感已经被弱化,她的容貌越娇媚动人,就越远离女性的独立主体性。这个过程,象征着女性在爱情中的迷失。

陆地空间中,人鱼公主将自己的爱情与理想依附于王子,从一开始,这段感情就是不平等的。

小美人鱼到达宫殿后,王子说,她此后应该永远跟在他在一起。因此她就得到许可睡在王子门外的一个天鹅绒的垫子上面。王子一开始就将小美人鱼置于主体空间的边缘位置。这暗示了,两人在这段感情中,地位上的悬殊,在男权下,女性处于从属地位,显现出弱势。

小美人鱼的爱情悲剧,表面上看来是源于失去了声音,无法言说和自我表达,但进一步理解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女性失语”状态。

《海的女儿》:关于女性爱情、理想、成长的突围

安徒生通过小美人鱼的失声,暗示两人在灵魂层面沟通的渠道被切断。这种情感阻碍主要源于王子在观念上缺乏性别的平等意识,正是这处于强势的男权意识使他对小美人鱼的爱情视而不见。最终导致美人鱼的爱情幻灭。

整个故事的转折点和高潮,是在人鱼公主化为泡沫的前夜。她可以通过杀死王子回到海里。这时的人鱼公主拥有了选择和决定的权利。女性的强大是对男性权利的对抗。这是小人鱼精神成长的关键期。但她放弃了对抗,这放弃不是怯弱,反而是一种勇敢的选择。使之以宽容、善良和自我牺牲放弃回归大海的可能,取得灵魂的升华。人鱼公主最终脱离了对男性爱情的依赖,超越和突破了性别局限。

在安徒生的另一篇童话《踩着面包的女孩》中,小主人公茵格,也是经历了三重空间的历练,分别是陆地、沼泽地下、天空。只是茵格的第一空间是陆地,这期间,她是一个残忍、任性、虚伪的坏女孩,受到惩罚掉进了沼泽地,被沼泽女妖囚禁,悲伤和饥饿日渐侵蚀她空洞的身躯。在沼泽地下暗无天日的漫长煎熬中,茵格褪去了满身戾气,找回了善良,让被禁锢折磨的灵魂得以解封,终化身为一只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完成了自我救赎。身心都焕然一新的茵格,重新来看这个世界,感受到:

造物主所创造的一切都充满了爱和美!

这是童话的世界,也是真实的人间!

4从《海的女儿》的主题看成长的代价

从以自我满足为核心的个人主义的爱,到以关注他人为目标的人文主义的爱,直至以信靠上帝为基础的基督教的爱……小人鱼的痛苦与追求在一定程度上隐含了文明发展的历程。

《海的女儿》的结局可以分离出两个方向。一个是爱情主题,一个是灵魂追寻的主题。

儿童文学是不排斥爱情主题的。爱情的主题是这则童话给读者留下最深印象的部分,也是最刺痛人心,最有争议的部分。童年时代,我们就对爱情存在美好的期许。传统童话的结局多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而现实生活中在一起才是真正考验一段感情的开始。

安徒生一反传统童话固定的模式化,通过《海的女儿》传达给孩子追求爱情的过程,还有另一种结果:爱而不得。

随着年纪慢慢增长,会越来越明白:“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你准备的,你要接受些事情就算竭尽全力也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海的女儿》:关于女性爱情、理想、成长的突围

从爱情的主题看,故事是悲剧结局。但也不完全如此。人生就是一个对生命过程的体验,每个人的最终结局都是死亡。

人鱼公主原本在大海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平淡无奇,单调无聊,听着祖母和姐姐们描述外面的世界,勾起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领略了爱情的美好,体验了人间的温情、孤独与隐忍。这些体验都丰富了她的生命内涵。人鱼公主在人间最后一晚站在船头上向东方凝望时,孤独的身影让人心疼,但理想何尝不是一场孤独的追寻。

放弃杀死王子,成全他的幸福那一刻,人鱼公主完成了由外在喜欢向内在精神升华的转变。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J.G.Frazer)认为,牺牲乃是将不朽的魂灵从其所停留的有限肉体中解放出来。小人鱼用自我牺牲的方式殉祭了她的爱情,也终于完成了她的精神成长历程。

5灵与肉之间的相互滋长与熬煎,是女性的共同命运

小人鱼公主从刚生出自主意识开始就向往人间,努力去追逐美好的爱情,渴望获得人类不灭的灵魂。在理想的驱使下,坚定执着地做出每一个选择:离家、逐爱、成全,在追逐的过程中经历疼痛、隐忍、不平,始终保持一颗纯真善良之心,最终获得了灵魂的永生,完成了自我实现。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灵魂追寻的主题来看,人鱼公主的结局是光明的,是一种自我实现和自我完成。故事最后人鱼公主化为泡沫成为精灵,用善良的行为创造出了一个灵魂。至此,作者将人鱼公主推到了灵魂永生的精神制高点,也完成了做为人的最高需要。

故事最后的结局已经暗示了作者的立场:对精神自由、崇高灵魂的追寻,是高于爱情的。

逐梦的过程中,每一步锥心的疼痛都在提醒着小美人鱼无法回避的艰险命运,撕扯并锤炼着她渴求理想的坚毅精神,在灵与肉之间的相互滋长与熬煎中踽踽前行,然而这又未尝不是现实世界中女性的共同命运。

《海的女儿》:关于女性爱情、理想、成长的突围


安徒生童话是最接近生活现实的。人鱼公主逐梦的过程,经历的一切,不正是成长过程的真实写照吗?

童话不仅仅表现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它也要表现沉重与苦难,这意味着成长,成长必须要经历挫折。正如没有黑暗便没有光明,没有丑恶就没有美好一样。快乐和痛苦、黑暗与光明、丑恶与美好都是同时存在的。童话反映的艺术真实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它是教育孩子的最好工具,也是滋养心灵的精神食粮。

童话不仅仅只是为孩子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童话更是一门人生哲学。童话是写给孩子的,同时也是写的成人的。“孩子们只懂得其中的花絮,而成年人才能明白其全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读懂了童话就读懂了人生。


(-end-如果喜欢请转、评、赞,谢谢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