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壶黄芩茶 张永新一“泡”就是12年

这壶黄芩茶 张永新一“泡”就是12年

这壶黄芩茶 张永新一“泡”就是12年

4月1日下午,坐落在高平市原村乡上董峰村凤翅山下的山西腾达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迎来了来自省城的客人。客人们此行目的是专题调研高平黄芩茶产业发展情况。在黄芩茶历史文化陈列馆内,公司董事长张永新用黄芩茶为客人们泡起了功夫茶。杯中的茶汤色如黄金,香气袅袅扑鼻,品起来味道纯正。

自3月20日从太原参加了山西药茶发布会后,张永新比平时忙了许多。作为晋城市唯一参加会议的代表,他每天不但要接待来公司的参观者,还要接听各种来自国内许多地方的咨询电话。

种植黄芩迷上了“茶”

48岁的张永新是高平市原村乡下董峰村人。与下董峰村相邻的上董峰村,全村三四百口人,耕地1000多亩,多为坡地,是典型的纯农业村。村子气候、土壤条件独特,仅中药材就76种,尤以黄芩居多。

黄芩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根可入药。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张永新有了种植黄芩的念头。然而,用黄芩叶制茶,才是他种植黄芩的主要目的。

在高平的原村、寺庄、神农、野川等诸多乡镇,自古就有上山采摘黄芩茎叶,晒干后当作粗茶饮用的习惯。2008年,他与妻子乔红梅商量后,确定了种植黄芩和黄芩叶制茶的目标。

通过网上查询,他发现北京有家生产和销售黄芩茶的合作社,其产品的清火、消炎、改善睡眠等功效,深受消费者的青睐。“黄芩生长1年的叶子就可制茶。如果在村里的坡地上种黄芩,当年就能增加收入。”按照张永新的想法,有了黄芩茶,将来就能借助黄芩茶园开发农业休闲旅游产业,并将黄芩茶作为旅游特产推销出去。

在原村乡政府的积极协调下,张永新有了500多亩地作为黄芩种植基地。用地问题解决后,张永新开始种植黄芩,同时投资200多万元在村里建起厂房,添置制茶设备,成立“山西腾达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专门从事黄芩茶加工,注册了“七庄河”商标。

在前期考察过程中,张永新了解到,黄芩根做药材需3年重新种植一茬,而黄芩叶生长周期较短,1年即可见效,每年都可采摘嫩叶来制茶,经济效益可观。

黄芩每年采摘“春芽”“秋芽”,每亩能采摘嫩芽250公斤左右,而4公斤嫩芽就能炒制1公斤黄芩茶叶。“黄芩根3年收一次,卖给中药厂,每亩收入3000多元,再加上黄芩茶,每亩收入能增至7000多元。”张永新的账算得很清楚。

黄芩茶制作不简单

为了制作出像样的黄芩茶,张永新一琢磨就是将近4年的时间。真正让黄芩茶走上市场时,已是2012年的事情了。

在高平,传统的黄芩茶是通过“九蒸九晒”工艺制作。按照此法将采来的黄芩叶加工后,张永新才发现,茶叶不仅外形参差不齐,而且茶汤的口感、色泽没“卖相”,很难拿到市场上销售。

为提升黄芩茶的品质,留取黄芩茶香,他从南方引进了先进的制茶设备,并请来福建安溪制茶师傅到厂房进行手把手制茶教学,结合“九蒸九晒”的民间工艺,做出来的黄芩茶口味地道、独具特色。

每年5月至10月,是采摘黄芩嫩叶的时节,其中六七月份最为集中。黄芩出嫩叶后摘青叶,通过萎凋、杀青、揉捻等几道工序后茶叶成型,最后烘干。“这个流程需要好几个小时。”张永新说。

张永新担心制出来的茶叶不达标准,为确保茶叶质量,他和妻子对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虽说很辛苦,但我愿意享受这个过程。”张永新说。

如今,夫妻俩对制茶的每道工序都已烂熟于心。同时张永新又将传统制茶工艺与现代化制茶工艺相结合,经过采茶、鲜叶、杀青、揉捻、炒茶、烘焙、提香等多道工序后,制作出了质量、色泽、形状、口感等独具特色的黄芩茶。

挖掘黄芩茶文化历史

“黄芩的花含有非常丰富的花青素。花青素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抗氧化剂,而且抗氧化性能比维生素E高出50多倍,比维生素C高出200多倍,被称为‘口服的皮肤化妆品’。”在黄芩茶的制作中,张永新掌握了以前很多不知道的知识。

3月24日,腾达源公司的车间厂房里,工人们正在分包加工茶袋。“去年生产了3000多公斤黄芩茶,现在只剩下200多公斤,目前需确保满足签约的客户单位短期供应。”

“很多经销商是发现了黄芩茶的药用功效后,才开始代销黄芩茶。”张永新说,如今,黄芩茶在太原、郑州、北京等地有了稳定的市场,还经常被作为“高平特产”“晋城特产”“山西特产”成为馈赠礼品。

在上董峰村内,有1284年重修的万寿宫,俗称仙姑庙,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内供奉着悬壶济世的马仙姑。马仙姑是河北永年人,元中统年间迁居上董峰村。马仙姑感觉绝佳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道家养生修炼,所以马仙姑便带着侍从定居于此,作为练功修行的道场,同时为当地百姓行医治病,积德行善,深得当地民众的敬仰和供奉。万寿宫仙姑庙得到了元代皇家、明代王府、清代地方官员和地方普通百姓的朝圣和顶礼膜拜。

传说,马仙姑当年就是用黄芩茎叶治疗民疾。如今在凤翅山上,还留存着马仙姑留下的“仙水池”。近800年来,当地百姓养成了用仙水池的水冲泡黄芩茶的习惯,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仙水泡仙茶,唯有黄芩茶”的说法。黄芩茶具备深厚历史文化

为拓展视野,张永新与当地研究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交流,深入了解黄芩茶历史文化的内涵。

山西省炎帝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高平民俗文化学者王永忠研究认为,作为神农和炎帝故里的核心区域,高平特有的黄芩茶就是起源于“神农尝百草”。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以及历代史料,也对中药黄芩和黄芩茶有着专门的记载和相关论述。

“黄芩茶是民间百姓采摘当地黄芩根部以外的地上部分,用其茎干或叶子代茶饮用,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和药用保健效果,是真正意义上的‘药茶’”。在王永忠眼里,“药茶”顾名思义就是“以药为茶”。茶从发现之初,先后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的历程。

药用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神农本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记载。

“‘茶’最早是‘荼’字,但依然读cha。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王永忠说:“‘神农尝百草’就是指用‘药’和‘茶’作为食物,这是在神农炎帝部落时期的一种生活方式,‘药茶同源’‘药食同源’反映了神农炎帝作为医药之祖和茶祖在高平留下的历史贡献。”

《神农本草经》中收录中药材365种,在高平可找到107种,加之周边地区共发现300多种中草药,除历史上最有名的党参外,黄芩可算是一个传统药材里最常见的大宗品种,高平历代地方志都有对黄芩栽培的记载和对黄芩茶加工食用的传统习惯。

王永忠在《本草纲目大全—草篇》中又有发现:黄芩又名山茶根、土金茶根、黄金茶、黄芩茶等。“这些记载似乎说明:黄芩就是‘山茶’的根、‘土金茶’的根,其药用价值主要是地下根部。黄芩的地下根部既然叫‘山茶根’‘土金茶根’,那就是说,黄芩的地上茎叶枝干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山茶、土金茶、黄芩茶。黄芩(菳)茶就是山荼(cha)、土金荼(cha),也就是最原始的荼(cha)。”王永忠表示,黄芩和黄芩茶的药用价值,古人很早就已经认识,而目前以“山茶”“土金茶”命名的中草药只有黄芩茶一种,所以说黄芩茶是最原始的‘药茶’是有依据的,它与现代意义的茶叶有着根本区别。这也解释清楚了“最早的茶”是当“茶”的“药”,也是北方地区生长的中药材——黄芩茶。

想起12年前的选择,张永新感到十分庆幸。如今,他与山西大学中医研究中心、皇城相府集团及陕西省咸阳市咸新区茯茶镇茶业有限公司、太原大昌国际酒店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致力于开发七庄河黄芩茶系列产品。目前,与陕西方面合作已取得了成果,黄芩茶茯砖已成型,而打造国家有机农产品标准的示范园区——神农茶谷药茶园,则是张永新心中的目标。

山西晚报记者 李吉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