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簡史》:算法是否有取代人類的可能?

《未來簡史》是尤瓦爾·赫拉利繼《人類簡史》後的第二部作品,本書主要圍繞智人的未來展開猜想,從人類的舊議題到新議題,作者用獨特的見解給我們帶來不同維度的思考材料,讓讀者可以順接作者的思維,對人類展開更多的想象。


自由主義是現代主流信仰的大旗。


信奉自由主義的人普遍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內心有著獨特的自我。


但最近的科學發現正在慢慢拔起這根信仰的大旗,自由主義的根基開始動搖。


到底未來有什麼可以威脅到人類這個物種的權威和價值?


答案是算法。


算法我們並不陌生,甚至隨處可見。


我們平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自動售貨機、自動駕駛以及電子產品的自動模式。這些都是常見算法的應用。


《未來簡史》:算法是否有取代人類的可能?


不過這隻能算是算法中比較簡單的運用。


隨著科技的進步,算法的更新,無意識智能對人類的影響將變得難以估量


未來算法如果不稍加控制,甚至有取代人類的可能性。


雖然有點聳人聽聞,但的確很有可能。


因為目前科學所表露的發展正在慢慢向我們證明這一點。


人類失去價值


在科技還不那麼發達的年代,人類世界的戰爭和經濟依靠的基本是人力。


國家需要致富或者勝利,每一個人都很重要,每一個人都有價值。


而自由主義剛好賦予了每個人需要的價值,所以它成為了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


但是在21世紀,世界已然很難發生大規模戰爭。而且即便發生戰爭,人力也已然不再是戰爭的必需品。


因為在尖端的科技軍事力量面前,再多的人也只能成為肉盾,而決定不了勝負。


《未來簡史》:算法是否有取代人類的可能?

不過士兵還是有必要存在的,但可能只是極少數精銳的士兵或者AI士兵會保留下來,而不再需要大量的普通士兵。


畢竟血肉之軀的人類始終擁有人性的弱點,執行任務時仍存在風險,機器人或許會更適合新時代的戰場。


雖說戰爭依然存在,但人海戰爭已基本不會發生,如今國家間的衝突更多是網絡戰爭,甚至是貿易戰爭。


《未來簡史》:算法是否有取代人類的可能?


在科技面前,人類不僅失去了軍事上的價值,經濟上也同樣失去了價值。


計算機智能無法取代人類的原因,很多時候是因為人類擁有意識。


在處理一些特殊情況的時候,人類能做得更好。例如開車,下棋或者辨認別人。


但我們正在開發的"無意識智能"正在快速彌補與人類之間的短板,它們如今處理這些事情甚至比人類本身還要好。


《未來簡史》:算法是否有取代人類的可能?


從古至今,生物進化一直都在意識這條路上緩慢前行,但非生物智能可能不再需要走這條意識之路,也能通往超級智能的目的地。


所以當智能足夠發達的時候,世界上很多職業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因為未來世界需要的是工作效率,需要的是能更完美地完成任務的工具。


而人具有人性,人性會影響工作,所以機器算法也許是未來提高效率的最優解。


以醫生為例,培養一個醫生需要大量的社會資源,即便培養出來也會因為個人情況或者能力水平而存在誤診的可能。


但一個人工智能醫生,可以上傳大量的數據和隨時更新系統,能夠熟悉更多的疾病,誤診的可能性便會大大降低。


《未來簡史》:算法是否有取代人類的可能?


所以人類在經濟發展上已經不存在優勢,甚至不存在價值。


但還是有人會說,即便如此,人類還是擁有無可比擬的價值,因為人類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自己最瞭解自己。


以前這麼說可能沒錯,不過隨著算法的出現也許就未必了。


因為當算法掌握的信息量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它甚至會比你自己更瞭解你。


算法更瞭解自己


在20世紀,科技還沒有足夠的運算能力處理大量而繁雜的數據,所以個人主義在當時還是很多人的最佳選擇。


但是來到21世紀,我們的科技水平已經足夠處理龐大的數據,所以很多公司已經開始收集我們的信息,以便更瞭解我們的需求。


我們經常使用的今日頭條和抖音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它們會根據我們使用這些產品時所留下的數據總結出我們的興趣愛好,然後再給我們推送相應的內容。


久而久之,它們就會比我們自己更瞭解自己。


《未來簡史》:算法是否有取代人類的可能?


這只是一個內容平臺對我們的瞭解,而我們用得更多的還有社交平臺。


臉譜網最近就有一項研究指出,如果要推測某個人的性格特點,算法的準確率會高於這個人的朋友、父母或者配偶。


這個研究共有86220名志願者參與,參與的人會填寫上百題的問卷,而算法則會根據這個人在臉譜網上的點贊記錄來預測這些志願者的問卷答案。


結果發現,在過去點贊次數超過10次的,算法答案准確率就高於同事;70個就高於朋友;150個就高於家人;300個甚至可以高於配偶。


所以只要你在臉譜網上留下的痕跡夠多,臉譜網會比任何人都瞭解你。


《未來簡史》:算法是否有取代人類的可能?


我們人類依靠敘事自我做著各種大大小小的決定,但敘事自我並不會完整地記錄下所有體驗,同時它也一直遵循峰終定律。


以往我們沒有替代方法,只能相信敘事自我最能代表我。


但現在有了算法,一個可以隨時記錄我各種時刻真實感受的科技,同時不受峰終定律影響,是比敘事自我更瞭解我的替代系統。


《未來簡史》:算法是否有取代人類的可能?


如今人類已經完全沒有必要相信內心的權威,只需要把自己交給算法就好,因為算法比你更瞭解你自己。


所以日後算法會慢慢代替個人,並替你做出一切決定。


人類社會分層


自由主義雖然把自由看得比平等重要,但仍然認為每個人具有同樣的價值。


所以即便社會貧富差異懸殊,自由主義也覺得沒有什麼不妥。


富翁有富翁的體驗,窮人有窮人的體驗,自由主義認為兩種體驗都獨一無二,都是具有同樣價值的寶貴的東西。


所以自由主義不是為了讓每個人都有同樣的體驗,而是對於不同的人類體驗賦予同等的價值。


但在不同階層出現生物差異之後,自由主義那套可能就行不通了。


算法雖然強大到足以取代個人權威,但依然會有部分人無法被取代。


而這部分人將成為一個新的精英階層,並通過最新的科技手段將自己升級成為超人類。


《未來簡史》:算法是否有取代人類的可能?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不能升級所有人呢?


有兩個原因。


首先醫學的概念正在發生變化。


20世紀的醫學宗旨是治癒病人,治癒病人有個統一標準,就是要讓所有人身心健康。


而21世紀卻是讓健康的人再升級,這背後是一個精英的概念,並沒有統一的標準。


安吉麗娜·朱莉曾經做過乳腺切除手術。


她在《紐約時報》雜誌上就曾經提到過,她所做的這些治療非常昂貴,光測試就要價3000美元。


《未來簡史》:算法是否有取代人類的可能?


所以一些頂尖的醫學並非所有人都能享受得到,個人升級也同理。


它的目的就是要讓某些人比別人更強,如果這些升級變得廉價和大眾化,那麼就相當於把基線提高,最後只能繼續等待下一次的升級。


其次就是即便有醫療突破,窮人也未必會在未來得到更好的醫療保健。


因為算法的出現取代了大多數人類,未來精英階層很有可能為了節省資源,放棄給窮人升級醫療水平,甚至放棄維持基本的健康水平去給小部分人群進行升級。


《未來簡史》:算法是否有取代人類的可能?


以往醫學能夠讓大眾受益,是因為發展經濟或者發動戰爭,人都是不可或缺的稀有資源,所以國家必須保證公民的活力和健康。


但是現在人的價值已經大大降低,大眾醫療也許不會繼續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


中世紀貴族曾號稱自己的血液比普通人高貴,印度婆羅門也自覺比其他種姓高級,雖然這一切都只是虛妄。


但未來也許真的會出現這麼一天,部分人通過科技升級與大部分人拉開差距,這個差距包括身體,情感以及智力。


如果科技發展將人類分成兩類,一類是普通且無用的大眾,另一類則是經過升級的超人類或者是已經手握大權的算法。


這兩種情況無論哪一種出現,自由主義信仰都將徹底奔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