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高校實力

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高校實力


高等教育是一個地區經濟增長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它不但自身匯聚了大量優秀專家學者、科研機構,也為地區持續不斷地培養人才,甚至是一個地區創新、時尚和活力的代表。

統計數據顯示,在粵港澳大灣區分佈著160多所高校(含異地合作辦學)、4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約200萬大學生。到底各個城市的高校分佈情況如何?大灣區整體與傳統高校集聚的京津地區和長三角地區相比怎麼樣?

01 大灣區各市的高校分佈

粵港澳大灣區包含的內地9城市以及香港、澳門。其中香港、澳門主要高等學校分別為11所、5所;而國內包括大專院校、異地合作辦學的話廣州約83所,深圳13所(包含籌建去到19所),佛山13所,珠海10所,東莞9所,中山5所,江門5所,肇慶5所,惠州4所。而這些高等學校數量還在不斷變化,各地紛紛籌建新的高校或異地校區辦學模式,使得粵港澳大灣區高校集聚明顯。


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高校實力

注:香港澳門教育體制不同所以統計口徑有所不同。



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高校實力


先看港澳的高校。目前香港的高校小而精,數量雖然不多但是夠強大,過去國內很多學生放棄清華北大也要去香港讀大學。除了百年名校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歷時20餘年躋身世界一流,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都是亞洲頂級水平。香港的醫學、商科、政法、電子工程、土木工程、計算機科學等學科都實力強大。

澳門有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城市大學等,雖然實力略遜一籌,但近年來,隨著國家與澳門高等教育的支持,澳門高校進步明顯。

而在珠三角9市中,老大哥廣州的實力無疑是最牛的。廣州80多所高校,其中本科36所,全市在校大學生100多萬,居全國之冠。擁有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等雙一流大學,以及華農、廣東外語外貿、南方醫大、廣醫、星海音樂學院等一批實力不俗的大學。

深圳高校教育起步較晚,與深圳的經濟發展極不相稱。本土大學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雖然實力不斷增強,但與國內一流大學相比仍有差距。引進或合作辦學的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等雖然依託的實力強大,但這種模式給深圳帶來的貢獻暫時沒有很好顯現。

珠海是最早引進外地大學的城市之一,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吉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以校區、獨立學院合作辦學形式,與珠海“聯姻”,使珠海高等教育在短期內得到跨越式發展,但是珠海市本土並沒有屬於自己的本科高校。

佛山有華南師範大學南海校區、南方醫科大學順德校區、廣東財經大學三水校區以及佛山科技學院等,雖然有名校加持,但是對城市的貢獻作用並不大。

東莞有東莞理工學院、廣東醫學院東莞校區、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廣東科技學院等。東莞與佛山最大不同是佛山主要本科高校以校區辦學模式,而東莞大多本土辦學,這樣畢業生更多會留在當地。

其他城市如江門的五邑大學,肇慶的肇慶學院、廣東理工學院,惠州的惠州學院以及中山的廣東藥學院、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這幾個城市本科院校不多,且實力普遍並不強。

因此可以看出,雖然粵港澳大灣區高校數量眾多,但是分佈高度集聚,尤其高質量的大學集中在香港和廣州。


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高校實力


02 大灣區的高校實力

大灣區高校雖然發展不平衡,但得益於香港的加盟,整體上依然具有強大的競爭力,成為我國三大名校最聚集的區域之一。

國內名校集聚區有京津地區和長三角地區,所謂的“京2+華5”,長期霸佔著國內高校前7。珠三角僅中大、華工2所985/211學校,雖然近年取得喜人的進步,但是還不能與北京和長三角地區學校抗衡,如現在全國253所學術型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76所,上海32所,廣州僅有11所。

但港澳加盟令區域高校力量大增,以2018年公佈的泰晤士高等教育、USNews、QS三大世界權威排行榜數據為例,我們看看三大區域世界前500名高校數量情況。

在這三大排名中,粵港澳大灣區入榜的數量與長三角、京津地區不相伯仲,甚至在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還瑤瑤領先,達到9所之多。而且這些排名並不包括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等異地辦學機構。


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高校實力


當然我們知道,這些貢獻主要來自香港,三大排名均有5-6所大學入榜,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常年擠進前50,實力不容小覷。珠三角主要來自中大,其他大學如澳門大學、華南理工和南方科技大學均只入榜一次。


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高校實力


03 未來將會怎樣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是因為高等教育是科技創新第一生產力和人才資源匯聚中心。

當前香港高校實力強大,但是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能力不足,與產業結合度不高,導致香港錯失了本來可以引領科技創新的機會。反而是深圳,高校雖不足,但依託強大的企業生態鏈創造出不菲的科技轉成果,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全國最多。如果深港可以在這方面加強合作,將會大大增強大灣區核心競爭力。

珠三角在高校建設方面也在發力,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如中山大學2018年有19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全球前1%,居國內高校並列第2位。廣州正在新建或籌建中國科學院大學廣州學院、廣州交通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區,進一步加強高教實力。深圳計劃未來10年投入1500億元,支持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武漢大學深圳校區、深圳技術大學、深圳墨爾本生命健康工程學院、深圳師範學院等建設。其他城市佛山擬建佛山理工大學,中山積極籌備中山科技大學,並提出爭取啟動與澳門科技大學合作建設香山大學等等,都顯示著大灣區的高等教育不斷髮展壯大。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需要高等教育基礎支撐和創新引領作用;粵港澳兩岸三地的高等教育也需要藉助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入建設,粵港澳發展的深度融合以及高校的深度合作,爭取更加輝煌的成績,打造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級高等教育集聚地。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城市浮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