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晚清的這位“怪老頭”不罷官,大清王朝不可能被揍的這麼慘!

提起晚清,人們的第一反應一般就是腐朽落後、喪權辱國、飽受欺凌,但要論痛到舉國抓狂的,就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將遼東半島、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包括釣魚島)、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中國“賠償”日本軍費白銀兩億兩;後增加三千萬兩“贖遼費”等。

假如晚清的這位“怪老頭”不罷官,大清王朝不可能被揍的這麼慘!

其實中國歷史上,幾乎是從秦漢開始,到清朝的早期,中國都是在世界上處於強國的地位。那為什麼會敗得這麼慘?清末的各界人士,倒有一條意見一致:倘若有個人沒有罷官,那麼大清朝就算敗,也不至於敗到這地步。

如此有“扭轉乾坤”的人物,就是甲午戰爭前,一位曾遭晚清權貴集體討厭的“怪老頭”,亦是大清曾經的財神爺:戶部尚書閻敬銘。那他又有怎樣的人生經歷呢?

假如晚清的這位“怪老頭”不罷官,大清王朝不可能被揍的這麼慘!

一、鐵面無私的“醜老頭”

閻敬銘,字丹初,1817年清代同州府朝邑縣(今屬大荔縣)人,清光緒皇帝時東閣大學士,為官清廉耿介,是我國曆史潮流中為數不多的理財專家,有“救時宰相”之稱,

閻敬銘長得“其貌不揚”人人皆知,但對懲治惡勢力卻是“心雄萬夫”。他在戶部為官十四年,就因嚴正無私,“為吏胥所畏”。

1859年,湖北巡撫胡林翼奏調他去湖北任“總管湖北前線糧臺營務”,為湖北的軍隊辦理糧草後勤,他公正耿介,一絲不苟。

一天,湖廣總督官文手下有個副將,率領幾名新兵闖入武昌城外一戶居民家裡,欺辱百姓,都察院對此是熟視無睹。閻敬銘聞知此事後勃然大怒,他想自己雖屬戶部,但必須為民除害。

平日欺軟怕硬的傢伙,聽說閻敬銘要出面,趕緊跑到官文的總督府中,官文竟把他藏匿起來。閻敬銘找到總督府,向官文要人。官文推說自己病重,拒不接見。

一靠就是三天,官文被困府中實在想不出拒客的辦法,只好請湖北巡撫嚴樹森和武昌知府李宗壽來府勸說閻敬銘歸去。嚴、李二人百般勸說,閻敬銘立誓不殺兇犯絕不回府。

官文無奈,只好交出這位副將,閻敬銘依率當眾剝奪了這個兇犯的官職,立呼衙役將其顛翻捆拿,剝去衣服,當眾重杖四十,杖畢具律發落報邊,立即執行。

假如晚清的這位“怪老頭”不罷官,大清王朝不可能被揍的這麼慘!

二、精打細算的“摳老頭”

閻敬銘擔任掌管大清財政的戶部尚書以後,嚴格要求下屬節用務實,多次上奏朝廷削減不合理的開支。進入軍機處後不多日,他就上疏皇上請求裁撤軍機處的“點心錢”,認為每年花費大量銀子的點心錢實在浪費。

這所謂的“點心錢”,是指軍機大臣們退朝以後,到休息室喝茶休息時茶房提供的點心,一般是每天兩樣,一週輪換一次。這些點心其實在市面上也賣不了多少錢,但是一到了皇宮內,上報的價錢就翻了幾番。這是因為掌管採購的太監們層層加價,致使原本每天只有幾十兩銀子的點心錢變成了幾百兩。

閻敬銘的這一做法自然引起了中飽私囊的太監們和一些軍機大臣的不滿,一些同僚大臣下朝休息時故意在他面前摸著肚子喊餓,閻敬銘裝作聽不見。太監們雖然不敢明目張膽地跟他作對,但總是在暗地裡給他使絆。

一次,內務府承辦皮箱百口,每口皮箱開價白銀六十兩。閻敬銘覺得要價過於離譜,沒有答應,太監們就把這事上報給了慈禧。慈禧召見閻敬銘,當場責問他為什麼不允許採購。閻敬銘答道:“在市面購買同樣的皮箱,每口最多不過六兩,今已十倍,內務府虛報誇大的弊端可想而知。”

慈禧暗地裡也知道些內務府虛報誇大的弊病,沒有責怪閻敬銘,只是令他半月內把皮箱買好。閻敬銘領了慈禧太后的懿旨,趕緊親自帶著人拿著銀子去北京城的各個皮箱店購買,可是皮箱店都像商量好的一樣關門歇業了。他覺得蹊蹺,派手下問其中的原因,有個跟閻府熟識的店老闆私下裡告訴閻的手下說:“剛才有一些太監趕在閻大人前面到店裡來吩咐,半月內不準開張交易,如有違反者商店就會被查抄,店裡的人要治罪。”閻敬銘只好派人到外地去購買。

假如晚清的這位“怪老頭”不罷官,大清王朝不可能被揍的這麼慘!

三、看破世塵的“倔老頭”

慈禧太后嫁內侄女,為了講排場,擺闊氣,她叫大太監李蓮英直接找戶部尚書閻敬銘辦理。誰料被閻敬銘當場拒絕了,慈禧大為惱火。李蓮英第二天威逼閻敬銘撥款。閻敬銘又給頂了回去,結果李蓮英領了一幫太監到戶部衙門亂砸一通,臭罵了閻敬銘一頓。閻敬銘哪裡受過這等氣,但是他也知道是慈禧太后在背後給他們撐腰,實在拿李蓮英這幫太監們沒有辦法。閻敬銘哪裡受這等窩囊氣,但又沒辦法,積憤成疾,很快就臥床不起,大病了一場。

公元1888年,閻敬銘辭官歸故里,他思緒萬千,一氣揮就了《不氣歌》:

他人生氣我不氣,我本無心他來氣。

倘若生病中他計,氣下病來無人替。

請來醫生把病治,反說氣病治非易。

氣之為害大可懼,誠恐因病把命棄。

我今嘗過氣中味,不氣不氣真不氣。

假如晚清的這位“怪老頭”不罷官,大清王朝不可能被揍的這麼慘!

閻敬銘罷官後,接替他戶部尚書職務的,卻是“清流”名聲響亮但毫不懂理財的翁同龢,於是清王朝的財政,也就緊接著一團亂麻。就連閻敬銘在任時從不缺錢的北洋水師,也到了鍋爐裝備維修樣樣缺錢的地步,終於眼睜睜看著被日本海軍反超,然後在甲午戰爭中被打慘。

可以說,如果甲午戰爭爆發時,大清朝的戶部尚書,依然是識大體重大局的閻敬銘,那麼清軍前線糧草短缺裝備孱弱的窘境,也許會改良很多。

可是,執掌此時大清朝國家走向的,卻是一個毫無大局眼光的統治集團,一群大戰在即還在修園子的統治者,就算有閻敬銘,又能如何?

假如晚清的這位“怪老頭”不罷官,大清王朝不可能被揍的這麼慘!

閻敬銘一代清官,在清末腐朽的官場上無力迴天,“救時宰相”也救不了大清,只好自己委屈地吟詠《不氣歌》來排遣心中的抑鬱。

也難怪後人感嘆:“晚清的一位老頭罷官後,大清王朝被揍慘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