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和別人交往?尊重孩子發展規律,不給孩子貼“不合群”標籤

娜娜吃完晚飯和媽媽一起出來散步,本來娜娜是極其的不願意出門的,因為媽媽一直看娜娜總是待在家中,也不出去玩,孩子都要變得抑鬱了,就答應孩子如果出門的話,就答應給孩子買心動的玩具。

娜娜一下就被說服了。這剛走到附近的公園,就發現好多的小孩子在玩,媽媽就在一旁推娜娜,示意讓孩子融入他們。

可是娜娜對那些孩子在玩的遊戲一點兒都不感興趣,就連忙推辭和媽媽說,“我去那邊看看金魚”。媽媽一直感到很困惑,自己的孩子真的這麼不合群嗎?

幹什麼事情都喜歡一個人,性子太過於沉默了。媽媽一直很擔心自己的孩子交不到朋友,會受到孤立,甚至對孩子餓以後的人際交往都是非常的不利的行為。

這些家長擔心的問題比並不是沒有任何的道理的,孩子和同伴進行交往是可以促進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孩子成長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一步。

但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的正常的交往朋友是有一定的規律可言的。很多時候,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外向活潑一點,這樣不僅交到朋友,還鍛鍊豐富了自己,但是孩子就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各有芳香適合孩子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孩子不和別人交往?尊重孩子發展規律,不給孩子貼“不合群”標籤

v 家長認為孩子不喜歡和別人交往,是不是擔心的過早?

有些時候,家長擔心的過早,孩子有時候是因為年齡太小了,還沒有具備共同遊戲的能力。心理學帕藤曾經以兒童在自由時間中的社會交往關係和協同程度基礎做了一個調查。

將幼兒的遊戲分為了:單獨遊戲、旁觀遊戲、平行遊戲、協同遊戲、合作遊戲。我們將心理學家帕藤的主要理論為基礎,具體瞭解到孩子的遊戲行為:

1. 孩子喜歡自己單獨玩耍,主要玩耍的形式就是單獨遊戲以及旁觀遊戲為主。

2. 孩子慢慢的會產生與其他的孩子的共同玩遊戲的意向,但是主要的表現形式還是以旁觀為主,並且是慢慢的產生的參與意識,這是一個過渡階段。

3. 逐漸開始產生社交的性質,產生了語言、動作行為上的交流,只要是以聯合遊戲、合作遊戲為主。


孩子不和別人交往?尊重孩子發展規律,不給孩子貼“不合群”標籤

那麼對於這樣的不同階段孩子對應的年齡是怎樣的呢?

獨自遊戲與旁觀遊戲:2-2.5歲

平行遊戲:2.5-3歲

聯合遊戲:3-4歲

合作遊戲:4.5歲以上

家長有時候會擔心自己的孩子不合群,不要太過於擔心,可能是因為孩子的年齡太小,還沒有具備到共同遊戲的能力。

孩子不和別人交往?尊重孩子發展規律,不給孩子貼“不合群”標籤

v 合群與不合群這並不是一個難題,不需要家長不過擔心

孩子合群與不合群,這不會涉及到好壞的問題。家長有沒有想到,如果孩子是因為自己太過於獨立的想法就導致自己性格與其他的小朋友不合群。

那麼這樣是家長應該擔心的點嗎?如果孩子合群的背後是隨大流,那麼作為孩子的家長你還會因為孩子合群而感到驕傲與開心嗎?

l 孩子“太合群”也並非好事

如果孩子太想要融入這個集體,慢慢的他就會失去自我,會想盡許多辦法融入到這個集體之中。因為這個時候,他就會開始擔心別人會拋棄自己,他會因為同伴離棄自己而感到恐慌。

其實在現實中,會出現這樣的一個現象,比如有很多時候,孩子會看到別人玩什麼他就會想要玩什麼,別人買了什麼玩具自己也要一定擁有,別的小朋友穿了什麼自己也要穿!

這些一個為了能夠更好的合群,孩子就會出現,已經開始迷失自我,變得沒有自己主見,也很難得在集體生活中獲得很好的收穫。

孩子不和別人交往?尊重孩子發展規律,不給孩子貼“不合群”標籤

l 家長理解要理解到孩子的“不合群”

家長應該要理解到孩子的不合群,孩子不合群並不是孩子的錯誤。孩子也是一個個體,他是一個有自己的想法與行動的。如果因為不合群,媽媽就會來說孩子,那麼讓孩子傷心的就是媽媽的去改變他的想法,是媽媽不尊重的自己表現。

現在的家長會擔心自己的孩子的不合群,就會引來將來在社會上不能很好地融入。其實這樣的想法太過於以偏概全了,孩子如果是喜歡獨處可能是因為喜歡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或者是不喜歡人群中複雜的人際關係,家長應該要學會理解。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不同的個體,家長要懂得包容與理解,不要在這個形勢下還給孩子增加一定的壓力。

孩子不和別人交往?尊重孩子發展規律,不給孩子貼“不合群”標籤

v 不要為了合群迷失了自己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合群是為了讓自己快樂,而不是讓自己墮落。心理學家勒龐曾說“個人一旦融到整個集體之中,他的個性就很容易被群體思想所脅迫”。

明明是一個人都可以活得很好,活得很精彩,他卻害怕被孤立,捲進這個世俗的泥流。家長應該告訴孩子為了迎合從而使迷失自我,那可以拒絕。

最高級合群就是在認同自己,合群的人不一定就過得很充實,不合群的人也不一定就是孤獨的個體,因為他會和自己相處。復旦教授陳果說“要學會自己獨處,那才是最真實的自己”。

心理研究發現;當一個人作為一個孤立的個體時候,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與清晰地思想。

孩子不和別人交往?尊重孩子發展規律,不給孩子貼“不合群”標籤

v 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不合群”標籤

如果當一個孩子開始由合群變得從而沒有自己想法的時候,對自己沒有信心,變成了討好型人格,處處討好別人,把他人看得很重,自己的原則處處建立在為他人著想的路上,那麼在這個情況下,就需要真正的反思一下。

在《烏合之眾》中說道一句話,“人一旦到了一個集體中,智商就會開始變低,為了能在集體中獲得認同感,個體意願就會拋棄是非,用智商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對孩子合不合群並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本身是否是快樂的,家長讓孩子交朋友不是讓孩子不快樂,家長都希望孩子可以快樂。

我們不能以“合群”作為孩子交友的標準,以這樣的標準來判斷孩子社交的好壞,我們要遵循孩子自然成長規律。

孩子不和別人交往?尊重孩子發展規律,不給孩子貼“不合群”標籤

1. 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

孩子在成長的規律都是按照身心發育規律逐步完成的,所以每個孩子在心理發展的過程中都會經歷一個必經的過程。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所以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都是不同的,家長如果擔心孩子自己孩子喜歡獨處、太過於孤獨、喜歡自己待在角落,很怕自己孩子長大以後不能好的融入集體生活中,但其實這只是孩子所處的心理發育階段不一樣。

心理發育和身體發育不一樣,心理發育並不是我們可以清晰看出來的,也並不是和身體發育的速度一樣的。

那麼在這個階段時期,就是需要孩子的家長耐心積極地引導,家長一定不要輕易的給孩子貼上標籤,說孩子這樣的性格不合適之類的,這樣可能還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發育。

有相關的研究表明:如果一個孩子從天生下來就具有內向、孤獨氣質的孩子內心會更加的清晰,他們的想法與情感都是十分的細膩的。

他們自我都是非常享受孤獨感覺,應該要接受孩子的這種狀態,以正確的眼光看待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性。

孩子不和別人交往?尊重孩子發展規律,不給孩子貼“不合群”標籤

2. 不給孩子貼“不合群”標籤

如果家長總是在孩子眼前嘮叨“不合群,沒有朋友”“你就是孤單的一個人”,然後被強迫去和其他的小朋友玩。

這樣的行為舉止就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壓力,這份心理壓力還會導致孩子自信心下降,會自我認知下降。合群與不合群只是一個社交手段,真正引領孩子向前走的是內心的信仰。

家長應該給孩子一個施展自我的機會,傾聽孩子內心深處的感受,鼓勵孩子大膽的嘗試,什麼時候該“與眾不同”就大膽的做,慢慢的形成自己獨立的想法與判斷。

家長作為孩子的引路人,應該給足孩子支持,孩子出現不一樣的形態的時候,幫助孩子分析原因,找出對策,讓孩子明確自己的方向。對於合群與不合群家長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尊重孩子的選擇,慢慢培養孩子的個人能力。

孩子不和別人交往?尊重孩子發展規律,不給孩子貼“不合群”標籤

對於孩子交朋友本身就是孩子的自我選擇,如果父母總是來插手,必定就會影響到孩子的發展空間。每個人都需要形形色色的朋友,因為就是會有差異,才會成為獨立的人。

在孩子交朋友的整個道路上,有的朋友會慢慢疏遠、有的朋友會成為親密無間、有的朋友會成為避恐不及。

交朋友這是成長道路上一個必修課,孩子只有自己慢慢地經歷,自己慢慢從中懂得許多應該怎樣與人交往,才會學會如何的交到適合的自己的。在孩子交朋友過程中,父母不要揠苗助長,尊重孩子的成長髮展規律,家長做孩子最堅實的後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