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雄:【讀村記】流水潺潺的以薩

以薩溝位於昭通

鎮雄縣西南部,是場壩鎮麻園村一個僅有兩百來戶人家的村莊。


從場壩集鎮出發,往西南走一公里就到溜沙河,溯河而上五公里,有個二水交匯的地方就是以薩溝。“以薩”是彝語。即流水潺潺的地方。昭通鎮雄歷史上的“以薩區”“以薩公社”之名也由此而來。


泉水出自村莊後山的出水洞。


出水洞背靠以莫大山,“以莫”亦為彝語, “以莫大山”,就是有大水的大山,因距山頂百十米的地方有一大水池,且山四周多發大水而得名。《鎮雄縣誌》記作葉木大山,《鎮雄地名志》為以莫大山。以莫大山高2255.4米,其四條向東北延伸的餘脈到出水洞後戛然而止,形成四個山崖,山崖周邊約三四十公頃的地方,分佈著幾十個泉眼,雨季,泉眼裡都會冒出清澈的泉水,大者如柱,細者如筆桿,泉水姿態萬千,十分壯美。其中一個山崖下有一個洞,洞高數米,深不見底,暴雨後,洞裡所出之水翻著白浪,蜿蜒著咆哮而出,聲如龍吟,叫龍穿洞。洞外有兩孔泉眼,相距六十來米,偏東的泉水從沙地冒出,悄無聲息,安安靜靜,如二八處子;偏西的泉水從一米多高的崖縫裡湧出,砸進崖下一個小水潭裡,嘩嘩作響,似追風少年。兩泉一靜一動,所出泉水甘甜清涼,四季不竭,流經八九十米後匯合,再流到以薩溝,流程不到兩公里,落差近400米,她在山谷的亂石間披荊斬棘,一路歡歌,沿途形成二十來個清幽碧綠的小水潭和十來個袖珍瀑布。龍穿洞所出之水氣勢如虹,聲如龍吟;洞外兩泉四季常流,從不幹涸;四周幾十孔泉眼出水之時形態萬千,故稱“出水洞”。出水洞之水在要流進溜沙河時,突然從兩塊幾十米高的青石板上潺潺流下,造就了“以薩”的美不勝收。百度地圖上把“出水洞”誤寫為“出水溝”,雖然只是一字之差,其意卻“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就如同改“以薩”為“場壩” ,前者充滿詩情畫意,後者則平淡無奇。這也許是我生於斯長於斯,眼底眉梢都是濃濃的鄉愁的緣故吧!


以薩溝依山傍水,終年泉水汩汩,小河潺潺,鴨戲河中,河岸垂柳如黛,地頭麥苗青青,鳥語枝頭,犬吠雞鳴,村裡和兩岸山上的人們在地裡栽種了櫻桃、李、杏和桃等果樹。立春伊始,先是櫻桃花千樹綻放,接著桃花、李花、杏花爭奇鬥豔,最後滿山的野花們百花齊放、萬紫千紅。從孟春到初夏,河水低吟,泉水淺唱,花兒含笑,花香沁人心脾,花間蜂飛蝶舞,枝頭鳥語鶯啼,令人流連忘返。仲夏開始,從第一顆晶瑩剔透的櫻桃成熟,到桃紅李熟的秋收,收購水果的客商,閒適的遊人相繼趕來,或到溜沙河中游一個舒暢的泳,或去果園裡摘一籃新鮮的水果、到山下喝一口甘甜的山泉;清涼碧綠的溜沙河邊和穿村而過的柏油路上,到處歡聲笑語,瓜果飄香。疾行的商人,漫步的遊客,淳樸的村民,時而熙熙攘攘,時而稀稀疏疏,追尋著各自的理想;淺吟的河水,暢遊的健兒,靜默的釣者,有的破浪前進,有的鴉雀無聲,享受著自己的快樂!


以前每逢乾旱,十里八村的人們都要到泉邊取水,有的用桶挑,有的用水缸背,有的用騾馬馱,從早到晚川流不息。甘甜的泉水滋養著周圍的鄉親,泉水從未乾涸,終年都能流到以薩溝與溜沙河邂逅。那時的溜沙河,四季水盈河清,沙細浪柔,蝦翔河底,魚躍碧波,鳥戲漣漪,清澈碧綠的河水常年滋養著兩岸生靈,浸潤著沿途沃土。近年,因周邊缺水的村莊爭相用管道從泉眼處把水引走,剩餘的泉水流到中途就乾涸了,小水潭消失了,山谷裡有半年裸露出乾涸的石頭。而溜沙河,由於流域內生態環境受到影響,水量逐年減少,水質開始下降,垃圾時有出現,魚蝦蹤影難覓,昔日的滿眼碧波如今變成了“涓涓”細流。


假如泉水徹底幹了,河水永久斷了,兩岸富饒的田野和美麗的村莊就會變成石漠和廢墟。當初把“以薩”改為“場壩”的人們也許“無意”,但是讓潺潺的流水瀕臨乾涸卻“有因”,那就是幾十年來人們只顧向大自然攫取,不懂珍惜、不懂保護。好在中華民族是一個善於“自省”的民族,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各級黨委政府已經制定了嚴格的河長制,相信社會的進步和制度的推行能夠喚醒涸澤而漁的人們,讓潺潺流水的“以薩”重煥新姿,“以薩”的汩汩清泉和潺潺溪水長流不息,滋潤萬物!


審核:馮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