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說清朝晚期“老將當家”的可笑現象


說一說清朝晚期“老將當家”的可笑現象


如果留意一下清朝晚期的軍事史,有的朋友可能會發現,在清朝晚期的歷次戰爭中,衝鋒陷陣的將領往往都是一些六七十歲的老頭子。高齡老將出場的比例特別高,幾乎是陣陣都難離這些老黃忠了。

一般說來,軍隊統帥的年齡都比較大,畢竟有個資歷的問題擺在那兒。可是,清朝的這些老將也未免太老了一點。在清朝晚期,六十歲的老將算是少壯派,七十歲屬於正當年,八十歲依然上陣的現象也不少見。更重要的是,老將們往往擔任的是一線指揮員,承擔的是本該由中年人來乾的工作。

為什麼清朝的軍隊裡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大清國實在是沒人可用了!

而沒人可用的原因又是因為清朝的軍隊太腐敗了!

清朝的正規軍叫做經制兵,由八旗軍和綠營兩部分組成。八旗都是滿人,綠營都是漢人。

八旗兵由於享有優渥的條件,入關後就很快腐化墮落,到了十九世紀的嘉慶道光年間,已經完全不能打仗了。八旗軍也從一支軍隊蛻變成了一個社會福利組織,或者乾脆說是殘疾人保障中心更合適一點。因為八旗的老少爺們實在是太像一群殘廢了。

從康熙晚期開始,清廷就主要依靠綠營兵來打仗了,但是綠營兵同樣也在日益腐敗。

綠營兵最大的問題就是吃空餉。比如一支紙面上應該有一千人的部隊,實際上能有五百人就算很不錯了,但是發軍餉的時候還是按照一千人來發。這樣一來,多出來的那些軍餉就落入了帶兵軍官的腰包。軍官們就靠這個來發財。

到了十九世紀嘉慶道光年間,吃空餉已經是綠營的普遍現象了。幾乎沒有哪支部隊不吃空餉,有的部隊實際人數甚至只有紙面數字的兩三成。每逢要打仗的時候,戶部還得額外撥付更多的餉銀,以便讓軍官們招募新兵來充數。

同時,綠營和八旗一樣,平時幾乎從不進行軍事訓練。綠營士兵們更多的時候都是給軍官們做義務勞動,如同軍官的私屬奴僕一般。

這樣的軍隊要是能有戰鬥力,那可真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

到了嘉慶道光年間,綠營兵中能打仗的部隊已經屬於鳳毛麟角了。而這極少數能打仗的部隊帶兵的將領又往往都是老將。這是因為能打仗的部隊屈指可數,而能統率這樣部隊的將領自然就彌足珍貴,清廷對於這樣的將領會格外重視,輕易不會讓他告老還鄉。這樣一來,就出現了清朝晚期每逢戰事總是要派老將出馬的有趣場面。

後來,雖然湘軍、淮軍的出現緩解了清朝無將可用的窘境,但是湘軍、淮軍本身也很快陷入了腐敗的淵藪難以自拔。因此,湘淮軍自己也很快就出現了只有老將才靠得住的尷尬局面。

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幾個清朝的老將典型,以便大家瞭解一下清朝晚期軍事領域的荒唐景象。

出盡洋相的老將——楊芳

說一說清朝晚期“老將當家”的可笑現象

楊芳畫像


楊芳,貴州松桃人。生於1770年,歿於1846年。他原本是清朝綠營中的普通一兵,由於作戰勇敢,屢立戰功,特別是在鎮壓乾隆末年的川楚白蓮教起義中表現出色,所以步步高昇,最後在1806年榮升總兵軍銜。

此後,楊芳便“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先後擔任廣東總兵、陝西西安總兵,甘肅提督,直隸提督,湖南提督,固原提督……

之所以工作調動得這麼頻繁,完全都是因為打仗的緣故。

1813年,楊芳奉命到河南平定天理教李文成起義,獲雲騎都尉世職。

1814年,楊芳奉命到陝西剿滅平三才起義軍。

1827年,楊芳奉命到新疆參與平定張格爾叛亂的戰爭,獲封三等果勇侯,加太子太保,賞戴雙眼花翎。

1830年,浩罕國出兵侵擾喀什,楊芳奉命出征,逼退敵兵。

1833年,楊芳改任四川提督,奉命剿滅清溪等地少數民族起義。

1836年,湖南發生兵變,楊芳改任湖南提督,奉命平定。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楊芳奉命參戰,帶兵隨奕山到廣州與英軍作戰……

從以上記載我們可以看到,老將楊芳簡直就成了大清國的消防隊長,哪個省出現了起義、叛亂,楊芳就到哪個省去當省軍區司令,負責鎮壓平定。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忙得他不亦樂乎。一直忙到七十歲了,還是不能退休,還得繼續為了大清的江山來發揮餘熱。

楊芳一生中最大的亮點要算他在道光七年參加平定新疆張格爾叛亂了。這一年,楊芳與伊犁將軍長齡、陝甘總督楊遇春一道奉旨出兵新疆,剿滅張格爾叛匪。楊芳所部三戰三捷,很快收復了喀什、和闐等地。張格爾望風遁逃。為了殲滅張格爾,楊芳設計對外宣揚退兵,張格爾果然中計帶領五百人馬返回。行至半途,張格爾覺察到形勢不妙,迅速調轉馬頭逃走。楊芳率領部下緊追不捨。經過一晝夜的追擊,終於追上了張格爾,將其兵馬全殲,並且將張格爾本人生擒。

平定張格爾叛亂一役,楊芳捍衛了國家的領土與主權,居功至偉,值得後世的人們敬仰。然而,十餘年後的鴉片戰爭,楊芳卻出了大洋相,讓他成為了後人的笑柄。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已經七十歲的老將楊芳自然而然又被派到了前線。當時,朝中的勳貴奕山被任命為靖逆將軍,任最高指揮;而楊芳則是奉命參贊軍務,相當於副司令。由於此時他已經被公認為大清國第一戰將,所以朝中上下都對他寄予厚望。即便是奕山,也完全依賴於楊芳,楊芳才是實際上的統帥。

說一說清朝晚期“老將當家”的可笑現象


然而,到了廣州之後,楊芳卻被眼前這個聞所未聞的強敵給驚呆了。他從來都沒有見到過這樣的敵人,更沒有見過這麼可怕的武器。尤其是海面上那些英軍的蒸汽船更是讓他困惑不已。他實在無法理解,這些無帆無槳且又噴煙吐火的怪船怎麼會在海面上往來如飛呢?

思來想去,楊芳終於恍然大悟:此必夷人之妖術也!於是,他按照話本小說上講述的方法,命人到廣州城內蒐集馬桶。然後又讓人搞來了黑狗血、女人的月經帶等所謂“穢物”放進桶內。最後把馬桶放到海面上,順水漂向英國軍艦。

楊芳認為,這樣就可以破了英軍的“妖術”,讓清兵轉敗為勝了。可惜一點效果都沒有,英軍還是浩浩蕩蕩地殺奔廣州而來。

楊芳沒有辦法,只好又定下了一條夜襲英軍的計策,希望能趁著夜色,減弱英軍火力的優勢。然而,這條計策也失敗了,清軍被打得落花流水,連連敗退。最後,還是奕山不得不掏出銀子,買通了英軍不進攻廣州。

楊芳的失利對清廷震動很大。“第一名將”的敗北,讓道光帝開始認識到英軍有多麼強大,後來,他答應割地賠款,不能不說與楊芳的敗仗有一定的關係。

楊芳的收山之作就這樣不光彩的結束了。他的“馬桶戰術”也從此成為笑柄,同時也更讓人感慨:一個封閉的社會,與先進文明的差距是何等之大!也要彌補這種差距,又是何等之艱難。

太平天國的死敵——向榮

向榮是四川人,生於1792年,也是憑藉軍功一步步被擢升起來的綠營將領。在楊芳死後,大清國消防隊長的桂冠就責無旁貸地落在了他的腦袋上。他也像楊芳一樣,先後擔任正定總兵、四川提督、固原提督、廣西提督,東奔西走地到處去撲滅一處處燎原的烈火。1850年的湖南李沅發起義就是他帥兵剿滅的。

說一說清朝晚期“老將當家”的可笑現象

影視劇中的向榮形象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坐在北京的咸豐帝為了避免夜長夢多,迫不及待地打出了自己的王炸,把六十歲的老將向榮調任廣西提督。希望這位大清第一名將能夠儘快平定廣西的亂象,讓自己的江山安穩下來。

然而,出乎咸豐帝和向榮自己預料的是,太平軍的戰鬥力竟然遠在向榮所部之上!向榮在太平軍面前竟然連吃敗仗,尤其是永安突圍戰一役,向榮的部隊幾乎被全殲,清軍有四名總兵官被太平軍當場擊斃!向榮也不得不哀嘆:“生長兵間數十年,未嘗見此賊;自辦此賊,大小亦數十戰,未嘗有此敗。”

清軍吃了如此大的敗仗,但是咸豐帝的手下卻再也找不出比向榮更優秀的指揮官了,沒辦法只好把向榮革職留任,讓他戴罪立功。

此後向榮又跟著太平軍一路纏鬥,在湖南長沙再次遭到重創,他本人也差點丟了性命。

再接下來,太平軍乘勝前進,清軍大隊人馬竟然沒有人敢於追擊。只有向榮所部表現最為“出色”,因為他始終若即若離地還是跟在太平軍的後面的。

就這樣,他一路尾行,直到把太平軍送進了南京城。這時,他才把軍隊駐紮在城外的孝陵衛,設立了江南大營,他自己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大營的統帥。

然而,江南大營成立後,完全是無所作為,甚至根本就構不成對南京城的威脅。太平軍置江南、江北兩個大營於不顧,主力部隊又是西征,又是北伐,在南京城進進出出,來去自如。向榮和他的江南大營徹底變成了一個高級觀眾,白白浪費了清廷數以千萬計的餉銀。

對於向榮的表現,咸豐帝自然是氣不打一處來。他真的是很想把向榮撤職,甚至乾脆就地正法,但是環視滿朝,竟然找不到一個可以代替向榮的人。向榮打得再糟糕,他畢竟還是離著南京城最近的,其餘的將領還遠遠不如他呢。湘軍此時雖然打得很好,但是咸豐帝對他們心存疑慮,不敢放手使用。

因此,咸豐帝只能是在上諭中接二連三地痛責向榮,要求他儘快行動,攻克南京。咸豐的話說得越來越重,簡直都是雷霆之怒了,比如他說道:“該大臣頓兵城下,為日已久……”“藉詞搪塞,何無恥之甚乎?”“向榮抵軍營以來……從未見一真實勝仗……不知悛改,殊堪痛恨!”後來,向榮要求從江北大營調一千騎兵來支援自己。咸豐帝勃然大怒,在硃批中寫道:“汝自廣西追賊至江南,徒費多兵,未見有寸尺之功,尚有何面目撥江北之兵?斷不準行!汝必要江北兵,可將汝首送來。”咸豐已經氣得是破口大罵了。

然而,向榮也摸準了咸豐的脈搏,知道他不會把自己怎麼樣,所以他不僅在奏摺中為自己申辯,有時甚至還敢反唇相譏。比如他說:“兵勇日分而日單,鎮將日調而日少。”“處處赴援,疲於奔命。”“此飢飽勞逸之勢,不待智者而後知。”意思是說:我這裡的形勢,傻子也能看出根本沒戲,你怎麼還要催著我進攻呢?完全是在嘲諷咸豐帝了。

君臣二人通過奏摺和上諭沒完沒了掐架的時候,大禍已經開始臨頭了。1856年5月,東王楊秀清制定了徹底消滅江北、江南兩大營的戰役部署。太平軍聞風而動,翼王石達開、燕王秦日綱兩路大軍迅速集結。首先,太平軍秦日綱所部橫掃江北大營,去掉了向榮的奧援,還迫使江南大營分散了兵力。緊接著,翼王、燕王兩路大軍左右包抄,東王楊秀清從南京城內也派兵出擊,三路人馬對江南大營形成了合圍之勢。

說一說清朝晚期“老將當家”的可笑現象


在太平軍的猛烈進攻下,江南大營很快土崩瓦解,向榮率殘部逃入丹陽城中,羞憤至極,臥病不起,沒有幾天的功夫就傳出了他的死訊。有人說他是病死的,也有人說他是自殺的,反正這位清軍老將最終是為滿清王朝做了殉葬品。他死後留下了一本《向榮奏稿》,如今是研究太平天國史的學者們的必讀書。

抗法英雄老將——馮子材

馮子材生於1818年,廣西欽州人。他的家境貧寒,生活困苦。1850年參加了廣西天地會的起義,後來,他接受了清廷的招安,搖身一變成了清軍的一員。正好此時,向榮帶兵來廣西鎮壓農民起義,馮子材就參加了向榮的部隊,開始了他漫長的軍旅生涯。

說一說清朝晚期“老將當家”的可笑現象

馮子材照片


作為江南大營的一員,馮子材經歷了兩次慘遭太平軍痛擊的教訓。他的兩位老上級向榮和張國樑也在太平軍兩次打破江南大營的戰鬥中先後喪命,而馮子材終於是多年的媳婦熬成了婆,擔任了總兵的職務,並且奉命鎮守鎮江城,在這裡一直熬到了太平天國失敗。

太平天國被鎮壓後,清廷論功行賞,馮子材被任命為廣西提督,回到老家當軍區司令去了。

在這個職位上,馮子材熬白了頭髮,最後在1882年64歲的時候,終於正式退休,回家養老。

可是,第二年中法戰爭就爆發了。時任兩廣總督張之洞很清楚清軍那點真實本領,所以特意派人去恭請馮子材再度出山,首先辦理團練。馮子材便以家鄉子弟為班底,訓練出了一支新軍——萃軍。後來,成為了自己的基本部隊。

1885年,中法戰爭進入到了高潮階段。法軍節節進攻,逼近了中國國門,而清軍則是接連失利,形勢危急。在這關鍵時刻,清廷任命馮子材為廣西關外軍務幫辦,負責保衛鎮南關。

馮子材立即帶領自己的萃軍趕赴鎮南關前線。此時,鎮南關周圍的清軍兵力雖然不少,但是有湘軍,有淮軍,也有廣西當地的綠營。各軍互不統屬,彼此配合很差。幸虧馮子材德高望重,這才讓各路人馬凝聚到了一起,相互協同作戰。

馮子材認真觀察了鎮南關附近的地形,決定在關前隘設置防禦陣地,築起長牆,挖掘長壕,在此迎擊法軍的進攻。

1885年3月23日,法軍開始進攻鎮南關。馮子材親率萃軍居中抵禦,淮軍居右,湘軍居左,廣西提督蘇元春指揮的廣西綠營居後接應。經過了一日的激戰,法軍終於衝到了清軍的長牆面前。在這決定生死的時刻,六十七歲的老將馮子材腳穿草鞋,手執長矛,帶領著兩個兒子馮相榮、馮相華跳出長牆,向著敵軍撲去。在他的激勵下,各路將士都奮勇爭先,與法軍展開肉搏。法軍大敗,傷亡慘重,後退二十餘里。這便是有名的鎮南關大捷。也是近代中外戰爭史上中國取得的唯一一場勝利。

說一說清朝晚期“老將當家”的可笑現象

鎮南關之戰


鎮南關大捷後,馮子材乘勝前進,又相繼收復了文淵、諒山等地,迫使法國內閣倒臺。後來,清政府與法國簽訂了和約,戰爭結束。法軍退出了所有的中國領土,馮子材等將士的忠勇血戰終於換來了寶貴的成果。

此戰後,馮子材獲封太子少保,三等輕車都尉。同時,他的軍事生涯又不得不繼續下去,先後擔任雲南提督、貴州提督。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之役,清廷都想到了這位耄耋老將,都曾經徵調他參戰,只是由於路途遙遠,馮子材和他的部隊沒有來得及參加。

1903年,八十五歲的老將馮子材去世。他堪稱清末老將中最閃亮的一顆將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值得後世的人們永遠對他表示敬仰。

耄耋上陣的老將——宋慶

1900年,當八國聯軍撲向北京城時,清廷曾經打算徵調八十二歲的老將馮子材來保衛北京,但是當時沒有鐵路,馮子材很難及時趕到。不過,在當時卻有另一位八十歲的老將上陣去迎擊八國聯軍了,他便是毅軍統帥宋慶。

說一說清朝晚期“老將當家”的可笑現象

宋慶照片


宋慶只比馮子材小兩歲,生於1820年。他是山東蓬萊人,出身也很貧寒。和其他的幾位老將一樣,宋慶也是青年從軍,依靠著戰功,一步步地晉升,最後成為了高級將領。

宋慶屬於淮軍體系。由於他曾經獲得“毅勇巴圖魯”稱號,所以他的部隊被稱作“毅軍”。

太平天國起義被鎮壓後,宋慶先後擔任河南、四川提督,後來又駐防旅順,一大把年紀了,始終都沒有辦法退休。

甲午戰爭爆發後,宋慶部下的毅軍首先由馬玉昆率領一部趕往朝鮮增援,參加了平壤戰役。戰鬥中,馬玉昆所部頂住了日軍的進攻,守住了自己的陣地。但是清軍“總統”葉志超貪生怕死,棄城而走,因此,清軍徹底崩潰,狼狽逃回國內。

面對慘敗,清廷革除了葉志超的職務,改派宋慶擔任北洋軍務幫辦,實際指揮前線作戰。

宋慶抵達了鴨綠江前線後,面對著漫長的防線,完全不知該從那裡加強戒備。同時,手下的各軍也並不完全聽他的,他除了自己的毅軍之外,也很難調動其他部隊。

1894年10月底,日本第一軍在山縣有朋的指揮下發起進攻。清軍亂作一團,除去宋慶的毅軍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所部敢於迎敵之外,其餘各部清軍紛紛潰敗,宋慶和聶士成也難以支撐,只好率部退走。日軍接連佔領了丹東、鳳凰城等地。

幾乎與此同時,由大山岩指揮的日本第二軍又在遼東半島的花園口登陸,兵鋒直逼旅順大連。那裡又是宋慶負責防衛的地方。清廷以及李鴻章都急電宋慶趕去救援。宋慶率領所部拼命趕往旅順,但是金州、大連皆不戰而降,只有旅順還在堅守。宋慶率軍向金州進攻,結果失利,旅順也被日軍攻克。宋慶只得倉皇敗退。

說一說清朝晚期“老將當家”的可笑現象


在他救援旅順的同時,日軍又攻克了海城。宋慶疲於奔命,始終難求一勝。

由於淮軍節節失利,所以朝廷改派湘軍迎敵。劉坤一取代了李鴻章做總司令,吳大澂也取代了宋慶做前敵指揮。不過,宋慶的毅軍依然留在前線繼續與日軍戰鬥。

吳大澂到達前線後,接連組織了五次對海城的反擊戰。宋慶的毅軍參加幾乎每次的戰鬥。尤其是第四次海城戰役中的太平山之戰,宋慶率領所部人馬與日軍第一旅團長、日後被奉為日本“軍神”的乃木希典展開了殊死搏殺,雙方激戰竟日,都傷亡慘重。日軍傷亡上千人,清軍的損失則更大。七十五歲的老將宋慶在戰場上往來奔馳,戰馬被擊斃,把他的腰都摔傷了(乃木希典的戰馬同樣也被擊斃了)。

然而,雖然宋慶老當益壯,泯不畏死,他手下的官兵也都英勇敢戰。但是,宋慶和他的部下並不懂得什麼叫現代化戰爭,也沒有受到過真正的現代軍事訓練。宋慶本人連地圖都看不懂,更不懂得什麼步炮協同之類現代戰術了。

也不僅僅是宋慶所部,整個清軍都是如此。他們雖然手裡拿著現代化的武器,但是人卻停留在中世紀,根本就不能和真正現代化的日軍相抗衡。

因此,太平山之戰最終還是以宋慶的失敗而告終,在整個甲午戰爭中,宋慶的部隊實際上沒有取得過任何一場戰鬥的勝利,就是整個清軍也沒有什麼像樣的勝利可言。

甲午戰爭後,宋慶還是沒有退休,改為駐守山海關。

1900年,八國聯軍開始進攻中國,八十歲的老將宋慶這一次又被派上了前線,奉命保衛天津。

這一次,宋慶面臨的對手更加強大,他更加不是對手了。7月9日,聯軍開始進攻八里臺,守衛在那裡的武衛前軍聶士成部幾乎全軍覆沒,聶士成力戰而死。聯軍逼近天津城牆。7月17日,聯軍開始向宋慶所部發起進攻。宋慶無法抵擋,只好與裕祿、馬玉昆等人落荒而走。天津城很快就被攻陷。

此戰後,宋慶依然在軍中帶兵。1902年,八十三歲的老將宋慶在軍營中病逝,徹底結束了他的戎馬一生。

在宋慶死後,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開始崛起,滿清王朝終於擁有了一批新鮮血液,不再依靠那些白髮老將了。然而,這些後起之秀卻最後終結了滿清王朝,這是歷史製造出來的一個莫大的諷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