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鮮事:A股何時反攻?技術面:創新低概率不大 指數牛市難見

A股反彈波動,修復行情咋操作?來新浪理財大學,聽,給你獲悉市場精準信息的獨家內參。

原標題:A股何時反攻|技術面分析:創新低概率不大,指數牛市暫難見

經過跌宕起伏的一季度之後,A股在二季度似有拾級而上的趨勢。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現在市場是否已經開啟觸底反彈的行情?

從本週市場走勢來看,滬指週一低開收出十字星,週二高開收光頭陽線,但週三又小幅高開後低走,市場仍然處於震盪整理。

近日,興業證券北京分公司首席投資顧問徐文璋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現在市場還處在主升浪前的蓄勢階段,但這個時間跨度可能會比較長,不是幾個月,而是至少一到兩年。

徐文璋從技術面角度進行分析稱,從月K線時間節點上看,滬指自2018年1月29日高點3587點下跌,到2019年4月8日高點3288點,一跌一漲完成一個股市生死週期,歷時約15個月。技術上看,由3288點開始的調整估計也要15個月,則落定在今年5、6月左右。

“從指數空間上看,今年跌穿2440點出新低概率小。主要是幾大權重板塊,如保險、銀行、地產、鋼鐵等,市盈率很低,沒有大幅殺跌動力。股市運行近30年的的長期上升通道下軌也就在2450點左右。從運行路徑上看,今年、明年相當於歷史上的2013年與2014年,股市震盪磨底,指數震盪幅度會越來越小。”徐文璋這樣判斷。

據他預測,近1到2年,甚至近1到3年,指數可能都不會出現牛市,滬指在3000點位置面臨很大壓力,2019年反彈的高點3288點估計也很難再見到。

從估值來看,儘管指數處於底部區域,但並不代表個股也都位於底部。徐文璋認為,未來個股中會湧現出會很多牛股。這些牛股主要集中在國家產業明確要大發展的方向,如半導體,也可能出現在國企混改中的低價股票群,可能會有大量重組、資產注入動作以規避業績問題導致的退市。

徐文璋對澎湃新聞記者說:“股市要走大牛市之前,會有標誌性事件出現,比如股指期貨正常化,個股融券放空會和融資一樣方便,再比如人民幣形成明顯的升值通道,或者是房地產會正常放開,但資金視房地產如畏途,又比如大家的工資會大幅增長。總之,會有一股前所未有、又非常清新的空氣出現。”

不少機構觀點與徐文璋類似,都認為目前的技術面已經顯示出底部特徵,繼續下行壓力不大,但由於量能近期縮水明顯,因此也很難向上一舉突破。

華鑫證券認為,目前短週期而言,2750點-2800點區域之內依然具備有較強的下跌抵抗,所以對於投資者而言 並不需要過分擔憂指數的下行壓力。此外,目前30-60分鐘級別中,指數已經具備有較好的底部形態,也意味著指數短期下跌動能接近衰減狀態,短期指數再調整,很可能會走出觸底回升的形態。

不過,雖然4月14日A股迎來一波全面走強, 但短期指數的上漲或依然存在有寬幅波動,這主要源於在2850點-2920點區間是此前 2 月 17 日至 3 月 11 日成交量密集成交區域,當時的日均成交金額高達11007 億元。

相比之下,本週A股量能與此前一段時間相比依然相距甚遠,4月13日兩市成交額一度跌破5000億元,即使經過連續兩天回升,4月15日的成交額也僅尚不足6500億元。

華鑫證券表示,若維持當下量能背景,將很難一舉突破,短期受情緒帶動,或仍 有上行動能,但要隨時防範應量能缺乏的衝高回落風險。

和信投顧對4月15日的市場回調分析稱,多空雙方陷入膠著,市場分歧加大,三大指數衝高後震盪下跌,資金跟漲意願不強。技術層面看,30日線與2850點附近的箱體上簷處對滬指形成雙重打壓,量能無法有效釋放的背景下,回踩蓄力是必然的。

該機構認為,當前市場主要的矛盾是場內與場外資金無法對趨勢性行情達成共識,還沒有出現一支能真正帶動全局的大熱點,活躍資金反覆炒作老熱點導致一日遊行情頻發,主力無心戀戰,短期回調蓄力後市場將面臨方向性選擇,最有可能扛起階段性反彈行情大旗的板塊莫過於業績表現優秀、估值較低的券商板塊和受益於經濟復甦、政策加持的大消費板塊。

國開證券的觀點更趨謹慎。該機構認為,當前全球股市仍處於反彈階段,疫情在歐美等國家的蔓延進入穩定階段,海外新增確診人數趨於平穩,但部分國家如英國、印度、南美地區國家等有增速加快的跡象,一些缺乏檢測能力、隔離不充分的國家仍有疫情繼續擴散的可能。當前全球停擺將繼續,疫情及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是短期主要變量,海外資本市場的反彈充分反映了寬鬆政策的影響,但對於經濟衰退的反映並不充分,仍然需要注意外盤二次探底風險,這可能是二季度A股面臨的主要不確定因素之一。

國開證券近期發佈的研究報告指出,A股溫和反彈走勢或近尾聲,隨著業績公佈及海外疫情緩解慢於預期,市場或將進入弱震盪階段,4月指數上行機會有限,二季度市場有階段回落風險,投資者宜考慮更具性價比的品種低位參與。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