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鄉袁世凱之④棄筆從戎:一位“落榜青年”的人生選擇

所有偉大的人物有所成就之前都會經歷人生的低谷和磨難。苦難是人生成長的催化劑。《增廣賢文》裡說:“未曾清貧難成人,不經打擊老天真。”

1873年夏天,14歲的袁世凱迎來人生第一次“打擊”。——養父袁保慶染上霍亂,病亡於南京任上。

霍亂這個傳染病非常厲害。是中國法定管理的甲類傳染病。它可引起流行、爆發和大流行。霍亂是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症狀包括水樣腹瀉,若不及時治療,會導致患者短時間內嚴重脫水而死。

袁世凱跟隨養父的靈柩回到項城將其安葬。隨後,他居住在陳州府淮陽縣。淮陽縣是州府所在地,相當於今天的地級市。


我的老鄉袁世凱之④棄筆從戎:一位“落榜青年”的人生選擇


我的老鄉袁世凱之④棄筆從戎:一位“落榜青年”的人生選擇


1874年,大清同治十三年,在京為官的袁保恆回鄉省親,與堂兄袁保中編修家譜。

袁保恆是袁氏家族重要人物,屬於“學霸型”。二十一歲中舉人,二十五歲中進士。袁保恆和父親袁甲三一起在剿滅捻軍的戰鬥中屢立戰功。也經歷了一些官場沉浮。此時的袁保恆已是朝廷大員,刑部侍郎(相當於今天的公安部副部長),賞一品頂戴。

在今天的陝西華山景區,還有袁保恆巨幅鑿壁大字:雙手擎天。


我的老鄉袁世凱之④棄筆從戎:一位“落榜青年”的人生選擇


袁保恆慧眼識才,從袁家十幾位子弟中獨獨看中了袁世凱,命其到北京“家學”(私塾)讀書。此時袁世凱整天遊手好閒,提籠架鳥。從同治十三年到光緒三年,袁世凱正正經經在北京讀了四年書,大有長進。

袁世凱自己說過,那幾年,為了博取功名,他讀書累到吐血,都沒有考取一個舉人。這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

袁保恆、袁保齡兄弟對袁世凱嚴加管教。袁世凱勤奮努力,數年間大有長進。

袁保齡曾經給袁保恆寫信說:世凱可堪造就。雖“文章尚不入門”,但已“竟是中上美材了”。

1876年秋天,17歲的袁世凱奉命回河南參加科舉考試,但沒有考中。落榜後,袁世凱於同年10月與沈氏結婚。第二年春天,又回到北京。

這一年,袁世凱的曾祖母郭氏病逝。河南遭遇了特大旱災。


我的老鄉袁世凱之④棄筆從戎:一位“落榜青年”的人生選擇


這次旱災非常嚴重。歷史記載:饑民相食,餓殍遍野。也就是說:餓死的人隨處可見。甚至發生了人吃人的現象。

隨同叔父袁保恆回鄉奔喪的袁世凱一起到河南府(開封)幫助辦理賑災事務。袁世凱表現出相當強的辦事能力,工作熱心,表現優異。

1878年,操勞賑災事務的袁保恆粗茶淡飯,食宿無常。最終積勞成疾,不幸染上瘟疫(霍亂),患病三日闔然長逝。災民聞聽袁侍郎病故,無不痛哭流涕。朝廷追念他的功德,諡號“文誠”。《清史稿》有其傳記。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明的稱號,始於西周。

袁世凱不得已再次回到項城,後來又住到陳州。

在陳州期間,袁世凱結交了開館授學的徐世昌。二人義結金蘭,成為異姓兄弟。徐世昌後來成為袁世凱畢生重要的謀士。

1879年,袁世凱因袁保恆的捐賑款而獲得“中書科中書”的官銜。同年秋天,袁世凱再度參加鄉試,仍未考中。


我的老鄉袁世凱之④棄筆從戎:一位“落榜青年”的人生選擇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晚清的科舉制度相對公平。以袁家的錢財和人脈,如果能夠徇私舞弊,可能就不是這個結果了。

“復讀生”袁世凱一怒之下,把詩文典籍、應試資料一把火燒了。老子不和你們玩了。氣憤的說:“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烏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耶?”

翻譯一下:大丈夫應該在疆場上效力,對內安撫民眾,對外阻擊外敵入侵。又怎麼能夠在筆墨紙硯間浪費青春放光芒呢?

袁世凱亮度名落孫山外,不願再走科舉之路。

宋朝有個叫孫山的人考取了最後一名舉人。回鄉後,有人問他:“我的兒子考中沒有?” 孫山回答說:“解(念謝)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意思是榜上最後一名是孫山,你的兒子還在孫山的後邊。後來考試沒有考取或選拔時沒被錄取就叫“名落孫山”了。

又不想在鄉間做土財主的袁世凱考慮外出闖蕩。曾經作詩言志“眼前龍虎鬥不了,殺氣直上幹雲霄。我欲向天張巨口,一口吞進胡天驕。”此詩被認為是他少年時代便有遠大的志向。

淮軍將領吳長慶與袁世凱養父袁保慶曾經“訂兄弟之好”,也就是拜把子兄弟,交情深厚。袁世凱打算投奔吳長慶。


我的老鄉袁世凱之④棄筆從戎:一位“落榜青年”的人生選擇


吳長慶為了報答袁保慶的恩情,此時也寫信給袁世凱,“召其往學軍旅”。來吧,賢侄,到軍隊裡面來發展吧。

因此,袁世凱便於1881年10月前往山東登州,投奔駐防當地的吳長慶。


我的老鄉袁世凱之④棄筆從戎:一位“落榜青年”的人生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