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過去兩個月的努力值了

1

中國給全球經濟帶來一條好消息

3月中國的外貿意外沒有出現斷崖式下降。

以美元計價:

3月中國出口下降6.6%,進口下降0.9%;

一季度中國出口下降13.3%,進口下降2.9%。

3月份全球美元緊缺,彭博美元即期指數3月上漲了3.1%,所以換成人民幣來看,數據會更樂觀。

以人民幣計價:

一季度出口下降11.4%,進口下降0.7%。

中國3月出口同比下降3.5%,預期下降12.8%,1-2月同比下降15.9%;

中國3月進口同比增長2.4%,預期下降7%,1-2月同比下降2.4%。

超預期的程度可不是一星半點,這份令人震驚的韌勁在全球經濟大衰退的恐慌中成為了難得的亮色。

證明了全球供應鏈更多是網狀互聯,而非多數人理解的鏈狀,彈性超出了大多數人的意料。

內需復甦勢頭也不錯。一季度因為肉類、糖類的帶動,消費品進口增長13%,復工復產也推動生產原材料的進口上漲,比如煤、原油、金屬礦砂、集成電路進口值分別增長23.8%、8.3%、6.8%和13.1%。“強大的國內市場為創造全球總需求作出了貢獻”。

受中國貿易數據的提振,今天亞洲股市普遍走高,商品貨幣也全線反彈,澳元兌美元上漲0.72%,挪威克朗兌美元漲超1%。

2

中國的抗疫模式可能更易走出V型反彈

除了官方口徑,外國研究機構的監測指標同樣顯示國內經濟的復甦跡象。彭博經濟研究引用煉油、鋼鐵和建築等行業的數據,估計上週中國復工率達到95%。說滿血復活就過了,但說元氣大體恢復是沒毛病的。

中國採取強硬管理、嚴格封鎖的抗疫模式,短期內會讓經濟快速休克,但反彈可能也會來得更快、幅度更大,即便沒有大規模的經濟刺激。

對於疫情已經徹底失控的歐美國家,學新加坡、學韓國已經不太可能。新冠病毒傳染性太強,越早封鎖,才有可能越早討論復工的可能性。

在歐洲,“震中”意大利還要繼續封鎖到5月初,法國也要到5月中旬才會逐漸開放法國經濟。

相反,確診病例全球第二高、情況開始好轉的西班牙,已經開始允許一些非必要企業復工。西班牙有一些防控舉措比中國還嚴格,比如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禁止全國範圍內的民眾離開自己的住所,除非要購買必需品、藥品或工作。

美國情況也有點類似,美國確診病例曲線在上週見到高峰之後,已經開始趨緩。今天美國有9個州的州長們準備謀取重啟經濟的權力,雖然特朗普說要聽總統命令,但這9個西海岸和東北部新英格蘭地區的藍州似乎不打算理會他。

包括加州、紐約州、賓州在內9個州,多數此前都提前宣佈進入隔離和封鎖,同時它們推出的封鎖措施級別高於美國聯邦政府的水準。

這一點接下來要可以繼續觀察。

3

中國在加速微調,重構全球化

最近的大新聞是日本給錢讓企業撤出中國,白宮也在建議讓企業迴流美國。同時,逆全球化、全球化終結的聲音越來越密集。

局面看上去有些被動,長遠趨勢來看產業鏈外遷的風險繼續加大。

但短期內這些新聞都是噱頭居多,實際影響有限。

中國的危機感似乎也不弱。

外貿數據以及高層最近的一些動作至少證明,中國在努力強化“世界工廠”的地位,主動加入全球化的重構進程。

用貿易的方式擴大朋友圈。

東盟在一季度超越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對東盟進出口增長6.1%,對歐盟下降10.4%,即便疊加了已脫歐的英國份額,東盟也有1284.8億美元的優勢。雖然東盟對中國的不信任感很難消除,但是不妨礙多邊貿易的提速,有錢一起賺。

對“一帶一路”國家也是這個道理。一季度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2.07萬億元,增長3.2%,高出整體增速9.6個百分點。

經貿上的對外開放提速,“全力以赴保市場、保訂單、保份額”。

中國的改革開放很多時候都是困難倒逼出來的,這一次也不例外。比如,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範圍,縮小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種類。這是在繼續強化中國的工廠地位。

新設46個跨境電商綜試區,借民企跨境電商平臺的新業態去增加優勢。

廣交會改成網上舉辦,計劃要搞一個10X24小時全天候交易的平臺。

新標準輸出。

生產標準制定、知識產權和專利,這些才決定了一個工業大國的地位。

中國5G標準的輸出進程磕磕絆絆,阻力很大,但至少也是和歐美一樣坐上了標準制定的議事桌上。

提到5G這些新基建,大摩一個觀點也有意思:“至於疫情之後的世界如何,大家當前都是揣測,但有一點在跨國企業調研結果中較為明顯:疫情促使下一階段的產業更重視數字基建,即雲服務、IoT、遠程等。中國恰巧正在5G、數據中心、IoT等數字基建上加速,未來的商業基礎設施或許優勢得到加強而非削弱。”

逆全球化和全球化其實是在同時進行。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張製造業的全球產業格局,大概率只會繼續加強聯繫,而全球格局的重構,更多是體現在內部附加值的分配。

中國製造業能不能從大走到強,未來十年至關重要。

中國人過去兩個月的努力值了


4

外貿形勢會更嚴峻,要加大力度保民企保就業

一季度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很大程度是因為民企。

民企穩住了“世界工廠”的基本盤,抗風險能力有些超出了預期。民企進出口總值降幅更小,2%,其中出口降7.3%,進口增長7.9%。

但3月的好轉尚缺趨勢性,而是得益於前期積壓的出口訂單,也有一些穩外貿的政策效應。

因疫情的巨大不確定性,歐美二季度經濟萎縮成了大概率事件,4-5月外需還會加大沖擊中國經濟。海關總署也承認,“外貿新訂單減少等問題開始逐步顯現,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困難不容低估。”

因此,吸納更多就業人口、創造更多外貿份額的民企更應該千方百計保住。

特別是民企多佈局在兩頭出的加工貿易環節,現在 “雙向擠壓”,需求端萎縮,供應端進口原材料、零配件存在困難。3月東莞已經出現多家工廠停工、裁員的消息。

一季度中國GDP已難以避免會出現萎縮,二季度要把傷害值降到最低,得從保民企、保就業的角度出發制定政策,才更有針對性,才更有利穩住中國製造業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