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鋒背後的衝鋒

衝鋒背後的衝鋒

衝鋒背後的衝鋒

衝鋒背後的衝鋒

衝鋒背後的衝鋒

衝鋒背後的衝鋒

你可知道,在戰“疫”一線,有這樣一群士兵,他們伴隨醫護人員出征武漢,默默奮戰在後勤保障崗位上。他們有的負責飲食配送,有的從事通信保障,有的擔負環境消毒……

如果說戰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是與新冠肺炎短兵相接的衝鋒者,那麼這些默默無聞的後勤保障戰士就是他們背後強有力的守護者。在不同崗位上,他們也在衝鋒。

本期“士兵面孔”,聚焦西寧聯勤保障中心身處防疫一線的幾名戰士。防護裝備下,或許我們難以分辨他們的面容,但當與他們眼神相遇,我們就會感受到軍人特有的堅定、果敢與必勝信念。

“失聯”的通信兵

夜色籠罩著知音湖,辛向陽的電話怎麼都打不通。回住處的班車上,大家焦急地等待著他。忽然,辛向陽一陣風似地跑來,滿頭大汗,略顯疲憊。

紮根通信崗位22年,辛向陽已是一名二級軍士長,在支援湖北醫療隊戰士群體中是名副其實的老大哥。

“你的電話打不通,怎麼這麼晚才忙完呀?”有人不禁問起。

“剛從‘紅區’出來,沒帶手機。”負責火神山醫院通信保障工作的辛向陽,幾乎每天都會遇到讓他頭疼的事,而他一進入“紅區”,就意味著要“失聯”了。

入駐火神山醫院之初,醫院機關要調取病區的監控視頻,卻發現視頻內容與標註的病區不對應。原來是建設之初,安裝單位匆忙中搞錯了視頻與病區的對應關係,醫院開始接收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後,建設單位撤離,通信設備由醫院勤務隊接手。

監控設備個體差異大,一般都是安裝、調試、維修“一條龍”,廠家不在,怎麼辦,大家一臉無奈。辛向陽說:“我試試看吧。”

穿戴好防護服後,辛向陽進入“紅區”,一一查看每個攝像頭的位置和IP地址,反覆測算排列錯在什麼地方。憑藉著敏銳的洞察力和多年通信保障經驗,辛向陽很快理出了頭緒,將攝像頭和IP地址重新排列,恢復了監控的準確定位。

為了達到感染控制要求,醫院感控科必須全時全程監控醫護人員穿脫防護服的過程,以便及時發現問題,規避傳染風險。這套監控系統採用全新的技術,十分複雜,而負責監控系統維護的正是辛向陽。數十個賬號要定期調整權限,上百個攝像裝置需要巡查巡修,辛向陽也在努力為醫院的感染控制做著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感染控制助理員薛鑫提起這套監控系統時連連叫好,但他不知道的是,維護這套系統的正是這位同機從蘭州而來的老班長。

火神山的通信保障,有太多值得學習的先進內容:5G遠程會診、感染控制實時監控、病區視頻通聯繫統……越多的新技術,就意味著有越多的挑戰,而面對這些挑戰,辛向陽總能成功應對。

一天,重症監護病房電話線路出現故障,辛向陽做好防護後深入其中,在生命體徵監護儀的滴滴聲中,帶著三層手套,快速完成接線。很快,電話恢復了。ICU醫生豎起大拇指:“厲害!有你在,我們的電話就可以隨時保持暢通。”

醫院的電話隨時暢通,但辛向陽卻因為穿著防護服,不方便接聽電話,而經常被人責怪“失聯”。戰友開玩笑說:“你這個通信兵業務不精。”辛向陽說:“我的電話打不通,是為了保障醫院的電話暢通,這才是通信兵存在的真正意義。”

心聲

願電波永不消逝

■辛向陽

從電話線路到視頻會診系統,從對講機到5G手機,看得見的線路與看不見的電波像橋樑一樣,連接起白衣戰士與患者。有幸加入這場戰鬥,我願讓溝通的橋樑暢通無阻,讓生命的電波在火神山永不消逝。

直面風險的消殺員

穿防護服、戴護目鏡、套鞋套……清晨,一到醫院,上等兵張耀武就開始忙碌。穿戴必須按順序進行,穿好後,戰友幫張耀武從頭到腳檢查了一遍,確保無誤,拍了拍肩膀示意,張耀武背起噴霧器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這次穿戴花了20分鐘,有時,張耀武一天要完成3次這樣的穿戴。張耀武是醫院消殺隊的成員,負責每天3次給院區內環境消毒。因為頻繁進入“紅區”,感染風險高,工作期間必須按二級防護進行穿戴。

雖然防護到位,但危險還是無處不在。一次在患者通道進行消殺時,張耀武發現一張損壞的病床佔道,形成消殺死角。就在他把病床推開轉身時,防護服不小心勾住病床殘缺處的掛鉤,被扯開一條口子。

衣服破損就意味著防護失效。張耀武迅速走出“紅區”,在緩衝區完成體表消毒,才開始細細檢查。慶幸的是,破損的只是兩層防護服中白色的外層,藍色的內層並未受損,一場虛驚。

消殺工作是降低病毒傳播風險的重要手段,醫護人員稱消殺隊員為“健康守門員”。但在為醫護人員守住健康防線的時候,張耀武卻時刻面臨著各種不可預知的風險。

親友打來電話叮囑張耀武:“‘紅區’危險,要少去。”可風險越高,越是消殺的重點,患者電梯、CT室、檢驗室、救護車、醫療垃圾暫存間……這些危險區域,張耀武都沒少去。

消毒的藥劑分為空氣消毒和物表消毒兩種。藥劑不同,側重的功效不同,一般兩人一組搭配噴灑。一次在完成消殺後,脫下防護服,張耀武突然發現,他和同組戰友噴灑的藥劑氣味相同,都裝成了空氣消毒劑。用空氣消毒劑給物表消毒,效果肯定要打折扣,重新噴灑又費時費力。反正兩個小時後,下一輪消殺就要開始了,還要不要重新噴灑?張耀武在心裡打鼓。

“不能給病毒留下一絲可乘之機。”短暫的思考後,張耀武還是重新裝上物表消毒劑,走進了“紅區”。

醫院區域大,每次消殺的面積約為5萬平方米,其中“紅區”面積1.5萬平方米,且因為是立體式全方位消殺,實際消殺面積遠遠大於這個數字。一次消殺作業,張耀武要揹著40斤重的藥劑和噴霧器連續工作3個小時,期間還要完成多次藥劑添加,是個實實在在的體力活。每次脫下防護服,貼身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溼,一擰就出水。

為了保證有足夠的體力應對高強度工作,每天回到休息的地方,張耀武還要做仰臥起坐、俯臥撐等體能鍛鍊,然後早早地上床睡覺。不怕危險,並不是盲目蠻幹。張耀武知道,足夠的鍛鍊和睡眠是增強免疫力的重要途徑。

他的做法被很多戰友借鑑,但張耀武為此也放棄了不少讀書學習的時間。張耀武是大學生士兵,今年他要報考軍校,到武漢執行任務時,隨身也攜帶了不少複習資料。但一個多月來,能夠用來讀書學習的機會屈指可數。

“人生或許會因此產生遺憾,但重來一萬次,我還是會這樣選。”這是在張耀武出征前,在請戰書中寫下的一句話。

心聲

選擇無畏

■張耀武

怕嗎?曾經有過。但看到那些被病魔纏繞而痛苦的患者、為了挽救生命而挺身而出的戰友,我選擇無畏!

不願署名的“兵記者”

日落時分,泰康同濟醫院感染十科上夜班的一個醫護小組拖著疲憊的身軀走出“紅區”,經過幾次消毒、脫防護器具,才來到無汙染區域。因為長時間穿戴防護器具,醫護人員的雙手、面部被捂得發白,額頭上印著深深的勒痕,個別人員鼻樑處皮膚出現破損。上等兵周杰拿著相機,悄然走近,按下快門,在醫護人員不經意間,記錄下他們此時的模樣。

為了這一刻,周杰候在這裡反覆調試鏡頭,設計取景,為的就是抓拍下這最真實最生動的一幕。很快,這些照片出現在網絡上,引來網友好評一片:“這就是英雄,向你們致敬”“軍人是國家真正的脊樑”……

每每看到這些網友的留言,周杰都非常欣慰。身在其中,周杰知道有太多人為戰勝這次突發疫情付出了努力,這是當下也是歷史,這是使命也是擔當,這是犧牲也是成就,應該讓更多人知道。在站崗執勤之餘,周杰拿起相機和筆,幹起了副業——記錄、傳播身邊的點點滴滴。

曾經一段時間,有的患者對新冠肺炎醫療手段和效果不甚瞭解,出現了緊張和焦慮情緒。周杰利用醫院首批治癒患者出院的機會,拍攝了大量患者治癒後在醫院留觀期間生活、鍛鍊的照片,並對出院儀式進行全程拍攝,提供給各大媒體。

在“紅區”工作的護士是接觸病人最多的群體,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非常辛苦。周杰一直想宣傳她們的事蹟。為了在不影響大家休息的情況下收集素材,周杰就在通勤車上,利用接送護士們上下班的時間進行採訪。因為對一線醫護人員熟悉,掌握大量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周杰成為許多到醫院採訪的媒體記者必找的人。在疫情最吃緊的那段時間裡,他配合或獨立完成的新聞稿件和照片,經媒體發表後,許多醫護人員的先進事蹟被大家所熟知。

但令人奇怪的是,這些作品都沒有署周杰的名字。其實,這是他自己的要求。周杰執行此次任務的事一直瞞著父母,他希望快結束的時候再跟父母說。“天天在醫院跑,風險肯定有,不想父母操心。”

夜深時分是周杰最珍惜的時間。每天此時,他才有空坐下來翻看筆記和照片,把所見所聞整理成文。檯燈將背影拉長,這位不願署名的作者又開始記錄起一個個抗疫故事。

心聲

記錄感動

■周 傑

疫情無情,但在戰勝它的過程中,湧現出太多感動、太多美好。我希望能如實記錄其中的點點滴滴……這些都是不該流逝也不該忘卻的記憶。

餓肚子的送餐員

晨光穿透病房窗戶的時候,早餐已擺上患者李女士的床頭。雖然只是清粥、雞蛋和幾個小菜,卻是根據個人喜好提供的。進入泰康同濟醫院10多天,李女士已經治癒,即將出院。醫院的溫馨服務幫助她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光,其中最難忘的,就包括這貼心的飲食保障。

在李女士就餐的時候,送餐組組長、四級軍士長王梓全正帶著戰友奔走於醫院各個樓層之間,把一盒盒打包好的飯菜送到隔離區門口。為了強化醫學防護措施,泰康同濟醫院人員就餐全部採取按需製作、成品打包、送餐上門的方式保障。送餐負責人就是王梓全。

一腔熱血奔赴武漢戰“疫”,卻被安排天天打飯送菜,平時性格粗獷、幹事風風火火的王梓全一開始還有些失落。不過很快他就發現,這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醫護人員和患者對飯菜要求各不相同,就餐人數也是動態變化,甚至同一人每天對飲食的要求也不一樣,要實現按需供餐,就得天天統計需求。王梓全每天一大早就到各個科室收集需求,回來後再分類、統計:清真餐、軟質流食、糖尿病餐食、高蛋白餐食、兒童餐……2000多人,近10個餐種,漏計就會有人餓肚子,多計又會造成浪費。

跟數字打交道,這名習慣於在訓練場上摸爬滾打的老兵並不擅長。為了保證統計準確,他隨身帶著筆記本,問一個科室,記錄一個數據,並讓人家在本上核對;回去後,他再進行分類統計,每次都要算三遍,確保準確無誤。光此一項,他每天就要花兩個多小時。

裝有餐盒的保溫箱,一個有五六十斤重,剛開始的時候沒有電瓶車擺渡,從運餐車到科室之間數百米的距離,全靠人工背運。王梓全體能好,肯賣力,背起保溫箱健步如飛,人家搬兩趟的時間,他可以搬三趟。早春的武漢氣溫不高,但王梓全每次送餐都弄得滿頭大汗。

從統計需求到分餐裝盒,再到送餐上門,最忙的時候一天要工作12個小時以上。為了保證醫護人員和患者能準時吃飯,送餐員自己吃飯都是等到送完餐後,利用空當期簡單解決。為此,王梓全每頓飯開飯的時間都比正常時候要晚兩個小時。

一天中午,王梓全送餐到一個科室,護士領餐後發現保溫箱裡還有一份麵食,護士試探著問:“突然有點想吃麵,這份面能不能給我呀?”王梓全先是一愣,很快他就取出麵食交給了護士:“沒問題,你要喜歡,下次提前說,再給你準備。”護士接過麵食,開心地轉身進屋。回去後,王梓全拿出麵包和礦泉水對付了一頓,因為那盒麵食其實是他自己的午餐。

在王梓全和戰友的共同努力下,泰康同濟醫院所有的患者和醫護人員都準時吃到了稱心的飯菜。但王梓全卻經常錯過飯點,甚至餓肚子。

戰友開玩笑說他是新時代的“軍需處長”, 王梓全嘿嘿一笑:“沒那麼偉大,大家吃好了,我餓一頓,不打緊。”

心聲

愛,讓我全力以赴

■王梓全

能參加這次援鄂任務,我非常珍惜。沒想過要做出多大的成績,但我會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全力做好。因為,我愛這身軍裝,我知道穿上它意味著什麼。

本期撰稿:張 放 劉一波

版式設計:梁 晨

圖片攝影:張 放 劉一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