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舌尖上的蘇州——以美食話當年

中篇小說《美食家》是陸文夫的代表作。人們彷彿可以從作品中聽到歷史的足音,深切地感受到歷史發展的脈搏。作品從一個特殊的角度解剖了近半個世紀的中國社會生活,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和人們價值觀念的變化。

《舌尖上的中國》為中國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美食類紀錄片,主要內容為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態。通過對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來展現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方面的文化;見識中國特色食材以及與食物相關、構成中國美食特有氣質的一系列元素;瞭解中華飲食文化的精緻和源遠流長。

《美食家》:舌尖上的蘇州——以美食話當年

要說這兩者之間最大的相同點,那屬講美食無疑了。只不過《美食家》著眼於蘇州這個地方的精緻美食,《舌尖上的中國》則將注意力放大到中華大地的各個角落去。但偏偏都是講究美食的兩個鉅作,不同的地方也是大了去了。

首先,對待美食的態度不同。

《舌尖上的中國》可以說將“民以食為天”這一宗旨踐行得十分透徹。它講地方特色美食,講食材原料的生長環境,講老百姓如何製作食物以及美食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將美食最大化。陸文夫在《美食家》中則對美食採取了不褒不貶的態度,而對“美食家”朱自治則是深惡痛絕,決心要令他學會自力更生的本事,而不是整日流連於各大名家飯館,品評食味。

其次,人與美食之間的關係不同。

聽聞作者陸文夫本人對“吃”這件事可是十分講究的,或許也可由此看出,《美食家》不單單講美食,而是注重美食與人之間的關係。致力於把吃這一過程美學化的“美食家”朱自治彷彿已將人世雜念拋卻,就連後來與孔碧霞的結合也是吃的緣故。“我”即高小庭則對朱自治的這種享樂行為感到厭惡。所以《美食家》中人與美食的關係是相當複雜的。

《美食家》:舌尖上的蘇州——以美食話當年

相比之下,《舌尖上的中國》中對此關係的闡述便清晰明瞭多了。它將人與美食之間的關係給予最大的簡單化,食物是人的生存必備品,如何獲得以及如何製作甚至於如何做出擁有最美味道的食物是人們的普遍願望。

再次,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

《舌尖上的中國》記錄了新時代中國人的美好品食生活,《美食家》則處於新中國的過渡時期,生活環境相對簡樸。所以作者所要體現的是革命與味覺的奇妙辯證,嗜好美味的天性遭到革命、政治、文化觀念的收編與規訓,其實質是對身體本身的貶抑,而對於身體自然感覺的強調,正是社會走向“世俗化”的前奏。

《美食家》:舌尖上的蘇州——以美食話當年

《美食家》中也塑造了許多“好吃者”形象。比如,阿二的爸爸就是一個喜歡美食的人。比起朱自冶那種窮奢極欲的追逐食品的色味表象,阿二父親的“吃”卻在食品的品嚐中,獲得一種豐衣足食、閒適安然的生活情味。一份難得的滷菜、一塊風味獨具的臭豆腐乾再加上一杯味道醇厚的黃酒,就讓一位好吃的老伯“吱吱咂咂地”滿足於平淡庸常的世俗生活。

相對於《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國》主調實在安謐得多。《美食家》以戲謔、幽默的筆調講述了特定年代人們生活環境以及社會地位的變遷,講述當年由於美食而引發的一幕幕悲喜劇。而絕不僅僅是談論美食之美味,講究的是美食背後的社會思想、時代主題。然而說起這一點,我又以為《舌尖上的中國》也是如此宗旨,只不過是時代不同、主題不同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