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的背後,156項工程和43方案

在2019年9月20日,國新辦舉辦了關於新中國成立70週年工業通信業發展情況發佈會。

工信部部長苗圩介紹,70年來,我國建成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工業經濟規模躍居全球首位。我國已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箇中類、666個小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010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超過美國成為第一製造業大國,此後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標誌著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經過一個半世紀後,我國重新取得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的地位

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句話,但是中國人民足足走了一百多年,經過好幾代人的拼死搏殺,浴血奮鬥才換來的。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在這短短的一百多年時間裡,帝國主義強迫我們簽寫了大大小小不平等條約一千多條,我國的錦繡山河分割得支離破碎,漫長的海岸線沒有一處是自己的港口,帝國主義強盜在中國的土地上為所欲為。更為關鍵的是,人們從精神上倒下了,不止一次,從央視紀錄片上看到這麼一句話“當時,一個日本兵控制一條上千人的街,而沒有一個敢反抗的!”

可見,當時的中國人從精神上已經徹底的被摧垮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從1939年9月1日開始,1945年9月2日結束。

戰爭結束之後,緊接著,美蘇兩國開始了幾十年的冷戰,國內剛剛結束戰爭,百廢待興。據統計,當時的人均鋼鐵產量,甚至都不夠造一個鐮刀,更不用說,偏遠的地方匪患嚴重,西藏還未解放,國民黨還準備反攻到處安插間諜特務,蓄意破壞,圖謀不軌!更關鍵的是糧食問題也困擾著我們。

但在這個過程中,毛主席等第一代領導集團智鬥美國和蘇聯,分別從蘇聯和美國各爭取來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為中國從農業大國、農業窮國向工業大國、工業強國的轉變奠定了基礎!

1950年6月25日,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爆發。

戰爭打響24小時後,聯合國安理會召開了緊急會議,令人震驚的是:蘇聯代表缺席!,他不是投反對票,而是缺席,雖說是為了把美國捲入戰爭,拖垮美國,但是這樣就致使聯合國聽任美國一手操縱。7月7日,安理會以9票贊成、零票反對,通過美國提案.,9月15日,以美國為首的16國聯合國軍,捲入朝鮮內戰。

但是美國的參戰使得戰場形勢發生巨大的轉變,原來朝鮮還佔上風,後來,朝鮮在美韓聯軍的攻擊之下節節敗退,蘇聯當然不會希望這種情況發生,更希望常年的戰爭消耗美國的有生力量。

為此蘇聯決定參戰,但是大規模出兵朝鮮就得借道中國,而那時東北是中國重工業基地,經濟總值佔到全國的75%以上,一旦蘇聯出兵朝鮮,戰爭無論勝敗對中國都是極大的威脅——如果戰爭結束後,蘇聯賴著不走,或者在朝鮮大量駐軍,那麼對中國就是嚴重的威脅!

因此,主席拒絕了蘇聯出兵的提議,中國可以替蘇聯出兵,但是蘇聯必須提供軍事援助和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就是我們所知道的“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

中國崛起的背後,156項工程和43方案

注意,這是一個全套的工業體系,中國的工業化就是從這156個工程中開始建立起來的,它讓中國完成了“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蛻變”。

中國崛起的背後,156項工程和43方案

這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唯一一次“兩國之間轉移全套工業體系”。

是全套工業體系,它包括低端、中端、高端的整個工業體系,包括鋼鐵、煤炭、電力、石油、汽車、造船、飛機、生物製藥等全方位的,甚至把原子彈的草圖都給了我們。

熟悉歷史的我們知道,一個農業國家要想轉變成工業國家有多難,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哪怕到了21世紀的今天,這個世界上還有國家處在農業社會,比如非洲,更不用說完整的工業產業鏈了,當然這肯定不是免費的,這是我們用三年時間,幾十萬戰士生命換來的。

朝鮮戰爭結束後,1958年8月赫魯曉夫訪問北京,商談長波電臺和中蘇共建艦隊的問題,結果當然沒成,分裂的導火索就此埋下,後來蘇聯將大量專家從中國撤出,還與中國在珍寶島發生了戰役!

隨著美國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的失敗,蘇聯力量不斷強大,為了防止蘇聯稱霸全球,主席決定戰略轉向美國,阻止蘇聯稱霸——前提是,美國也必須支付中國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這就是著名的“43方案”!

這是中國繼1950年引進蘇聯援助的“156項工程”之後,第二次大規模的技術引進。中國利用“四三方案”引進的設備,結合國產設備配套,興建了26個大型工業項目,總投資約200億元人民幣,至1982年全部投產,成為1980年代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至此,憑藉著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智慧,中國在幾十年的時間中完成裡從農業國家到工業國家的轉變,讓中國得以成為“世界工廠”。直到現在,危險還沒有消除,從銀河號事件,臺海危機、轟炸南斯拉夫大使館、南海撞機事件和釣魚島、黃巖島事件再到現在的貿易戰。

願天佑中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