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了,別再強迫孩子當眾表演了


過年了,別再強迫孩子當眾表演了


01

前幾天,慧子跟婆婆吵了一架,婆媳兩好幾天沒說話。

慧子好幾次回家,在小區裡看到婆婆強迫女兒小葉子表演節目。

跟婆婆溝通過好幾次,希望她不要再“逼”孩子當眾表演,並告訴她,孩子是個人,又不是馬戲團的猴,任人戲耍。

婆婆聽了,也覺得不服氣,自己的親孫女,怎麼會把她當猴耍,再說了,孩子花那麼多錢,報了唱歌跳舞的培訓班,讓她給大家唱首歌、跳支舞、背個詩,怎麼就是強迫孩子了。

於是,婆媳兩就暗自較勁。

終於,孩子不想“表演”了,當著外人的面讓奶奶下不來臺,老人家便帶著小孫女一路訓回家。

過年了,別再強迫孩子當眾表演了

孩子見到媽媽,委屈得又哭又鬧,慧子沒忍住,跟婆婆吵了一架。

老人愛面子,晚輩們的任何特長和優點,就像是他們自己的一樣。

其實,不僅是老人有這種想法,很多家長出於孩子的成長考慮,也認為讓孩子當眾表演的能力,是培養孩子膽量、鍛鍊自信心和表達能力的有效方法。

尤其每年過年時,讓孩子當眾表演幾乎是必備節目之一。

孩子表演得好,大人看了樂樂呵呵,點贊紅包不停;表演得不好,亦或扭扭捏捏,便會迎來大人們帶著笑的“嘲弄”:

這孩子就是膽子小;

不就是表演個節目,有什麼不好意思的……

卻很少有人考慮過,孩子被強迫表演的感受。

02

知乎上,有個“如何看待過年時,讓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才藝這件事”的帖子,有個網友說:

“從小被媽媽逼著在眾人面前表演,如果不從,她便會嚴厲地訓斥,說我“不懂事”,深深傷害了我的自尊心。當時因為這些事很委屈,併發誓:如果以後我當了媽媽,一定不會逼小孩這麼做。”

讓孩子“表演節目”並不什麼壞事,但“逼”、“強迫”就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

不難看出,“逼迫”孩子表演的行為,是很明顯的“不尊重”。

在父母的內心,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聲音:孩子是我的,只是表演一下而已,又有什麼關係。

尊重,應該既能接受同意,也是欣然答應拒絕。

再小的孩子,也需要被人尊重的,這種感覺會永久的留在心裡,對孩子的性格產生深遠影響。

當孩子不願意“表演”時,大人們常常給孩子貼上“害羞”、“膽小”、“不懂事”、“爛泥扶不上牆”的標籤。

過年了,別再強迫孩子當眾表演了

尤其幼小的孩子,還不懂得自我評價,只能通過成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時間久了就真的變得“膽小”,失去“自信”。

而那些原本表演慾很強的孩子,也有拒絕的權利,當一再被強迫,他們就會把牴觸“被強迫”這件事轉移到牴觸喜歡錶演上去。

他們會覺得都是因為這些,才會導致自己被強迫,給自己帶來這種不好的體驗。慢慢地,孩子們會失去興趣,而這對於孩子的成長無疑是一個“大損失”。

其實,無論“逼”孩子是什麼樣的出發點,都應該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孩子願意了,父母再加以正確的引導,是有積極意義的;反之,如果孩子不願意,也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

03

孩子敢於在大眾面前展示才藝,站在孩子成長的角度,也不完全只有壞處,對孩子未來的交友、生活和工作,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只不過,想要孩子敢於“表演”、熱衷“表演”,重在平常的培養。

給孩子創造“表演”的儀式感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想讓孩子“上臺”,並不是被強行推上臺,就可以毫無顧忌的表演和展示。

需要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多給孩子創造機會。

辯論大神陳銘曾在節目中透露,在他們家就有一個為孩子搭建的“小舞臺”,在這個“舞臺”上,孩子可以盡情地表現自己。

陳銘覺得,這個區域是個生活表達的舞臺,既可以營造“孩子生活的儀式感”,還可以讓孩子發揮天性。

兒童心理學研究發現,每個孩子出生都有他們不同的“氣質”,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外向,也有的孩子謹慎。

但並不是每個人只有一種“氣質”,往往是兩種或以上的混合,其中一種佔主導。

在培養孩子表達能力、表演慾望時,父母也應該根據孩子的天生“氣質”,在平常的生活中,慢慢引導,尊重孩子的決定,而不是強行而為之。

過年了,別再強迫孩子當眾表演了

給孩子大膽拒絕的勇氣

教育專家尹建莉曾說:“真正幸福快樂的孩子,是那些獲得了自由的孩子。他在生活中獲得了尊重,所以他學會了尊重,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他在生活中很少受到干涉,所以他拒絕干涉,不要別人干涉,也不去幹涉別人。”

當我們發現孩子被迫當眾表演時,應該主動站出來,幫孩子解圍,而不是被“面子”戰勝,讓孩子自己去面對與一群成年人之間的窘境。

與此同時,還可以經常對孩子說:

“寶貝,如果你不願意做的事,可以大聲拒絕。”

亦或是,邀請成年人與孩子一起表演,以此顯示人人平等、是娛樂而不是觀賞的“尊重”意圖,讓孩子從中感受到被尊重。

瞭解孩子不想“表演”背後的原因

事實上,大多數孩子是有很強的表現欲的。

他們願意通過展示自己的優點,獲得更多的關注和認可,這是人的本性。

但為什麼有些孩子偏偏會拒絕呢?

他們反感的是為了滿足大人的指定任務、又唱又跳、被眾人“觀賞”的感覺,這是一種極不被尊重的感受。

此時,家長如果想讓孩子自願表演,可以把“表演節目”當作一種遊戲,而不是任務,小孩子是很樂意參與的。

比如,把家庭聚會辦成聯歡會的形式。與其讓一個孩子正正經經地對著一群大人表演,不如男女老少齊上場,一起或輪流表演節目。

你會發現,到最後會控制不住場面,因為孩子們會搶著表演,花樣百出,各種搞怪。

每個人的一生,需要“表演”的舞臺太多太多。

智慧的父母更加明白,孩子最想看的表演是父母的尊重。

而讓孩子表演,最大的動力,也是來自於父母的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