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善待吳謝宇,他有多痛你不懂

無需強調弒母有多邪惡,多禽獸不如,吳謝宇曾為弒母認真準備過,親手幹過,你沒有,他怎麼可能不比你更清楚?

無需強調母愛有多偉大,多彌足珍貴,吳謝宇曾數年如一日每天和母親通一個電話,來呵護這份親情,他做到過,你沒有,你又怎麼可能比他更珍惜,更有體會?

無需強調放棄北大學業弒母是件多荒謬的事,母親與學業曾是他人生的全部,他搭上性命將兩者同時毀滅,他又怎麼可能不比你更痛徹心扉?

更別去意淫吳謝宇對母親的嚴苛有多不滿,積累了多大的怨憤,這個真沒有。嚴苛只會對無力達標者才會產生壓力,對輕鬆達標且明顯受益者並無壓力。種種跡象表明吳謝宇很適應母親的這種嚴格,他們母子間從未因教育問題發生衝突,他的自律程度和對完美的要求甚至一點都不比母親低。

也別在意淫弒母的動機是為了報復或擺脫。對於一個大三的學生,報復或擺脫畸形的母愛方法有很多,何需去弒母?無論從代價還是效果上講,弒母甚至連一個選擇都稱不上。

也別去肆意誇大吳謝宇對母親的仇恨及意淫他的雙面人格。一個對母親的仇恨已經大到要弒母程度的人還能親密到和母親每日通電話,而且不被母親發覺?即便真能做到,這份偽裝也顯得多餘,毫無必要,何況後來殺人者主動提示犯罪現場,對自己是殺母兇手毫不避諱!若真有雙面人格,為何該雙面人格在弒母前毫無體現?

導致此次悲劇的原因從來只有一個,嚴重的心理或精神疾病,不僅吳謝宇母親有,吳謝宇更有;引發母子心理疾病的原因也相同,要強、追求完美的性格,在這一點上吳謝宇遺傳了母親,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雙方表現方面不同而己。

謝天琴的完美主義更多地體現在人格上,所以她是一個道德潔癖者,自律、清高而又要強。為了捍衛自己的完美,她簡化交際,把自己的世界封閉在自己的三口之家之內,靠夫妻、親子之情來填充自己的全部情感世界,靠兒子的優秀來實現自己對要強的訴求。但中年喪夫讓她精心構造的這個封閉的完美世界崩塌了,即便每日跟兒子通一個電話也無法彌補她情感上的缺憾,而來自外界充滿善意的捐贈非但沒有溫暖她的傷痛反而刺痛了她那顆要強的心,她拒人於千里之外,沉浸在痛苦中無法自拔,有意無意營造著一種母子相依為命的悲慘……

吳天宇的完美主義更多體現在他要做一個德才兼備的超能力的神,擁有一個盡善盡美的人生。他的人生開始崩潰於高中時被拒的表白,他發現自己的優秀尚不足以收穫一份令他心動的初戀;他的人生坍塌於他的大學,他發現在一群家境又好成績又好的北大學子中他這個家境不好的學生並不具有超能力,並不具備成就輝煌人生的絕對實力,曾經的理想與人生規劃顯得如此的不現實,曾經的高中學神感觸更多的是高處跌落的不甘與恐慌。美人遠,江山難,挫敗愁苦時每日打來電話的卻又是深陷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以全部人生希望相托的母親。堅守二十餘年的理想與信念突然間崩潰,沒有任何的開悟與支撐,有的只是期待與壓力,吳謝宇不想抑鬱都難。

所以,謝天琴因心理問題在喪夫之後陷入痛苦之中不能自拔,為了兒子艱辛地活著;吳謝宇因心理問題陷入抑鬱,不忍母親獨自痛苦,選擇弒母,這就是案件的全部真相,只不過吳謝宇弒母后的懼死偷生讓他百口難辯而已。

或許反對者又要說,誰讓吳謝宇不懂珍惜,非要搞什麼完美主義?

那麼請問:在吳謝宇弒母之前,又有誰告訴過他去努力做到完美是錯的?他又有什麼機會認識到追求完美的性格具有如此大的殺傷力?他只不過在極盡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偏偏在以成績為唯一評判標準的前大學時期他又有能力完成而己;但他從來不知道當完美從一種追求變成一種習慣再形成一種性格時,這種性格是致命的,它會讓你在根本不可能完美的現實面前極其痛苦地自我毀滅。

或許反對者又要說,為何謝天宇這麼脆弱,無法承受不完美的現實?因為上帝太殘忍,它為完美者設定的對於不完美的痛苦指數遠遠高於貧窮、飢餓、甚至死亡;不完美帶給一個完美主義者的恐懼、痛苦、恐慌程度甚至遠遠高於貧窮、飢餓與死亡。你從來不能像蝙蝠一樣靠聲波定位,所以你永遠無法理解失聲對蝙蝠的打擊;這正如我們永遠無法像吳謝宇一樣完美,當然無法理解無法延續這份完美的痛苦。

殺人是一件誅心的事,何況是弒母?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吳謝宇是一個蛇蠍心腸的人,是多大的痛苦才戰勝他弒母的恐懼感、罪惡感及失去母親之痛,讓他下定弒母的決心。對此,我們可能終生不會理解不能體會,但至少不要無端質疑和猜忌,因為吳謝宇真的有多痛,我們真的未必懂!更無需嘲笑他逃亡期間的荒唐和為求生所言的“協母自殺”言論,對於一個萬念俱灰命在旦夕的殺人犯,他依然配享有放縱與求生的本能,愚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