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的創傷》孩子用生命寫下的內心世界之謎

<code>“痛苦是財富,這話是扯談。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看見》/<code>

3月27日,深圳龍崗區萬科天譽花園,兩位14歲的初中女生,相約跳樓,其中一人身上還穿著校服。兩人從樓頂墜下,當場死亡。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雙城的創傷》是多年前,央視“新聞調查”節目裡,報道的相似的年齡裡,相似的事件。

當時,一週內,同一個班級五個學生連續用服毒的方式自殺,沒有人知道為什麼,獲救的孩子都保持沉默。

記者柴靜在節目中說:“看著孩子在採訪中離開,我們知道他還有很多話沒有說出來,也許那些話才是服毒的真正原因,雙城事件調查到最後,我們發現,最大的謎,其實是孩子的內心世界,能不能打開它,可能是每一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雙城的創傷》孩子用生命寫下的內心世界之謎

《雙城的創傷》


《雙城的創傷》孩子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 需求自尊

第一位自殺並死亡的孩子苗苗,她的好朋友小楊,在筆記本寫到她的時候說:“她是一個走投無路的人,仍然有自尊的需求,我懂她的心,所以我很傷心。”


據小楊說,苗苗最不能忍受的是別人對她的侮辱。而自殺前幾個月的一次聚會,有男孩子摸了苗苗的胸部,並被同學看到,同學間口口相傳,很多同學都罵她。

自殺當天,苗苗坐在操場,一個男生用彈弓繩勒了她脖子,兩名男生經過,故意大聲說:“他摸了苗苗的乳房。”

苗苗的父母在她死後說:“理解不了這個事情,娃才多大,懂得什麼?”

是的,這就是很多父母的想法,孩子才多大,還是什麼都不懂的年齡。

但是,苗苗這個十三歲的孩子,正值青春期,身體的私密部位被觸碰了,她覺得自己沒有受到尊重,而同學們都笑話她,她更是覺得抬不起頭。

她和所有這個年齡的女孩子一樣,對自己的身體懵懂好奇。第二性徵的成長,讓她們變得敏感,強烈地希望得到尊重,受不了群體的嘲笑和侮辱。

很在意別人言語,卻沒有得到尊重;

很想要身邊人認可,卻沒有獲得基本理解;

包括自己的父母。

於是,她用了自己的辦法,維護了自我的尊嚴。

接受採訪的小楊,在苗苗死後第4天,服毒自殺,經洗胃脫離危險。

苗苗死亡後,成立了專案組,警察在沒有監護人的情況下傳訊了小楊,詢問他與苗苗是否發生“不正當關係”。小楊說:“我解釋,他們不聽,這個事情很快就會傳出去。”

“我受不了侮辱。”

如出一轍。

《雙城的創傷》孩子用生命寫下的內心世界之謎

網絡圖片

  • 尋求價值感

  • 跟苗苗背對背坐著,一起服毒的小蔡,經過搶救活了下來。

    她給記者看,她夾在本子裡的字條,上面歪歪扭扭的彩色筆寫著:“我們六個姐妹是最好的朋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6個孩子在下面簽上名字。

    事發後,省裡調來兩位心理老師,她們說:“這個年齡的孩子,特點就是以夥伴的價值觀為中心。他們這種非常牢固的小團體友情,一旦關係鏈條斷了,就很危險。”

    夥伴,才能讓他們感覺到價值。

    記者問這幾個孩子,為什麼對苗苗的感情這麼深?

    共同的說法是,“她能理解人。”“什麼樣的人能理解人?”“聽別人說話的人。”

    孩子們在抱團取暖,在小團體裡,他們相互需要,信守共同進退。她們通過彼此的肯定,證明自己的價值所在。

    早在苗苗死亡前,她們就有過一次集體服毒事件。苗苗買了一袋老鼠藥,在課室拿出來吃,被同學看到,十幾個人為了攔住她,每人服了兩粒。戲劇性的,這藥是假的,孩子們都沒事。

    這個事情是苗苗的舅舅告訴記者的,可見家長與老師都知道這件事。

    為什麼已經出過事,還聽之任之?為什麼生死一線,夥伴們都在勸攔,而父母卻無動於衷?

    也許是家庭裡的“毫無價值”

    ,才讓孩子在小團體裡,突出地表現,對自我價值肯定的巨大需求。她們從來都覺得自己並沒有那麼重要,但在團體裡,她們都是彼此最最重要的人。

    因此,她們牢牢地抓住抓住這點溫暖。當小團體因為苗苗的死亡而破裂,孩子們連僅存的價值都找不到。

    生無可戀。

    《雙城的創傷》孩子用生命寫下的內心世界之謎

    網絡圖片

    • 渴望被接納

    苗苗去世之後,她仍然是同校同級的表弟心裡“唯一可以對話的人”。記者詢問他,“你現在心裡痛苦的時候怎麼辦?”他回答:“忍氣吞聲”。“有疑問的時候呢?”“問自己。”“為什麼不跟父母談呢?”“不相信他們說的話。”

    4個經歷過服毒,被搶救回來的孩子,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都曾說過,不會跟父母說自己的事情。

    為什麼會這樣呢?看看他們的父母怎麼說。

    苗苗的父母說:“給她吃好穿好,還要啥呢?”

    小楊的父親,當著記者的面罵他:“你為什麼不乾脆死了呢?”媽媽一邊抹眼淚一邊說:“你把我的臉都丟完了。”

    面對死亡,父母覺得是孩子不知足,丟了他們的臉。在父母的心裡,孩子就該自己懂事,不要給他們添麻煩。

    父母希望,孩子乖,讓自己可以舒服一些。而不應該整什麼自殺,讓他們抬不起頭。

    孩子哪怕自殺,依然改變不了,父母只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我盡了責任,我讓孩子有吃有穿,孩子就該好好學習,好好長大,不惹事,不調亂,讓我省心。

    那孩子出現問題怎麼辦?“罵一頓,打一頓,就好了。”這是小楊的父親說的。

    在家庭生活中,這些孩子幾乎從來不被接納,會有煩惱、會有情緒、會孤獨無助、會不知怎麼辦?沒有人會問他們,你今天遇見了什麼人?做了什麼事情?過得高興嗎?

    父母的眼裡只有,你今天打架了嗎?惹禍了嗎?被批評了嗎?都沒有,那就可以了,你自己一邊玩吧。

    成長中的孩子,無處安放的心事,何以解憂?自己忍著。

    只是忍字頭上一把刀,累積的不知所措,青春期的悸動,再遇到一些挫折。思來想去,拐不過彎。

    真的就一劍泯恩仇了。

    《雙城的創傷》孩子用生命寫下的內心世界之謎

    網絡圖片



    脆弱的孩子,我們該拿你怎麼辦?

    • 父母的心理成長

    當孩子出現了異常,我們總覺得根源就在孩子身上。為什麼想不開?她經歷了什麼?她是怎麼想的?她為何如此脆弱?

    很少有人意識到,父母與老師,作為孩子身邊的成年人,塑造給孩子的心理環境,對孩子的潛移默化,影響深遠。

    “我不知道該怎麼教育他們,也沒有人告訴我怎麼辦?”苗苗的班主任這樣告訴記者。

    “你有什麼心裡話跟誰說?”

    “不說。”

    “碰到難受的事情怎麼辦”

    “忍著。”老師的回答跟孩子一樣。

    相信很多的父母,答案也是一樣的。成年人的生活沒有容易二字,大多數人都忍在心裡。根據統計,現在在職教工的心理課程每年平均僅為2-3次,課程多為照書宣講,自願報名,參與率只有60%左右。

    而對於家長的心理引導課程幾乎是沒有的。很多時候,疲於生計的父母起早貪黑,工作上的事情佔據了大多的時間,自我出現的心理問題,如負面情緒等,難以排解。

    當親子出現相處的矛盾,意見的衝突,父母也不知道怎樣處理更為妥當。

    孩子們的心理障礙,其實,都預示著,家長的心理成長迫在眉睫。

    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想要孩子勇敢地面對困難,父母在應對生活的時候就該表現得果敢;想要孩子樂觀自律,父母在家庭中,就該引導孩子愉快有序地共同處理事情。

    父母有愛,孩子有愛,父母快樂,孩子樂觀。

    言傳身教從來都是教育的真諦。

    《雙城的創傷》孩子用生命寫下的內心世界之謎

    網絡圖片

    • 平等的力量

    惡性事件的發生,讓作為父母的我們心情沉重,看到那些墜落的生命,我們不禁緊了緊身邊孩子。

    只是,孩子想要的,是父母把他護在懷裡嗎?

    苗苗的親近夥伴小蔡,她媽媽見到記者的時候,反應劇烈:“我的女兒早就好了,不要拍,以前只是被人帶壞了。”

    “你知道她為什麼服毒嗎?”

    “......”

    “她多長時間沒有說話了?”

    “十幾天了。”

    “你擔心她嗎?”

    “......”

    媽媽可以問問孩子,你想要跟他們聊聊嗎?遇到關乎孩子的問題,先諮詢孩子的意見,孩子會覺得她受到了尊重。

    媽媽可以鼓勵孩子,你可以自己決定,並自己處理,需要我的幫助,就跟我講。讓孩子獨立思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決定,孩子會覺得她是一個重要的角色。

    當孩子提出幫助的需求的時候,媽媽可以接納孩子的無助,幫助她理清自己的思路和想法,並引導她做出積極、正向的選擇,這樣,孩子才可以得到成長。

    逐漸長大的孩子,也許已經不想要你的貼身保護、凡事包辦。但是,她需要你撐起的一把傘,跟她並肩前行,尊重她、重視她、接納她,讓她茁壯成長。

    《雙城的創傷》孩子用生命寫下的內心世界之謎

    網絡圖片

    • 愛的信念

    《雙城的創傷》播出後,播報主持收到了很多孩子的信件。一個男孩說:“我和媽媽看完節目後,抱在一起,久久不想分考。這是我們之間最深的擁抱。”

    父母的愛,是孩子生存的根本。孩子之所以脆弱,是因為他少了支柱的力量。

    如果苗苗的媽媽,可以多跟她聊天,也許,第一次被摸了胸部的時候,苗苗就會告訴她,而她,也可以開導苗苗,並請老師幫助引導同學們的起鬨行為;

    如果苗苗的媽媽,可以多跟她談談成長裡,身體的秘密,也許,她對其他同學的好奇與惡作劇,就多了同齡的理解,並不那麼敏感;

    也許苗苗的媽媽,可以多關注她,知道她第一次的服毒行為,及時地表達擔心,也許,苗苗可以跟媽媽敞開心扉,不至於最後天人相隔。

    壓死孩子的,從來都不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稻草。

    家庭裡的愛,細水長流地浸潤孩子,溫暖孩子的心,孩子才可以戰勝一根根稻草。

    父母的責任,並不只有物質的滿足,更有精神世界的愛護。

    孩子需要父母的關注,今天開心嗎?今天有快樂的事情嗎?

    孩子需要父母的認可,今天表現進步了,今天幫助了媽媽做事情,長大了。

    孩子需要父母的接納,今天你雖然在學校裡打架,但是知錯能改還是好孩子;今天你雖然跟我發了脾氣,可是我們可以一起學習戰勝負面情緒,做一個高情商的孩子。

    父母無條件無約束的愛,是孩子最堅實的支撐,不管遇到什麼事情,經歷什麼挫折,孩子永遠都不會孤獨無助,父母永遠在你的身後。

    有了這份濃厚的力量,孩子,也就不會這麼輕言放棄了。


    但願,不會再有孩子輕言自己的生命了!

    《雙城的創傷》孩子用生命寫下的內心世界之謎

    網絡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