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洮西大败,陇西局势岌岌可危,邓艾为何能够扭转战局?

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姜维再次发动北伐,在洮水以西大破魏军,魏将王经损失兵力数万,不得不退守狄道城。一时间,曹魏的凉州地区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姜维只差一步便可占据整个凉州。然而,时任雍凉都督的陈泰却果断率领轻军驰援狄道城,姜维误以为曹魏大军已至,竟放弃了这次天赐良机。不过,姜维并没有撤回本国,而是驻扎在了钟题,与狄道城相望。姜维并不愿意放弃洮西之胜所带来的优势,所以他才会留在陇西静待时机准备卷土重来。不过,姜维的苦苦等待并没能迎来胜利,反而是一次惨痛的失败。

魏国洮西大败,陇西局势岌岌可危,邓艾为何能够扭转战局?

曹魏雍州地图

洮西大败,雍凉换帅

魏军在洮水以西惨遭失败后,雍、凉两州的军事力量受损极为严重。陈泰和王经虽然奋力保下了狄道城,但也无法改变魏国在雍、凉被动的局面。自从陈泰领导雍、凉二州的军事后,姜维在陇西连番得手。虽然陈泰是司马昭的亲信,但是看到这样的结果他心中也难免开始犯嘀咕,于是他想起了之前派往陇西支援陈泰作战的禁军将领邓艾。邓艾自从被司马懿擢拔,到现在已经在战争中摸爬滚打很多年,用他去抗衡姜维再合适不过。并且司马昭越发感到州都督军权太重,已经影响到了司马氏统治的稳定,所以他也想限制各地州都督的军权,现在不妨先拿雍州作为试点。司马昭命令邓艾持节镇守陇西,与姜维来一次正面交锋。

魏国洮西大败,陇西局势岌岌可危,邓艾为何能够扭转战局?

邓艾

邓艾虽然出身贫寒,却胸怀大志。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四十岁左右做到了上计掾。当时,各郡每年都要派上计掾去中央汇报本郡郡务,邓艾在向时任太尉司马懿汇报时,得到了司马懿的赏识,于是司马懿将邓艾辟为自己的府吏。邓艾终于遇到伯乐,仕途上也迎来了转折点。从此他平步青云,为曹魏与司马氏建立了不少功勋。邓艾是司马氏从基层一手擢拔起来的官员,不仅仅才华横溢,而且务实能干。最重要的是用起来放心,邓艾的家族势力薄弱,并且他的利益与司马氏紧密挂钩,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司马氏根本不用担心邓艾会起兵反抗自己。由此来看,邓艾无疑是领兵对抗姜维的最佳人选。

邓艾接手了一个烂摊子

雍州刺史王经在洮西战场遭遇惨败的情报刚传来时,以邓艾为首的将军们因为担忧军力不足,都劝都督陈泰先收缩兵力固守险要,防止事态继续恶化。虽然陈泰用虚张声势的战术,令姜维误以为曹魏大军已到,从而放弃围城,但这也只是暂缓了姜维的攻势。洮西之败造成的损失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弥平,狄道之战结束后朝廷决定临时换将,曹魏在雍凉的军队指挥系统开始频繁调动。邓艾在此时临危受命,执掌陇西军事大权,所面临的困境是前所未有的。

首先是部队新兵多的问题。此前,王经数万大军在洮西被围歼,最后所剩军队仅万余人,曹魏若想保住雍、凉的防务,就得大量招募新军。新兵没有作战经验,侥幸留存下来的老兵又惧怕凶悍的蜀军,整支陇西军士气极为低落。这种状态下的军队几乎没有战斗力,如果贸然投入到战场,毫无疑问会是灾难性的。因此,邓艾急需整顿陇西军的士气,恢复训练与布防。

其次,陇西军队的指挥系统大变,将不知兵、兵不识将。一支军队,成熟的指挥系统非常重要,不然的话就成了盲人打盲拳。此前在洮西之战中,魏军军官的折损也十分严重,朝廷不得不派去很多新军官填补空缺。新军官们来自四面八方,互相之间并不了解,大多也不熟悉陇西情况,更不熟悉麾下新兵。陇西军上上下下非常不协调,这也是邓艾需要去解决的事情。

战争毕竟不是比哪家士兵的肌肉更强壮、谁家指挥官更聪明,武器、装备、器械也是影响战争的重要因素。汉末时期高顺麾下的"陷阵营",虽然只有七百人,但其配置的铠甲、武器却十分精良,所以才会攻无不克。洮西大战后,魏军原本配置数万人的武器装备也所剩无几,根本无法满足新军的要求。后方打造武器装备还需要时间,如何熬过这段空窗期,同样也是邓艾所面对的难题之一。

魏国洮西大败,陇西局势岌岌可危,邓艾为何能够扭转战局?

姜维

姜维刚刚获得大胜,军队士气如虹、兵甲锐利,并且他的麾下都是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不仅如此,蜀军可以仰赖洮河所带来的交通优势,进行运输或机动转移,而魏军则只能靠两条腿步行。曹魏前沿的四座据点,狄道、南安、陇西、祁山,姜维可以集中主力进攻其中一个,魏军却只能把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兵力分在四处进行防守。从粮草供应方面看,蜀军当时因为有当地羌胡人的供应,也不用担心断粮。即便出现粮草不济的情况,还可以挥兵向祁山抢夺当地粮田。

邓艾深知姜维占尽优势,断然不会有撤军之理,可是他的部下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姜维在洮西、狄道之战中已经竭尽全力,短期内不可能再度兴师北伐。其实这只是陇西军士兵惧怕与蜀军作战的表现,他们在思想上趋利避害,以此逃避现实。邓艾为了制止这股"风气",向部下深度分析了敌我形势。并立即开始整顿军队思想,把军队投入到布防与训练当中,向军中士兵灌输必胜的信念,进而重振了陇西魏军的士气。

邓艾严防死守,姜维棋错一着

姜维从狄道城撤退后驻扎在钟题,仍对陇西虎视眈眈。他本来以为魏军经历洮西大败,陇西对他来说已是唾手可得。可姜维万万没想到陇西新任长官邓艾如此高明,竟然能这么快就让陇西军走出战败的阴霾。于是,双方逐渐陷入对峙阶段,互不相让。在邓艾的严密布防下,姜维始终难以找到取胜的机会。

魏国洮西大败,陇西局势岌岌可危,邓艾为何能够扭转战局?

双方在钟提、狄道对峙

对峙状态持续到了第二年的春天,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训练与整编,陇西魏军慢慢恢复了元气,战争优势渐渐倒向魏军。姜维这边因为大军长久驻扎在外,国内经济压力巨大,羌胡部落也渐渐心有怨言。而蜀军之所以可以在远离国土的地域长期驻扎,实际上依靠的就是姜维与羌胡部落之间建立的良好关系。

对峙持续了这么久,姜维始终没能打开局面。蜀军一味消耗羌胡部落提供的物资,未免会滋生矛盾,影响到北伐大局。姜维也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心中无比焦急,最终他决定通过发动决战来打破陇西的局势。姜维这次的对手已不再是此前毫无军事经验的王经,而是经验老道、才能卓越的名将邓艾,姜维很难像之前在洮西战场那样轻易取胜了。

魏国洮西大败,陇西局势岌岌可危,邓艾为何能够扭转战局?

姜维行军路线图

姜维先率军攻打祁山,然而在邓艾的部署下,祁山守军早已严阵以待。姜维见祁山难以攻下,仍不甘心放弃攻取陇西的机会,又转而进攻南安,邓艾在南安的武城山同样有精密部署。双方相持一段时间后,姜维命令蜀军争夺险要地段,可惜被邓艾军队击退。于是,姜维再次转移目标,渡过渭水向东行军,沿着山路欲进攻上邽。邓艾敏锐地发现了姜维的企图,于是他马上着手进行部署,想要利用当地地形,在山谷之间伏击姜维所部。姜维一方为了完成进攻上邽的计划,命令时任汉中都督、镇西大将军胡济率军北伐,二人预定在上邽汇合。魏、蜀双方大军纷纷汇集于上邽,上邽成为了姜维和邓艾两位名将的决战之地。

魏国洮西大败,陇西局势岌岌可危,邓艾为何能够扭转战局?

蜀军艰难地踏入段谷,可军队却在连续作战和行军中变得精疲力尽,胡济的援军也没有按约定抵达上邽。这时,邓艾部署的伏兵齐出,杀得蜀军人仰马翻。一番交战下来,姜维的部下死得死、跑得跑,可以说是星散流离。这次战斗也成了蜀汉历次北伐中,损失最为惨重的一回。逃出包围圈的姜维黯然退出陇西,回朝后自请贬职。姜维因为洮西之胜刚刚荣升为大将军,现在又因为战败而被贬为后将军,这样的境遇转换难免让人唏嘘。

尾声

后人常常把段谷大败的原因归咎于胡济未能按约定时间与姜维汇合,可是蜀汉军法严明,如果真的是因为胡济失期导致的大败,那么胡济也理应被免官降职。可事实上胡济并没有被降职,不久之后反而升了官。由此来看,这次战争的失利还是因为姜维自己贪功冒进,怪不了其他人。邓艾不仅在陇西力挽狂澜,甚至还大破蜀汉军队,对蜀汉造成严重损失。此役之后,邓艾名声大噪,朝廷特地下诏嘉奖邓艾功勋,称赞他:"国威震於巴、蜀,武声扬於江、岷。"邓艾也因此升任为镇西将军,进封邓侯,正式成为陇西都督。

魏国洮西大败,陇西局势岌岌可危,邓艾为何能够扭转战局?

姜维剧照

邓艾接手陇西军事后,迅速整顿陇西军队的颓势,使这支军队重获新生。而且,邓艾对地理条件的利用十分到位,他在陇西地区严密布防,让姜维无从下手,渐渐让他乱了分寸。然后,邓艾再抓准机会,在山谷设伏大败姜维。在陇西危难之际,邓艾力挽狂澜,这场战役在中国军事史上也称得上是经典。邓艾不仅打破了魏国在陇西的被动局面,也为日后伐蜀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反观姜维,前期他在洮西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让自己的声望达到了顶峰,只差一步就可以吞并陇西乃至整个凉州。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姜维万万没想到仅数个月之后,他就因为贪功冒进,在段谷被杀得大败,部队也星散流离。国内顿时民怨沸腾,反战声浪达到了高潮。姜维这次战败不仅导致国内局势骤变,也让陇西的羌胡部落丧失了对姜维的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