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时代:近畿——天皇的居所与城郭建筑文化的核心

提起日本近近畿地方,很容易让人想到京都的繁华与大阪的樱花。

​在日本历史上,近畿地方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其范围包括:山城国,大和国,河内国,和泉国与摄津国。同时也是日本天皇与朝廷的核心统治区域与所在地。近畿地方是沟通日本关东与关西的枢纽,“地近畿者得天下”,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战国时代,所谓“上洛”就是指强力大名通过军事征服手段前往二条御所得到天皇以及最高朝廷的加封任命从而拥有极大的管辖和行政权力得以巩固并制霸天下的能力。战国时代,近畿地方历经足利氏,三好氏,织田氏,丰臣氏以及德川氏统治,其城郭的特点和形制上与日本其他地区有明显不同……

日本战国时代:近畿——天皇的居所与城郭建筑文化的核心

中世城郭在日本全国有超过40000之多。与之相比,明治维新保存下的城郭还不到200座,而这些保存下来的城郭无论是城郭构造和规模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和风格。为数众多的城郭其实相当粗糙简陋,既无天守,御殿等豪华建筑物,拥有石垣的也是少之又少。这是因为越是要建造豪华壮丽的城郭,城主就越要扩大势力范围,也就是达到一定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实力才有可能实现。至于近世城郭,就是从室町时代末期近畿地方开始的。

石垣在中世城郭中的作用,主要是在城门附近,高度较低,最早的石垣作用多以加强城门防御为主,也有将土垒与石垣混合搭建而成简易挡土墙的情况。但南近江佐佐木六角氏所拥有的观音寺城虽然是相对高度300米的典型山城,可是在山上的曲轮却有大面积石垣覆盖。同时期,松永久秀也在多闻城盖了一座之后被称为天守的超大型橹,以及首创围绕在城墙上的坚固长屋,即被称之为“多闻橹”的建筑。在战国时代中期,近世城郭基本要素已经出现。

日本战国时代:近畿——天皇的居所与城郭建筑文化的核心

而把近畿的筑城技术发扬光大的则是织田信长,他把这些技术应用在为了最后的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昭而于永禄12年(1569)创建的二条城上。天正7年,安土城天守完工,大规模的正统近世城郭随着安土城的改建而诞生,包括后来发展成为丰臣秀吉政权中心的大阪城,丰臣秀次的聚乐第、伏见城等大型城郭。

庆长5年关原之战,成为近世城郭发展的转折点。在战后处理中东军大名的俸禄增加以及转封,促成了全国性的筑城高潮,很多城郭都是新建或大改而成。近畿也不例外,在留有至明治维新时代的城郭中,没有经过大修而直接维持关原之战前样貌的,就只剩下今天的大和郡山城了。

日本战国时代:近畿——天皇的居所与城郭建筑文化的核心

关原之战后的筑城盛况,在其他地区都是体现在大名们的居城上,但只有近畿不同。当时为了对付大阪城的淀姬与丰臣秀赖母子,德川家康在战略博弈上陆续以包围大阪城的态势靠着天下普请建造出多座新的巨大城郭。包括庆长6年开始普请的膳所城,庆长7年重建关原之战前被石田三成攻破的伏见城,庆长8年的彦根城,庆长14年的筱山城,庆长15年的丹波龟山城,都是德川阵营在近畿针对丰臣政权的军事政治据点。这些城郭的绳张大部分出自由当时著名的筑城家,同时也是深受德川家康信赖的藤堂高虎之手。藤堂高虎的绳张以实战考量为主,特色是本丸比较小,以少数兵力就能四面防守,而且拥有能够有效防御敌军入侵的森严虎口。而动员诸大名的近畿天下普请,则成为了将绳张等筑城术,西国大名卓越的石垣技术,藤堂高虎提出的新式层塔性天守普及至全日本的强烈动力。

日本战国时代:近畿——天皇的居所与城郭建筑文化的核心

丰臣秀赖的大阪城,十分坚固,但在大坂之阵中中了家康计谋而遭到其填平护城河,壕沟,拆除土垒,石垣等防御手段被攻破,使得庆长时期的城郭普请盛况走向终点。德川家康颁布的“一国一城令”,让大名们的支城在法理上被抛弃,又随后颁布的“武家诸法度”,严格禁止新建城郭或增改城郭。在1615年之后,全国近世城郭增改方案被彻底冻结,只有持续不断的小修小补而已,就这样一直保持到明治维新。不过近畿地方除外,即使在丰臣政权灭亡后,这里依然持续着大规模的新城构建以及大幅度的修改工程。

德川家康为了展示他的绝对统治力,将烧毁的大阪城重建成比丰臣时代还要壮观的城郭。在元和6年展开第一期工程,宽永元年(1624)开始第二期,宽永5年着手第三期,各自都是采天下普请,石垣高度以及使用石材的巨大都是空前绝后的。另外,幕府将原遭到战乱大面积损毁伏见城彻底拆除,并在此基础上以天下普请整备扩充二条城,用以当作将军停留在京都时的行所。而水口城也是用来当作行馆使用。

幕府为了在战略上压制西国有力的外样大名,在近畿陆续新建谱代大名居城。包括在元和3年下令构筑户田氏铁的尼崎城,小笠原忠真的明石城。元和9年松平定纲的淀城,每座都是新盖的城郭。本多忠政入主姬路城,获得大幅扩建的姬路城西之丸等处的许可。德川御三家的和歌山城也从元和7年开始继续扩充。外样大名里只有浅野长直的居城赤穗城是唯一获得许可的新城,庆安元年(1648)开始兴建,并且以近代绳张而闻名。

日本战国时代:近畿——天皇的居所与城郭建筑文化的核心

普遍认为的史上最早的大规模天守,是天正7年的信长安土城天守,而出现在文献中最早的天守则是信长在永禄12年所建的二条城天守。此后,天守就在近畿附近发展起来。安土城天守之后,天正13年羽柴秀吉完成大阪城天守修建。这座后来的天下人豪华天守是大规模的五重望楼型天守,成为全国天守的典范。而秀吉随后修建的聚乐第城天守,伏见城天守也都是天下人的象征。他的弟弟秀长在大和郡山城也新建有大规模天守。关原之战后成为实际上霸主的德川家康重建了伏见城天守,并把大和郡山城天守移至二条城。

至于天守的构造外形产生重大变革,是在庆长15年的丹波龟山城天守完成之时。这座天守由藤堂高虎献给家康,为史上最早出现的层塔型天守。之后它对全国天守带来巨大影响。但很可惜在明治初期遭到解体拆毁。另外,姬路城天守与彦根城天守虽保留至现在,不过这两座都是望楼型天守。

日本战国时代:近畿——天皇的居所与城郭建筑文化的核心

毫无疑问,近畿地方的城郭文化体现出的更多是天皇与朝廷公家的权威与绝对的力量。同时,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也使得近畿地方与关东关西两大区域在文化和建筑水平上呈现出不一样的标准,近畿地方在整个15至17世纪的时间里,见证了太多历史的变迁,足利幕府的没落,织田家的由盛转衰,德川灭亡丰臣的最后一战都是发生在近畿地方。

文章的最后不得不承认,近畿地方的历史确实可以说是日本建筑史和文化史的浓缩精华,说起战国不得不提近畿,这与日本其他区域历史相辅相成,和而不同,一个又一个野心的大名,一次又一次“上洛”,有人成功,更多的人是成功人士路上的垫脚石罢了。权力,野心,天下,在近畿地方的史书上留下了数不清的故事,这是一出强者的游戏,这是通往象征日本最高统治权力的大门。

感谢观看由「浔阳巴巴」带来的独家原创文章,如有不足之处,还请诸位多多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