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時代:近畿——天皇的居所與城郭建築文化的核心

提起日本近近畿地方,很容易讓人想到京都的繁華與大阪的櫻花。

​在日本歷史上,近畿地方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其範圍包括:山城國,大和國,河內國,和泉國與攝津國。同時也是日本天皇與朝廷的核心統治區域與所在地。近畿地方是溝通日本關東與關西的樞紐,“地近畿者得天下”,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戰國時代,所謂“上洛”就是指強力大名通過軍事征服手段前往二條御所得到天皇以及最高朝廷的加封任命從而擁有極大的管轄和行政權力得以鞏固並制霸天下的能力。戰國時代,近畿地方歷經足利氏,三好氏,織田氏,豐臣氏以及德川氏統治,其城郭的特點和形制上與日本其他地區有明顯不同……

日本戰國時代:近畿——天皇的居所與城郭建築文化的核心

中世城郭在日本全國有超過40000之多。與之相比,明治維新保存下的城郭還不到200座,而這些保存下來的城郭無論是城郭構造和規模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別和風格。為數眾多的城郭其實相當粗糙簡陋,既無天守,御殿等豪華建築物,擁有石垣的也是少之又少。這是因為越是要建造豪華壯麗的城郭,城主就越要擴大勢力範圍,也就是達到一定的軍事,政治和經濟實力才有可能實現。至於近世城郭,就是從室町時代末期近畿地方開始的。

石垣在中世城郭中的作用,主要是在城門附近,高度較低,最早的石垣作用多以加強城門防禦為主,也有將土壘與石垣混合搭建而成簡易擋土牆的情況。但南近江佐佐木六角氏所擁有的觀音寺城雖然是相對高度300米的典型山城,可是在山上的曲輪卻有大面積石垣覆蓋。同時期,松永久秀也在多聞城蓋了一座之後被稱為天守的超大型櫓,以及首創圍繞在城牆上的堅固長屋,即被稱之為“多聞櫓”的建築。在戰國時代中期,近世城郭基本要素已經出現。

日本戰國時代:近畿——天皇的居所與城郭建築文化的核心

而把近畿的築城技術發揚光大的則是織田信長,他把這些技術應用在為了最後的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昭而於永祿12年(1569)創建的二條城上。天正7年,安土城天守完工,大規模的正統近世城郭隨著安土城的改建而誕生,包括後來發展成為豐臣秀吉政權中心的大阪城,豐臣秀次的聚樂第、伏見城等大型城郭。

慶長5年關原之戰,成為近世城郭發展的轉折點。在戰後處理中東軍大名的俸祿增加以及轉封,促成了全國性的築城高潮,很多城郭都是新建或大改而成。近畿也不例外,在留有至明治維新時代的城郭中,沒有經過大修而直接維持關原之戰前樣貌的,就只剩下今天的大和郡山城了。

日本戰國時代:近畿——天皇的居所與城郭建築文化的核心

關原之戰後的築城盛況,在其他地區都是體現在大名們的居城上,但只有近畿不同。當時為了對付大阪城的澱姬與豐臣秀賴母子,德川家康在戰略博弈上陸續以包圍大阪城的態勢靠著天下普請建造出多座新的巨大城郭。包括慶長6年開始普請的膳所城,慶長7年重建關原之戰前被石田三成攻破的伏見城,慶長8年的彥根城,慶長14年的筱山城,慶長15年的丹波龜山城,都是德川陣營在近畿針對豐臣政權的軍事政治據點。這些城郭的繩張大部分出自由當時著名的築城家,同時也是深受德川家康信賴的藤堂高虎之手。藤堂高虎的繩張以實戰考量為主,特色是本丸比較小,以少數兵力就能四面防守,而且擁有能夠有效防禦敵軍入侵的森嚴虎口。而動員諸大名的近畿天下普請,則成為了將繩張等築城術,西國大名卓越的石垣技術,藤堂高虎提出的新式層塔性天守普及至全日本的強烈動力。

日本戰國時代:近畿——天皇的居所與城郭建築文化的核心

豐臣秀賴的大阪城,十分堅固,但在大坂之陣中中了家康計謀而遭到其填平護城河,壕溝,拆除土壘,石垣等防禦手段被攻破,使得慶長時期的城郭普請盛況走向終點。德川家康頒佈的“一國一城令”,讓大名們的支城在法理上被拋棄,又隨後頒佈的“武家諸法度”,嚴格禁止新建城郭或增改城郭。在1615年之後,全國近世城郭增改方案被徹底凍結,只有持續不斷的小修小補而已,就這樣一直保持到明治維新。不過近畿地方除外,即使在豐臣政權滅亡後,這裡依然持續著大規模的新城構建以及大幅度的修改工程。

德川家康為了展示他的絕對統治力,將燒燬的大阪城重建成比豐臣時代還要壯觀的城郭。在元和6年展開第一期工程,寬永元年(1624)開始第二期,寬永5年著手第三期,各自都是採天下普請,石垣高度以及使用石材的巨大都是空前絕後的。另外,幕府將原遭到戰亂大面積損毀伏見城徹底拆除,並在此基礎上以天下普請整備擴充二條城,用以當作將軍停留在京都時的行所。而水口城也是用來當作行館使用。

幕府為了在戰略上壓制西國有力的外樣大名,在近畿陸續新建譜代大名居城。包括在元和3年下令構築戶田氏鐵的尼崎城,小笠原忠真的明石城。元和9年松平定綱的澱城,每座都是新蓋的城郭。本多忠政入主姬路城,獲得大幅擴建的姬路城西之丸等處的許可。德川御三家的和歌山城也從元和7年開始繼續擴充。外樣大名裡只有淺野長直的居城赤穗城是唯一獲得許可的新城,慶安元年(1648)開始興建,並且以近代繩張而聞名。

日本戰國時代:近畿——天皇的居所與城郭建築文化的核心

普遍認為的史上最早的大規模天守,是天正7年的信長安土城天守,而出現在文獻中最早的天守則是信長在永祿12年所建的二條城天守。此後,天守就在近畿附近發展起來。安土城天守之後,天正13年羽柴秀吉完成大阪城天守修建。這座後來的天下人豪華天守是大規模的五重望樓型天守,成為全國天守的典範。而秀吉隨後修建的聚樂第城天守,伏見城天守也都是天下人的象徵。他的弟弟秀長在大和郡山城也新建有大規模天守。關原之戰後成為實際上霸主的德川家康重建了伏見城天守,並把大和郡山城天守移至二條城。

至於天守的構造外形產生重大變革,是在慶長15年的丹波龜山城天守完成之時。這座天守由藤堂高虎獻給家康,為史上最早出現的層塔型天守。之後它對全國天守帶來巨大影響。但很可惜在明治初期遭到解體拆毀。另外,姬路城天守與彥根城天守雖保留至現在,不過這兩座都是望樓型天守。

日本戰國時代:近畿——天皇的居所與城郭建築文化的核心

毫無疑問,近畿地方的城郭文化體現出的更多是天皇與朝廷公家的權威與絕對的力量。同時,在地理位置上的優勢也使得近畿地方與關東關西兩大區域在文化和建築水平上呈現出不一樣的標準,近畿地方在整個15至17世紀的時間裡,見證了太多歷史的變遷,足利幕府的沒落,織田家的由盛轉衰,德川滅亡豐臣的最後一戰都是發生在近畿地方。

文章的最後不得不承認,近畿地方的歷史確實可以說是日本建築史和文化史的濃縮精華,說起戰國不得不提近畿,這與日本其他區域歷史相輔相成,和而不同,一個又一個野心的大名,一次又一次“上洛”,有人成功,更多的人是成功人士路上的墊腳石罷了。權力,野心,天下,在近畿地方的史書上留下了數不清的故事,這是一出強者的遊戲,這是通往象徵日本最高統治權力的大門。

感謝觀看由「潯陽巴巴」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如有不足之處,還請諸位多多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