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尊重孩子,不只是口頭上的承諾


「育兒」尊重孩子,不只是口頭上的承諾

尊重,是一個褒義的詞,“古語是指將對方視為比自己地位高而必須重視的心態及其言行,現在已逐漸引申為平等相待的心態及其言行。”(摘自網絡)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包括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往,往往最難做到的就是“尊重”這兩個字。

在成人的世界裡,我們常常會帶著自己的喜惡和情感去判斷和對待別人,如果能夠遇到尊重的態度,我們往往也會還以友好的態度,而如果我們遇到不被尊重的態度,我們往往也會採取冷漠或者氣憤等等的態度以對。

現代的育兒理念裡,反反覆覆被強調被重申的也是這“尊重”兩個字,彷彿一切的策略和方法,都和這個“尊重”緊密關聯,需要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發揮和取得有效的效果。

而往往和成人對待成人的態度不同,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總是居高臨下的,是帶著一種權力的凌駕的。父母總是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懂,或者覺得孩子就是不聽話,因此煩惱不斷、暴躁不斷,也因此容易紛爭不斷。

彷彿每一個家庭都有著“獨一無二”的育兒煩惱,而對比起來,又有著很多相同的“不良行為”,很多父母會說,我已經本著尊重的原則了呀,可是孩子還是那麼多問題,還是會給你製造這個那個連綿不斷的煩惱。

在《正面管教》一書裡面,對孩子不當的行為目的如此分析:

四個錯誤觀念和錯誤行為目的——

1、尋求過度關注——錯誤觀念:只有在得到你的關注時,我才有歸屬感。

2、尋求權力——錯誤觀念:只有當我說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對我發號施令時,我才有歸屬感。

3、報復——錯誤觀念:我得不到歸屬,但我至少能讓你同樣受到傷害。

4、自暴自棄——錯誤觀念:不可能有所歸屬。我放棄。

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只要稍微細心的觀察一下,就能輕易地發現有著這些行為的孩子。這樣的孩子總是會讓父母和老師傾注更多的關注和心力,卻好像總是沒有辦法改善。

我曾經看過不少尋求過度關注的孩子,包括我自己的女兒曾經也是,在我打電話時,或者和別人攀談時,總是會試圖打斷我。一直到我看了《正面管教》這本書,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女兒這種“不禮貌”的行為背後,其實只是她自己所理解的“媽媽忽略了我”“媽媽不關心我了”的感受。

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更多的來自於家庭最初的影響,如果在家庭裡沒有得到這種感受,那麼到了學校以後,自然就會通過尋求老師和同學們的關注來讓自己能夠擁有歸屬感和價值感。也許這也正是許多調皮搗蛋、喜歡作弄同學、喜歡課堂搗亂的孩子內心無助的一種行為結果。

而父母過於尊重孩子和關注孩子的態度,也可能會引發孩子尋求過度關注的行為,因為孩子習慣了被父母的目光和溺愛包裹,從而無法忍受片刻的疏離和冷落。

有的孩子特別喜歡對別人發號施令,也許恰恰正是由於在家庭中總是沒有得到平等的對待和被尊重的機會。

而喜歡報復的孩子,也許只是因為父母總是喜歡懲罰孩子,對待孩子過於嚴厲。

自暴自棄的孩子,內心裡除了覺得無法感受到父母的“愛”之外,更有可能的就是自信心完全的喪失。如果這個世界上最親近最讓人依戀的父母都無法讓孩子安心和感覺希望,那麼這個世界上又還有什麼值得期待和嚮往?

當一個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從小就缺失在了父母的眼光裡言行裡,那麼成人之後又從何而來積極樂觀和獨立自信?

“請注意"鼓勵"這個詞。這很重要,因為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就是一個喪失了信心的孩子。這種信心的喪失來自於其失望的信念,以及沒有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這種信念是以事實為依據,還是以孩子的感受為依據並不重要。孩子們的行為是以自己認為真實的東西為基礎,而不是以事實為基礎的。”——《正面管教》

孩子需要鼓勵,可是盲目而寬泛的鼓勵卻並不能讓孩子感受到鼓勵應該產生的正面效果,或許有時候反而會被理解為是一種縱容,或者純粹就是一種敷衍。

對待孩子的活力和好奇,成人有時候會不勝其煩,鼓勵也就常常被忘在了角落裡。也許對於父母來說,更難的並不是鼓勵,而是如何去判斷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和需求。所以到了最後,尊重孩子也許就僅僅只是停留在了口頭上,每天要面對那麼多瑣事和煩惱的成人們,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耐心思考孩子們行為背後的動機和需求。

而有的時候,要去尊重跟自己的觀念和想法完全不一樣的孩子行為,確實也是一種巨大的考驗。比如說精力旺盛的孩子,玩起來是不顧時間不顧飢餓的,可是很少有父母會暫時放下其它的事情,耐心地陪伴和等待孩子玩到心滿意足。

還有的時候,面對孩子穿衣打扮的風格,父母也很難做到尊重和欣賞,因為父母總是基於自己的審美觀和喜好做出了判斷,而並沒有辦法從平等的角度上去看待孩子自己的選擇和審美。有一年春節,女兒很喜歡公雞身上豔麗的羽毛,於是在外婆殺雞之後,她把一根漂亮的長羽毛插在了頭髮上,當別人看到她這怪異的“裝扮”時,

嘲笑她,她猶豫地向我發出問詢,我儘管內心其實也是有點尷尬的,但是仍然溫和地對她說只要她自己覺得美和快樂,那麼別人怎麼說又有什麼關係。於是她很快樂而滿足地度過了那一天。

我想我們為人父母的最想做到的,就是尊重孩子,希望孩子的未來比我們更好。可是我們常常又言行不一、心口不一。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盯住了孩子的行為,卻沒有反觀一下自己的行為,也沒有學會從內心裡先問一下自己——孩子的行為背後,隱藏著對我什麼樣的需求和情感?是想要關注?還是我的行為讓孩子覺得失望了?還是我的心根本就不在孩子身上?

不要用成人的標準去評判和要求孩子——這是多麼簡單但卻多麼難以踐行的一句話。

要常常的覺察自己、反省自己、不斷學習,是人生修行的主題,也是為人父母需要修行的主題。

人生的意義,或許正是因為我們要不斷的修行和解決問題,才能如江河湖海般波瀾壯闊,如春花秋月般收放自如。

孩子是來提醒我們可以讓人生更完滿的存在,也是讓我們不斷學習的動力。

為了自己,也為了孩子,我們都應該抱著一顆積極心、快樂心,好好地學習如何和孩子相處,好好地學習如何做到——尊重孩子,不只是口頭上的承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