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弃的日本伤兵,河南农民悉心照顾47年,报答方式令人泪目


引子

富兰克林曾说过:“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古往今来,人们有多渴望和平的钟声,就有多憎恨战争的号角,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这是每个身处战争的人民由衷地呼唤。

对于中国人而言,最残酷的战争记忆,必定是那段八年抗日战争,其间发生的日军犯下的罪行可谓罄竹难书,从南京大屠杀到潘家峪惨案,从三光政策到细菌战……制造了许许多多令人发指、震惊中外的惨案。

被遗弃的日本伤兵,河南农民悉心照顾47年,报答方式令人泪目


▲侵华日军剧照

01

因此,在抗日战争期间,也有不少日本士兵认清了侵华战争的本质,然后决定帮助中国,从事反战运动。而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部分日军受降于苏联和中国,还有一些日本士兵被送回日本。然而,回到本国的滋味却并不好过,日本政府对他们不闻不问,许多人生活凄惨,尤其是部分伤残日本士兵回到本国后,只能靠乞讨维持生活。于是便有许多日本士兵主动选择留在了中国。

被遗弃的日本伤兵,河南农民悉心照顾47年,报答方式令人泪目


▲参加劳动的日本俘虏

时间来到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秋,此时距离日本战败投降,已过去了一年。中国的土地迎来了久违的安宁,老百姓们都开始为生活奔波,为家庭谋生,河南省南召县太山庙镇梁沟村村民孙邦俊就是其中的一员。这一天,孙邦俊夫妻二人携着挖掘出来的山货,正打算前往镇中赶集,路边有个乞丐突然引起了他的注意。

按理来说一般的叫花子乞讨,都是干干脆脆上前讨要,而这个人却一直捂着脸,似乎无颜见人,举止十分畏缩,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见此,孙邦俊心怀不忍,于是上前问他情况。然而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眼前这人竟是遗留在中国的伤残日军!

被遗弃的日本伤兵,河南农民悉心照顾47年,报答方式令人泪目


▲河南村庄旧照

02

日本侵略者在华犯下的恶行,是中国人民无法遗忘的痛,孙邦俊也一样。然而伤残日军形状凄惨,孙邦俊顿生恻隐之心,便给日本伤兵留下了两个窝窝头。这个举动令伤兵意识到孙邦俊夫妻是难得的好心人,于是吃完窝窝头的伤兵便自觉跟上了夫妻俩,一步也不敢落下。这下让孙邦俊夫妻二人犯了难,两人本性淳朴良善,想到上天有好生之德,最终还是决定收留了伤兵。却没想到这一留,便留了47年。

然而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那时候乡亲们对日本鬼子都是深痛恶绝,得知孙邦俊夫妻竟收留了一个日本伤兵,便有许多人骂孙邦俊是汉奸,誓要与他划清界限。为此,孙邦俊夫妻俩却没有将怨气发泄在伤兵身上,反而对村民们不断解释,希望取得大家的谅解。再加上日本伤兵也的确安分守己,不吵不闹不出幺蛾子。于是渐渐的,乡亲们也接受了他,还给常常资助孙家一些衣食物品,并给他取了一个“小门野郎”的名字。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知道了这件事,特意派人慰问孙邦俊一家,甚至破例给日本伤兵上了户口。

被遗弃的日本伤兵,河南农民悉心照顾47年,报答方式令人泪目


▲日本伤兵石田东四郎旧照

然而在照顾伤兵的这些年里,虽然有大家的照拂资助,孙邦俊夫妻也是吃了不少苦头。伤兵因为患有偏瘫,无法自理,

为了治疗伤兵,孙邦俊夫妻欠下一大笔外债,整整八个月悉心照料,伤兵方才得以治愈。到了六十年代初,大饥荒爆发,粮食极其短缺,饿殍遍地,孙邦俊夫妻也没有放弃伤兵,而是靠着挖野菜令一家人存活下来。后来,孙邦俊的儿子孙保杰即使考上县师范学校,却因为家里住着日本人,失去了入学机会。

03

1964年,孙邦俊去世,留下遗言希望儿子能善待伤兵,并帮助伤兵寻找家人,面对父亲的请求,孙保杰含泪答应。为了照顾“老憨叔”,令孙保杰的个人大事也颇受阻碍,直到在三十多岁才娶上媳妇。于是改革开放后,孙保杰和妻子意识到此事不可再拖,决定将伤兵的事公之于众,让广大好心人帮他找寻亲人。

1991年,日本博州中日友好代表团访问南阳,孙保杰与“老憨叔”小门野郎在政府与志愿者的带领下,前去拜访。因缘巧合,竟遇到了小门野郎的战友津田,津田一眼便认出了小门野郎,就是之前失踪的石田东四郎。石田东四郎,秋田县增田町人,1937年毕业于东京农学院,日本侵华战争时期,被强征入伍,从此杳无音信。

得到这条线索之后,小门野郎进行了DNA鉴定,最终确定了石田东四郎的身份。

被遗弃的日本伤兵,河南农民悉心照顾47年,报答方式令人泪目


▲伤兵石田东四郎晚年近照

孙邦俊这一家人照顾日本伤兵47年的故事,被传播到了日本之后,令广大日本国民震惊不已。因此在石田东四郎回乡拜祭时,当地乡民纷纷表达了孙家人的真诚谢意。增田町也做出了表示:不仅向南阳当地捐款600万日元,还在中日两国分别建立友好植物园与友好学校,以为南阳培养优秀人才与促进中日两国友好沟通交流。种善因结善果,一家人的善举,促进了两个国家的交好,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结语

《孟子》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具天下”。这句话向来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道德观写照,然而在孙邦俊这一家人身上也相当适用。他们用亲身行动为我们谱写了一部中日友好的教科书,为我们阐述了和平的真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