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好的国学书籍推荐吗?

袁成吾


看有注解的古文书,从比较容易的入手,从读故事性趣味性强的,然后再循序渐进。

我不建议一上来就看没有注释的古文书,因为不懂,会经常陷入不知所云的状态中,长此以往,读书的热情尽失。还有繁体竖版书,就更难了,非一般水平者能啃动。

最好,选横版简体字版本的,并且带现代文注释的。

我选用的是中华书局的“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这套书对古文进行分段讲解,有个别字词的注释,也有整段的现代文翻译。字体大小,也合适。

古文离我们的生活已很远了,所以阅读都不免有障碍。破除障碍,才会让阅读变得流畅起来,才会使得读书变得兴趣盎然。

我主张,先从一些有意思的书读起,就是想逐渐培养起语感,提升读古文的兴趣。可以读读《世说新语》,它每篇的篇幅短小,且有味道。

先从较容易的入手,以便先打个基础,比如想学《春秋》《左传》,可以先看看《东周列国志》,《东周列国志》的文字距白话文较近,比较好懂,看完它,有助于对春秋时期的历史先打个基础,然后再读《左传》,就顺溜多了。或是再读读杨伯峻的《白话左传》,然后再看原本的《左传》。

编辑家周振甫主张“立体的懂”,他在《怎样学习古文》一书中写道:“我曾经听开明书店的创办人章锡琛先生讲他小时的读书。开始读《四书》时,小孩子根本不懂,所以老师是不讲的。每天上一课,只教孩子读,读会了就要读熟背出。第二天再上一课,再教会孩子读,读熟背出。到了节日,如阴历五月初五的端阳节,七月初七的乞巧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年终的大节,都不教书了,要温书,要背书。如在端阳节要把以前读的书全部温习一下,再全部背出。到年终,要温习一年读的书,全部背出。到第二年年终,除了要背出第二年所读的书外,还要背带书,即把第一年读的书也要连带背出。因此,像梁启超的‘六岁毕业《五经》’,即六岁时已把《五经》全部背出了;所以他‘九岁能日缀千言’。因此,《唐才子传》里讲的‘六岁善辞章’,‘七岁能赋诗’,按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他们在六岁七岁时,熟读的诗和唐诗一定远远超过三百首,那他们的会吟诗也就不奇怪了。我向张元善老先生请教,问他小时怎样读书的。他讲的跟章锡琛先生讲的差不多,他说开始读时,对读的书完全不懂。读了若干年,一旦豁然贯通,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

有没有道理呢?应该有,这就像学一门外语一样,反复地用,烂熟于心,才能学懂弄通。

苏洵在《上欧阳内翰书》一文中言: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取《论语》、《孟子》、韩子(韩愈集)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未敢以为是也。

苏洵二十五岁才开始发愤读书,死下功夫地读了七八年,就有所成了。

不过,这种方法,于今看来,恐怕太过笨重了吧?当然,也得看您学习国学的目的了,您若是想在国学上有所作为,那不妨尝试此种方法,反复地吟诵,甚至背熟。您若是只想了解一二,那就没必要了。


把书读薄


如果真的要学习传统文化,不妨先读一些古代儿童开蒙的读物。比如三百千,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很多人觉得这是小儿科。但其实这些书说浅也并不浅。三字经当中包含了中国儒家的主要精神思想,还包括大量的文化常识。通读三字经之后,对于古代文献中常见的典故就不再陌生了。千字文的文字非常优美,是中国古代骈文中的代表之作。通读之后,对于阅读中国古代文学文献有很大的帮助。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是古代学习作诗的启蒙读物。今人可以把他们作为了解古代诗歌写作模式的入门书。兴趣不在这一方面就可以忽略。民国学者所写的开蒙读物,可以适当读一些。而当代学者所写的传统文化读物,因为良莠不齐,所以就不建议专门阅读。

接下来可以阅读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是清代人所编辑的专门用于教导蒙童写作文章的参考性范例教材。收录文章的时间跨度很大,从先秦至明代。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古代文学初级选本。选择的文章大部分都是历史上著名文人的作品,同时兼顾可读性,凡是过于艰涩的文章一律不收。并且有详细的注释和对文章的品评。通读完古文观止之后,应当就具备了比较好的古代文学功底。

然后就可以阅读古代经典著作了。但是不建议一上来就阅读诸如史记之类早期文献。可以先从清代文献读起,最容易上手的就是小说。清代的小说已经有不少不完全是文言文了,半文半白的阅读难度比较低,可以先从这里入手。然后再阅读清代笔记小说。比如经典的聊斋志异。如果能够比较顺利的不使用注释看懂聊斋志异。就可以去直接阅读唐宋时期的文献。然后才是两汉魏晋时期文献。最后再去读先秦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在阅读中出现一些不能理解的内容是非常正常的。有些困惑可以随着知识的提升而自行消除。另外一些是由于历史传承当中的特殊原因而造成的,纵使是专家也不能完全解答。作为一个爱好者不必将所有细节都理得一清二楚,能够从阅读当中获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可以了。


吉月文


一根:《易经》;

六经:《黄帝内经》、《诗经》、《道德经》、《兵经》(孙子兵法)、《孝经》、《金刚经》;

八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

十四蒙:《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朱子治家格言》、《千字文》、《德育启蒙》、《增广贤文》、《成语接龙》、《笠翁对韵》、《诗词启蒙》、《文学启蒙》、《幼学琼林》、《神童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中国古典长诗精选与神通诗》。

这些书目是目前我跟孩子在读的,你可以参考一下。

中国文化的历史悠久,而我们的老祖宗非常有智慧。我记得听过最多的故事就是犹太人的故事,犹太人虽然人口不多,但是他是获诺贝尔文学奖最多的一个民族。

我曾经看过一些关于犹太人的教育类书籍,里面讲到几乎她们每一个家庭在孩子小的时候都会读《圣经》。

如果说唯一能够代表西方文化的是《圣经》,那么能够代表我国文化的是《易经》。

《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文化之源,智慧之海,生命宝藏。

《易经》的成书史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我们国家的经典真的非常非常多,有机会大家去接触这些经典,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具备易经思维。就像《易经》系辞传中讲到:百姓日用而不知。

《易经》文化已经深深融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有机会去了解,真的是一种幸事。

愿今日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红菱说易


读国学书是一件很吃力的事,典籍浩如烟海,著述汗牛充栋,如果只是喜好,我觉得还是从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入手比较好,这样最起码能知道古汉语的语言结构和很多古文学常识,而且书中选文精当,避免走弯路。接着就以《四书章句集注》入门,囫囵吞枣的读两遍,你就能大概知道所谓的儒学讲什么了!接着可以读一些比如《论语》、《孟子》的译注本,有利于提高认识,我个人觉得还是杨树达叔侄的译注本较好,易入门。老庄的书读原文还是很费力的,不如先从今译本下手,台湾陈鼓应先生的注本还是不错的,读过之后再读两遍原文,大概也就对老庄了解了。其他所谓国学经典,可以就自己喜好来选择读取,上海古籍出版社有一套《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新世界出版社引进过台湾商务印书馆《古籍今注今译系列》(引进的书目不多)可以细读。这些都读过了,那你就完全可以成为国学的高人了。至于《易经》我不是很喜欢读,加之版本太多、瞎编者太多、自以为懂的人太多,除非真喜欢不要去读,易入歧途,介绍两个作者傅佩伦、林义正,据朋友说挺好,我自己没读过。历史方面就只读前四史再加一个《新五代史》。既是史学,又是文学。如果还有兴趣,再说一本工具书——张南皮著《书目问答》,据此书介绍的书目去读应该不会错。


我是你六舅母


中国历史上的“国学”主要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五四时期“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了儒家成为“官学”的主要体系, 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其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尤其是班固等人的《白虎通义》确定了中国封建思想中的“正统观念”。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其中《周易》成为“百家争鸣”的调和剂,魏晋玄学也成为中国思想史尤其是对传统美学影响深远的重要阶段:第一次把诸子百家的不同思想统一到“玄学”之中,并第一次将“大小品般若”等佛教哲学引入汉文化体系。唐朝武周时期,在儒家和道家盛行的同时,佛教逐渐中国化,禅宗大行其道,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六祖慧能大师的《坛经》,这是佛教中唯一一部不是释迦摩尼佛所说却以“经”来冠名的著作。宋代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并得到朝廷的许可,正式把科举考试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元明清都是承袭宋代的科举制度,明代王阳明的心学是在宋代“程朱理学”的基础上以儒学为本,融合了道家观念和禅宗思想,对近现代影响非常大,甚至远播日本,至此“国学”的框架体系基本完成。当代所说的“国学”从狭义上讲超不出这个官学范畴。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西方自然科学体系的引进,有些人担忧国学会不会逐渐式微?传统文化会不会断流?有人问胡适先生,如果没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古代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至少应该通过哪些古籍来延续传统文化?胡适开出的书单是:《论语》《庄子》《坛经》,分别代表儒道释三家,他称至少研读过这三本书,才可以算得上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延续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命脉。从目前情况看,中国高等教育的国学体系主要从三个层面得到强化:面向学院学术的专业教育、面向公民培育的通识教育、面向文化建设和文明对话的中国文化传统之诠释和转化。从通识教育层面来讲,胡适的建议依然具有可取之处。


靜听天籁


普通人学习国学,无非就是经史子集,这里推荐其中较容易入门的几本。

经就是儒家十三经及其相关著作,即十三经注疏(对十三经的注解以及对十三经的注解的注解)和经史(经学历史)小学类(包括训诂、字书和韵书)。经类中,入门水平的人先阅读《诗经》、《左传》也就够了。《诗经》可以配合中华书局《诗经集注》阅读,比较通俗易懂;《左传》可以配合《春秋左传注》来读,在理解含义上会少走很多弯路。

史就是所谓正史,史书。最经典的就是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取材广泛,故事性和文学性都很强。

子部收录的是诸子百家与类书,推荐入门者阅读《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感受先秦之时百家争鸣的时代特征。

集指的就是诗文总集和专集,有着很强的文学性,入门者阅读与《诗经》共同开辟了古代文学两大传统的《楚辞》,在理解上可能会有些吃力,可以结合梅桐生的《楚辞入门》,感受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他文集,依照自己偏好阅读就好。


简江的奇妙冒险


我说句得罪题主的话,‘国学’二字你是因为网上有个国学流浪大师,而从网络上听来的。不然,就不会说国学有哪几本书的问题。

关于国学,我不久前在悟空问答中两次回复过。即:1.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2.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

单说书,以国学中的一种——文学,就是偌大的一个类别。分为诗歌、对联、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再拿诗歌来分,有诗、词、歌、曲等等。其中有名的作者有多少?作品有收录记载的有多少?追根问底起来恐怕是说不清的。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农村那句有点粗俗的语言“杀不完的猪,看不完的书”!如果你想看什么类别的书,可以网络上百度一下,或在悟空问答提出来,再予以有针对性的推荐。因为国学的代表作品太笼统、无边际。


為你開心3


历史是国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本人比较喜欢历史,家里历史藏书有上千册,也看过不少这方面的书籍,下面我来给你推荐一下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籍。

  1. 如果是业余爱好,正史点的可以看看 《明朝那些事儿》、 《那时汉朝 》, 《血腥的盛唐 》,张宏杰的 《饥饿的盛世 》,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等。野史点的可以看看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如 《康熙大帝 》, 《雍正皇帝 》,《乾隆皇帝 》,其他类似的还有《大秦帝国》等。如果喜欢看历史人物传记类,推荐林语堂写的 《苏东坡传 》,以及其他民国四大传记,当代人写的经典人物传记有王水照的 《苏轼传》和 《欧阳修传 》,陈梧桐的《朱元璋传》等都不错。此外,长江文艺出版社的长篇历史小说经典书系,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帝王传记系列也很不错,值得看看。


  • 通史方面,卜宪群组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帮专家编写的 《中国通史》还不错,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 《剑桥中国史》, 《哈佛中国史 》,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通史故事》、 《世界通史故事》写的也很好。另外,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 《话说中国》系列历史书也很不错,全彩印刷,就是贵了点。


  • 当然,著名的史学巨作《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左传》,《国语》也是不容错过的,如果看不懂古文,推荐购买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相关图书,在古籍整理方面,这两家最权威。


如果是想专业深入了解历史,那就推荐以下书籍。

  • 全面了解以及断代史方面。明清史方面,孟森的《明史讲义》、 《清史讲义》值得一看。先秦史和秦汉史方面,杨宽的《西周史》和《战国史》及《战国史料编年辑证》,韩兆琦的 《史记全本全注全译 》以及他的《史记签证》都很权威。另外,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的史记著作也可以一看,他也是这方面的业界翘楚。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和 《万历十五年》,南炳文和汤纲的《明史》可以一看,南明史首推顾诚的《南明史》。此外,陈寅恪、陈垣、吕思勉和钱穆的史学著作也值得一读,他们四人无论是史学涉略面,还是史著述作量,以及史学识见度,在近现代史学家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 专门史方面,推荐如下:在政治史与制度史方面:方志远的《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 何炳棣的 《思想制度史论》,杨宽的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谢国桢的《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 ; 陈寅恪的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赵中男的《明代宫廷典制史》,黄仁宇的 《明代的漕运》等,都是业界权威。


  • 军事史方面:J.F.C.富勒的《西洋世界军事史》,顾诚的《隐匿的疆土:卫所制度与明帝国》,梁志胜《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研究》,姜克夫的 《民国军事史》, 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军事通史 》都值得一看。特别推荐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军事史普及丛书 》,比如 《中国历代军事思想》等很值得一看。特别要推荐的是蒋介石亲自下令编纂,由王云五,钱穆,黎东方,陶希圣等20多名台湾顶级史学家、军事专家编写的《中国历代战争史系列》,18巨册,煌煌500万言,并每册配有军事地图,全面生动再现了我国4600多年当中的500余次会战全景,是一部经得住历史检验的有关我国古代军事战争史的经典著作,也是目前大陆军事院校和解放军高级将领必读书目,现在已经由中信出版社出版,有兴趣的朋友强烈推荐看一看,定会有收获的!不过也要特别提醒,此书出自大家之手,编写的老先生用语比较文言,如果文字功底不是很好的,建议配备一本古汉语词典辅助阅读。


  • 文化史方面:赵轶峰的《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和《明代的变迁》,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诗歌通史》,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明史》,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明史》等也十分不错。其他的有关文学史方面书籍太多,就不过多介绍了。


  • 中外关系史方面:万明的《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明代中外关系史论稿》也写的很不错。


最后,研究中国历史,自然少不了24史,在24史等古史研究领域。史记方面,目前最权威的当属韩兆琦和张大可,三国历史研究方面,最权威的当属方北辰的《三国志全本今译注》,汉书、后汉书方面,目前国内还没有出现足够权威的专家值得推荐。在24史全译方面,最权威的当属许嘉璐主编的 《二十四史全译 》88卷本,但是很贵,最便宜也要8000多一套。性价比高点的则有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 《中华全二十六史》12卷本,谢圣明主编的 《白话二十四史》28卷本等也不错,几百元一套就可以买到,也可以一看。另外,提一句,黄云眉对《明史》的考证比较系统全面严谨,其《明史考证》一书影响深远;另外,谢贵安的《明实录研究》等也是业界权威。

可汗说事


国学浩瀚,入门不易,既要博,更要专。建议先读一些入门的,可看章太炎的《国学讲演录》,有几个版本,可用曹聚仁先生记录的版本。中华书局有一个校注本,也不错。

也可读梁启超的《近三百年中国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等,可用朱维铮先生的校注本。梁先生讲演深入浅出,尤适合入门。

经学是国学的主干。入门建议读周予同先生的书,如《经今古文学》《群经概论》等,收在《周予同经学论文选》。

史学可看梁启超《历史研究法》,钱穆《中国史学名著》等。也建议读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该书对研究历史的方法很有帮助,胜过很多史学概论。


读书胡杨


中国历史上的“国学”主要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五四时期“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了儒家成为“官学”的主要体系, 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其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尤其是班固等人的《白虎通义》确定了中国封建思想中的“正统观念”。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其中《周易》成为“百家争鸣”的调和剂,魏晋玄学也成为中国思想史尤其是对传统美学影响深远的重要阶段:第一次把诸子百家的不同思想统一到“玄学”之中,并第一次将“大小品般若”等佛教哲学引入汉文化体系。唐朝武周时期,在儒家和道家盛行的同时,佛教逐渐中国化,禅宗大行其道,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六祖慧能大师的《坛经》,这是佛教中唯一一部不是释迦摩尼佛所说却以“经”来冠名的著作。宋代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并得到朝廷的许可,正式把科举考试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元明清都是承袭宋代的科举制度,明代王阳明的心学是在宋代“程朱理学”的基础上以儒学为本,融合了道家观念和禅宗思想,对近现代影响非常大,甚至远播日本,至此“国学”的框架体系基本完成。当代所说的“国学”从狭义上讲超不出这个官学范畴。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有识之士担忧国学会不会逐渐式微?有人问胡适先生,如果没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古代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至少应该通过哪些古籍来延续传统文化?胡适开出的书单是:《论语》《庄子》《坛经》,分别代表儒道释三家,他称至少研读过这三本书,才可以算得上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