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巴傳統民俗-打三朝

編者按:弘揚我縣優秀傳統文化,是歷史賦予的責任,也是傳承文化根脈、共築文化自信的時代命題。2020年6月13日為文化遺產日,按照國家文物局要求,展開以“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為主題的宣傳活動。鎮巴縣博物館從即日起,以傳統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曲藝、傳統禮儀與節慶等國家級、省級、市縣級重點民間文化遺產項目,採用文學作品形式進行介紹,向公眾呈現我縣豐厚的民間文化遺產資源和優秀的民間藝人風采,宣傳展示我縣民間文化保護成果。

傳統禮儀與節慶

打三朝

鎮巴傳統民俗-打三朝

“么娘,快些個,我那婆娘要生了......”

這天早晨,我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鑽出被窩揉了揉眼睛,聽出是堂二哥的聲音。娘也醒了,邊答應著邊穿衣服,先讓二哥先回去,她馬上過去。二哥答應了一聲,隨後是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漸漸遠去。

我連忙爬起來,吵鬧著也要去,娘說你二嫂生娃娃有啥好看的,讓我繼續睡覺,最終還是拗不過我的哭鬧。小時候,只要娘到哪去,我非要跟著一路,甚至寸步不離,我也是出了名的“跟屁蟲”。

我們匆匆出了門,初春的清晨,溼潤潤的風輕輕地掃著,村子死一般寂靜,東邊的地平線泛起的一絲絲亮光,小心翼翼地浸潤著淺藍色的天幕,新的一天從遠方漸漸地移了過來。剛翻過一座小山包,老遠就聽見二嫂聲嘶力竭的喊叫。

娘進了屋,二嫂一個勁地嚷著疼死了,早曉得這麼麻煩就不懷了。娘邊吩咐二哥準備好熱水邊勸說著二嫂,生娃娃哪有個不痛的,以後生第二個、第三個就沒事了。一個多小時過去了,娘不斷地瞅著,二嫂還是沒有生的跡象。二哥也急了,不停地嘟囔,真是煩死了。

二嫂聽到二哥的埋怨,更加來氣了:“日馬的就肇了你,每天晚上要把老孃翻來覆去整幾次,你到安逸了,這個時候才叫老孃活受罪。”娘聽見兩口子的相互埋怨也來氣了:“這個時候了還有勁吵架,怪不得都說你兩口子是一對活寶氣。”二嫂馬上不出聲了。

鎮巴傳統民俗-打三朝

對於活寶氣的得名還有一個典故的。有一年是二伯的生日,來祝壽的客人很多,二嫂忙著添加茶水,一不小心把滾開的水灑到二哥的腳上了,疼得二哥咧嘴吸冷氣,隨口罵了一句“我X你媽呀!”二嫂很不服氣地回過頭還了一句“我還X你爹呢!當一個活菩薩一樣,四明眉眼的。”

沒想到二嫂這一句逗得滿屋客人的鬨堂大笑,二嫂這才發現說錯了話。坐在牆角的二伯看到客人的鬨笑,羞得無地自容,說這簡直是一對活寶氣。這件事在村子裡傳了好多年,一直被人當著茶餘飯後的笑料,都說二伯的生日最搞得,直到二伯去世後,這個典故才漸漸被人遺忘。

二嫂終於生了,還是一個帶把的,娘接下孩子檫洗乾淨,捧在一邊給孩子包紮。二哥突然大叫起來:“么娘啊!囊門還有一個?”娘連忙湊過去,果然還有一個,是一個丫頭。娘說這是龍鳳胎,他接生大半輩子還是頭一次遇到,連聲稱讚二哥有福氣,二哥樂得不停地乾笑,“咯咯”的聲音就像抱雞母。

娘看著二哥傻乎乎的樣兒,責怪著說:“不要光顧自個兒高興,趕忙準備雞蛋掛麵,看看遇到哪個逢生人。”逢生人就是孕婦產後第一位登門的人。二哥剛準備停當,三婆來了,進門就嚷著借一根鋼釺用一下。娘連忙從裡屋走出來,嘴裡直說你及啥子嘛!你今天有口福。三婆聽著幾句沒頭沒尾的話,詫異地望著娘,還沒等娘開口說話,我急不可待地說:“我二嫂生了兩個娃娃。”

“啊!兩個?”三婆更加差異,娘笑著點了點頭,三婆連忙走進二嫂床前,連忙對二嫂說一些既恭維又討好的話,一個勁地說她的命好。二哥很快把麵條煮好了,裡面放了兩個荷包蛋,三婆毫不客氣地接過來,西里呼嚕地吃光了,接過二哥找出的鋼釺,用手抹了一下油乎乎的嘴,笑眯眯地走了。

我卻不高興了,明明我最先來的,雞蛋應該是我吃,越想心裡越委屈,黑著臉噘著嘴靠在大門上。二哥看出我的心事,在給二嫂煮定心湯時,順便給我舀了兩個荷包蛋,臉上才緩和下來。

山區就是這樣,誰家的媳婦生了孩子,都要辦酒席大宴親友。一是迎接、慶賀孩子出生,家業有了繼承人;二是沖喜,祝福孩子健康成長,必須辦滿月酒,也叫“吃湯酒”。

鎮巴傳統民俗-打三朝

鄉村裡的規矩,媳婦生下孩子後,初為人父的丈夫就要提一隻雞到老丈人家去報喜。是男孩,就提一隻公雞;是女孩,就提一隻母雞。岳父、岳母一看女婿提來的雞便知曉女兒生的是男是女了,便與女婿商量辦滿月酒的事——擇日子、辦多少桌酒席、孃家去哪些人。

一切商量妥當後,女婿回家時,岳父家再回送一隻雞,女婿若提來的是公雞,送回的便是一隻母雞;女婿若提來的是一隻母雞,送回的就是一隻公雞。這是約定俗成的規矩,馬虎不得。二嫂生的是龍鳳胎,到底是抱一隻公雞或是母雞,二哥左思右想半天,乾脆一手抱只公雞,一手抱只母雞。

剛上老丈人家的院壩,丈母孃看見抱了兩隻雞,臉色不快地說到底是男娃還是女娃,聽說男娃女娃都有,馬上露出笑容,連忙爨火煮飯,喊回在坡上放牛的老頭子,定下了去打三朝的日子。但是給二哥的打發為難了,二哥抱去兩隻雞不可能打發回來兩隻?乾脆雞都算了,回頭打三朝一次送來,取下一個臘豬腳腳先帶回去。

滿月酒那天,娘早早地過去幫忙了,當然也少不了我這個跟屁蟲,二哥一家人樂得合不攏嘴。

二嫂孃家一干人請了六七個小夥子揹著大米、雞蛋、臘肉、麵條、白糖等營養品以及小孩的穿戴,浩浩蕩蕩地開來了,吸引了很多姑娘羨慕的眼光。

看到孃家送的東西很多,二嫂特別高興,覺得很面子,二哥臉上也有光彩。二嫂抱著孩子出來見左鄰右舍的人和親朋好友,任人評說孩子。這一天,來吃湯酒的都說著奉承話,說孩子長得像他爹、長得胖、長得乖、有官相,日後一定有出息。

開席了,沒有任何的祝酒辭,加了土蜂糖的包穀酒熬得滾開,沒有固定的服務員,都是村裡的姑娘小夥子自願來幫忙,沒關係,上下安席、端菜洗碗、內外走雜的人手不缺,大家相幫著倒酒,給孩子夾菜,空曠的院壩裡一時間充塞進各種聲音,馬上變得熱鬧非常。

鎮巴傳統民俗-打三朝

與正式餐館相比,菜從外觀味道上都稍遜一籌,然而,這種酒席招待的都是“自家人”,要的就是實惠,菜量和道次上都強過餐館裡。前面的冷菜品種眾多,接下來的熱炒甜菜也一點不差,燉豬蹄豆豉炒臘肉,都是大碗大盆的上,熱炒吃得人已是胃滿漲,誰想到重頭戲還在後面。戴著圍裙的老大媽一會端來一大盤麻辣雞,一個小孩迫不及待地夾了一塊,隨後臉色大變,“哇”的一聲大哭,坐在旁邊的母親連忙用黑糊糊的衣袖幫他檫拭淚水,坐在對面的老奶奶連忙說:“快些,辣倒了,給他喝一口湯......”
  孩子們早就吃飽了,跑出去玩鬧。大人們雖是連呼吃不消,可基本不動地方,有的摸出香菸,邊吸邊聊,不認識的此時也開始互相搭訕。
  主人在中間總會過來一兩次,不是刻意地碰碰杯,親熱地問菜是否吃的滿意,再逗逗一同帶過來的孩子,問問功課怎麼樣,在家裡是否聽話,在學校哭過沒有。小孩怯生生地躺在母親懷裡,安靜地接受人們的評價,有說象他爸爸,有說象媽媽,還有說象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

主人家為了把滿月酒的氣氛推向高潮,還別出心裁地給來吃酒席的親友找一些娛樂,讓他們耍得安逸,玩得開心,家庭條件好的,便請來當地的嗩吶班子,中途放一掛鞭炮,吹吹打打演奏一天,主客皆大歡喜,一個滿月酒辦得比過年還鬧熱。

這樣的酒席從中午時間開始,可以持續到下午四點鐘。

然而,接下來不是結束,只是一個暫停。晚上還有一頓哪!閒下來看別人聊天的接著聊天,或者是陪孩子在山間小道上走走,或者從包裡掏出副撲克牌招呼人過來打牌,有的女人竟然拿出帶來的鞋底紮起來。奧!明白了,這的確是本地風俗,三朝就要吃喝玩樂耍三天唄!


鎮巴傳統民俗-打三朝

注:“打三朝”的習俗。嬰兒出生的當天,女婿就要給丈母孃報喜,第三天,孃家媽帶上早就準備好的嬰兒的衣帽鞋襪和雞、紅糖、雞蛋、豬蹄子等去看望“月母子”,去後燒陳艾水,外婆給嬰兒擦洗一下臉、手和腳,名為“洗三朝”據說外婆洗過的嬰兒,將來孩子眼明、耳靈、手腳勤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