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誥1815年 行書錄水經注 冊頁

董誥(1740~1818年),清代官員、書畫家。字雅倫,一字西京,號蔗林,一號柘林,浙江富陽(今杭州市富陽區)人。工部尚書董邦達長子,與其父有"大、小董"之稱。

乾隆二十九年(1764)中舉,隔年會試,名列一甲第三,得中探花,乾隆皇帝將其改為二甲第一,作金殿傳臚,形降實升。嘉慶四年(1799),董誥六十歲,已從庶吉士、編修、工部侍郎、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等,擢為文華殿大學士(即宰相),欽賜"紫禁城騎馬"。直軍機先後四十年。董誥精書法,善繪畫,更通曉軍事。他五次歸還故里,生活簡樸,平易近人,從不倨傲,深為鄰里稱道。董誥卒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終年七十九歲。

董誥1815年  行書錄水經注 冊頁


董誥1815年  行書錄水經注 冊頁


董誥1815年  行書錄水經注 冊頁

董誥1815年  行書錄水經注 冊頁


董誥1815年  行書錄水經注 冊頁

董誥1815年  行書錄水經注 冊頁


董誥1815年  行書錄水經注 冊頁


董誥1815年  行書錄水經注 冊頁

董誥1815年  行書錄水經注 冊頁


董誥1815年  行書錄水經注 冊頁


董誥1815年  行書錄水經注 冊頁

董誥1815年  行書錄水經注 冊頁


董誥1815年  行書錄水經注 冊頁


董誥1815年  行書錄水經注 冊頁


董誥1815年  行書錄水經注 冊頁

董誥1815年  行書錄水經注 冊頁

尺寸:23×11.5cm×24


鈐印:形似、董誥印、鶴伍(二次)、臣董誥印(三次)、柘林學書(二次)、心畫、以勤補拙、習靜、味菘(二次)、臣董誥印、董誥印

題識:嘉慶乙亥八月,扈從興桓,桂山年兄索書,適行笥中有舊箋數番,書以應教,聊志歲月,書無足觀也。蔗林董誥。

《山海經》曰:孟門東南有平山,水出於其上,潛於其下。又是王屋之次,疑即平山也。其水南流,歷鼓鐘上峽,懸洪五丈,飛流注壑,夾岸深高,壁立直上,輕崖秀舉,百有餘丈,峰次青松,巖懸赬石,於中歷落,有翠柏生焉,丹青綺分,望若圖繡矣。

蓬萊山,曲筵接筵,飛沼拂席,南面射侯,夾席武峙,背山堂上,則石路崎嶇,巖嶂峻險,雲臺風觀,纓巒帶阜,遊觀者升降阿閣,出入虹陛,望之狀鳧沒鸞舉矣。其中引水飛皋,傾瀾瀑布,或枉渚聲溜,潺潺不斷,竹柏蔭於層石,繡薄叢於泉側,微飆暫拂,則芳溢於六空,實為神居矣。

涑水又西南屬於陂(bei)。陂分為二,城南面兩陂,左右澤渚。東陂世謂之晉興澤,東西二十五里,南北八里,南對壇道山。其西則石壁千尋,東則磻溪萬仞,方嶺雲回,奇峰霞舉,孤標秀出,罩絡群山之表,翠柏蔭峰,清泉灌頂。郭景純雲:世所謂盎漿也。

......崑崙宮其處有積金,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臺五所,玉樓十二。其北戶山、承淵山又有墉城,金臺、玉樓,相鮮如流,精之闕光,碧玉之堂,瓊華之室,紫翠丹房,錦雲燭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也,真官仙靈之所宗。上通璇璣,元氣流佈五常玉衡,理九天而調陰陽,品物群生,希奇特出,皆在於此。天人濟濟,不可具記。

........汶水入萊蕪谷,夾路連山百數里,水隍多行石澗中。出藥草,饒松柏抄,林藿綿蒙,崖壁相望。或傾岑阻徑,或回巖絕谷,清風鳴條,山壑俱襲響。凌高降深,兼惴慄之懼,危蹊斷徑,過懸度之艱。未出谷十餘里,有別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數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人穴丈餘,高九尺許,廣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處,薪爨煙墨猶存。谷中林木緻密,行人鮮有能至矣。又有少許山田,引灌之蹤尚存。出谷有平邱,面山傍水,土人悉以種麥,雲此邱不宜殖稷黍而宜麥,齊人相承以殖之,意謂麥邱所棲愚公谷也,何其深沈幽翳,可以託業怡生如此也。

水出西北石澗山芳菊溪,亦言出析谷,源旁悉出菊草,潭澗滋液,極成甘美。雲此谷之水土,餐挹多壽

董誥1815年  行書錄水經注 冊頁


董誥1815年  行書錄水經注 冊頁

董誥1815年  行書錄水經注 冊頁


董誥1815年  行書錄水經注 冊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