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張瑞圖(1570-1641),字長公,號二水,泉州(今屬福建)人。萬曆三十五年探花,天啟七年入內閣。工書善畫。書法奇逸,與邢侗、米萬鍾、董其昌齊名,時稱邢、張、米、董。山水法黃公望,蒼勁有骨。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尺寸:23×12cm×36

題識:蓮華賦。撰(檢)水陸之具品,閱山海之異名。珍爾秀之不定,乃天地之精英。植東國以流詠,出西極而擅名。方翠羽而結葉,比碧石而為莖。蕊金光而絕色,藕冰拆而玉清。載紅蓮以吐秀,披絳華以舒英。故香氣感俗,淑氛通靈,躑躅人世,茵氳祗冥,青桂羞烈,瀋水慚馨。於是生乎澤陂,出乎江陰。見彩霞之夕,竟朝雲之晝臨。既翕豔於洲漲,亦映曖於川潯。奪夜月及熒光,掩朝曰與豔火。出金沙而延曜,被綠波而覃拖。冠百草而絕,出異類之眾夥。故仙聖傳聞,英隱流記。一為道珍,二為世瑞。發青蓮於王宮,驗奇花於陸地。若其江澹澤芬,則照電爍曰;池空沼綠,則明壁洞室。曜長洲而瓊文,映青崖而火質。或憑天淵之清峭,或植疏圃之蒙密。故河北棹歌之姝,江南採菱之女。春水厲兮楫潺湲,秋風駛兮舟容與。著縹芰兮出波,摧湘蓮兮映渚。迎佳人兮北燕,送上客兮南楚。知荷華之將晏,擥玉手之空佇。乃為謠曰:秋雁度兮芳草殘,琴柱急兮江上寒。願一見兮道我意,千里遠兮路長難。若其華實各名,根葉異辭,既號芙蕖,亦曰澤芝。麗詠楚賦,豔歌周詩。非獨瑞草,爰兼上藥。味靈丹砂,氣驗青矆。乃可棄劍海岫,龍舉雲崿,畫臺殿兮霞蔚,圖縑縞兮炳爍。永含靈於洲渚,長不絕兮川壑。崇禎丙子夏五月書於東湖之杯湖亭中,白毫庵道人瑞圖。

鈐印:張瑞圖印、放鶴亭

題跋:人之生於世,有幸有不幸,而其長自不容掩也,故取之以備一體,恆齋。鈐印:介山

鑑藏印:求定軒主人章、汾陽梁氏珍藏圖書、綿人山樵、寶藏、求定軒主人、吳鴻寶印

展覽:“宋元明清中國古代書畫大展(二)”,保利藝術博物館,2010年10月。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明代書法家張瑞圖1636年《草書蓮花賦》冊頁


這組十八頁集合成冊的《草書蓮花賦》創作於崇禎九年丙子,即公元1636年,是張瑞圖時年六十六歲的藝術成熟期創作的作品。張瑞圖的書法以其勁健、凌厲的風格,在明代獨樹一幟,而即使到現今,他也依然倍受海內外藏家的廣泛讚譽。張瑞圖與邢侗、米萬鍾、董其昌齊名,時稱“邢、張、米、董”。清代秦祖永讚歎他的書法是:“書法奇逸,鍾王之外,另闢蹊徑。”並說他:“張瑞圖得執筆法,用力勁健,然一意橫撐,少含蓄靜穆之意,其品不貴。瑞圖行書初學孫過庭《書譜》,後學東坡草書《醉翁亭》,明季書學競尚柔媚,王(鐸)、張二家,力矯積習,獨標氣骨,雖未入神,自是不朽。”

《草書蓮花賦》通篇乃張瑞圖振筆疾書一氣呵成,縱覽之,實可謂丰神俊秀,章法茂密,錯落有致,氣勢奪人,令人心境豁然開朗。細觀則如清代梁巘在他的《承晉齋積聞錄》所說:“張二水書,圓處悉作方勢,有折無轉,於古法為一變。”他把鍾繇的古拙與王羲之的欹媚多姿加以變化融合,行疏字密,酣暢淋漓,筆勢矯健跌宕,鋒芒凌厲,字體結構緊實,渴筆濃墨,似游龍飛鳳,卻又不失分量,筆筆明晰順暢,又充分的注意字與字之間的牽絆連結,跌宕起伏,給人強烈的視覺震撼。而在冊頁之後有恆齋主人留下了這樣的感嘆:“人之生於世,有幸有不幸,而其長自不空掩也,故取之以備一體。”似是對張瑞圖頗為無奈的一生的概況:儘管張瑞圖的一生在仕途上的作為並無建樹,但這並不能夠掩蓋他在書法上取得的熠熠光輝,冊頁之後還有求定軒主人章、汾陽梁氏珍藏圖書、綿人山樵、寶藏、求定軒主人、吳鴻寶印等多方收藏印,不難看到收藏者對其書法的愛意,亦是這件草書歷史輾轉滄桑的最好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