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的一道經濟難題,劉備在上面栽跟頭,曹操輕易躲過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朝綱不振,奸臣四起。很多權臣趁此機會,大肆斂財,民生凋敝。

然而,東漢王朝雖然歸於寂寥,卻給後世留下了一個經濟難題。這般坑人的操作令魏蜀吳三國都苦惱不已,甚至直接影響了吳蜀兩國統一天下的步伐。那麼,東漢留下的這個經濟難題,究竟是什麼呢?

東漢末年的一道經濟難題,劉備在上面栽跟頭,曹操輕易躲過

說起東漢留下的大坑,就不得不提它的貨幣政策。東漢的法定貨幣承襲了西漢武帝時期的"五銖錢"。

所謂"五銖錢",就是重量為五銖的銅金屬,換算成現代計重單位約等於3.5-4克。

然而,隨著漢末戰亂不斷,經濟制度受到極大的挑戰。董卓專權後,為了迅速攫取財物,更直接廢除了原本的"五銖錢",改為鑄造"小錢"。

東漢末年的一道經濟難題,劉備在上面栽跟頭,曹操輕易躲過

董卓發行的小錢重量僅0.5-1克,卻依然被稱為"五銖錢"。小錢誕生之前,五銖錢的重量是足額的,而銅金屬又無法人為製造,因此東漢早期的貨幣政策尚未出現嚴重問題。

可隨著小錢的大量問世,整個貨幣體系被完全打亂,民間物價日日飛漲,一場嚴重的通貨膨脹,就此席捲九州大地。

東漢末年的一道經濟難題,劉備在上面栽跟頭,曹操輕易躲過

據《後漢書》記載,小錢發行帶來的通貨膨脹,令民間"貨賤物貴,谷石數萬"。

但這樣的物價還不是最誇張的,等到董卓被滅後,物價一度達到了"谷一斛五十萬,豆、麥二十萬,人相啖食,白骨委積,臭穢滿路"的恐怖程度。

東漢末年的一道經濟難題,劉備在上面栽跟頭,曹操輕易躲過

董卓壞五銖、鑄小錢之後,本來就脆弱的金屬貨幣體系徹底被摧毀,此後三百多年裡貨幣流通一直處於混亂的狀態。

曹操、曹丕、孫吳恢復金屬貨幣流通的嘗試都失敗了,只有蜀漢的貨幣在特定區域內有流通價值。

雖然五銖一直作為流通貨幣,但大量"小錢"之類的劣幣,對良幣的驅逐效應非常明顯,貨幣流通極其混亂,以穀物、布帛等必須品作為貨幣變成了常態。

東漢末年的一道經濟難題,劉備在上面栽跟頭,曹操輕易躲過

這一貨幣大混亂直到唐朝建國鑄造"開元通寶"之後才消除,"通寶"這種形式也一直延續到清朝。

縱觀三國時期的貨幣難題,其實只有魏國做得比較好。蜀國和吳國都重做錢幣,但是剝削了百姓的財產。在後期吳國也認識到貨幣問題的嚴重性,所以回到了曹魏早期的政策,以物易物。

蜀漢則是因為貨幣問題,導致百姓衰弱,最終被魏國吞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