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領航者訪談錄」曹彬:科研是指引疾病診治防控的路燈

“面對新發傳染病的防控,沒有科研的引導,就好像走夜路沒有路燈。在這個方面,國家相關部門還是很有遠見的。”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後,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作為國家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兩進武漢,在承擔患者救治任務的同時,還承擔了更多臨床科研的任務。“我們要拿出具有循證醫學證據的臨床研究成果,第一時間轉變成臨床實踐,以指導更多的醫生進行科學的臨床診療,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心願”。

總結患者臨床特徵、救治經驗

最短時間拿出診療方案初稿

曹彬抵達武漢開展工作的第一階段,工作地點主要是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工作內容主要是同當地醫務人員一道,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開展臨床救治,包括危重症患者的搶救。在最初病原不明的時候,曹彬所在的國家專家組還承擔著國家衛生健康委下達的一個緊迫任務,總結患者臨床特徵、救治經驗,編寫第一版疾病診療方案。

“一見到患者我們就發現,這些患者體現出了一些共同的特點,急需將臨床觀察及實驗室檢測發現的疾病規律和特點進行歸納總結。”曹彬及專家組成員抵達武漢後,就開始參與指導相關醫療救治工作。

「抗疫•领航者访谈录」曹彬:科研是指引疾病诊治防控的路灯

2020年的第一天,由曹彬執筆的第一版診療方案初稿緊急完成。第一版診療方案的編寫,彙集了所有最初參與患者救治專家的貢獻,大家一直堅守在患者的床邊,仔細地觀察、歸納、整理、修改”。

1月4日,受武漢市衛生健康委的委託,曹彬在武漢金銀潭醫院的禮堂,針對第一版診療方案,對武漢市所有醫療機構的感控醫生、臨床骨幹開展了培訓。

結束第一階段的工作離開武漢回到北京後,曹彬在第二天就接到通知趕至國家衛生健康委,同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學等領域的專家一道,與WHO駐華代表處的官員進行首次面對面溝通。“他們非常急迫想了解疫情情況的具體情況,聽了一些專家從病原微生物的發現到患者接觸史等問題。我主要介紹了患者的臨床特徵、疾病的定義、診斷方法和救治經驗”。

此後,中國專家向全球分享了對這種新發傳染病的初步研究成果,展示了其基本的疾病特點。疫情暴發初期,很多人都相信華南海鮮市場是唯一的傳染源,“但針對早期病例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有華南海鮮市場接觸史的病例僅佔所有病例的不足70%,後來也有疾控領域的專家據此做出了大膽的科學假設,除了華南海鮮市場,此次疫情還有其他的傳染來源;而且我們發現的第一例病例甚至可能並非真正的第一例病例”。曹彬說,已經有線索讓科學家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可能會使未來更深入的流行病學研究少走彎路。

成立應急科研項目攻關小組

此後,曹彬又多次參加由國家衛生健康委科教司組織的科研立項準備工作,參與者還包括來自流行病學、病毒學、基礎研究等領域的專家。當時,全國的新發確診病例開始逐漸增加,各方對於抓緊開展科學研究也有迫切的想法。

隨後,來自衛生健康系統的科研設想上報至科技部。“科技部又召集了更大範圍的科研力量,集合了各個方向的科學家,大家一起形成了一份科研立項建議,科技部也在最短時間內成立了應急科研項目攻關小組。”曹彬介紹,他被分配的任務是承擔重症救治應急科研攻關,配合國家臨床救治專家組,發現和驗證有效的治療方法並證明其安全性,實現臨床科學救治,提高治療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受科技部委派,曹彬帶領一個科研小組,原計劃於1月23日再次奔赴武漢,但這次赴鄂的旅程充滿波折。

「抗疫•领航者访谈录」曹彬:科研是指引疾病诊治防控的路灯

1月23日,武漢封城,所有小組成員的原定航班全部被取消。“這麼重大的科研任務,不能因為航班取消就延誤了。”曹彬說,科研小組只能通過高鐵儘可能地向武漢抵進,到達距離武漢150公里的孝感市大悟縣,高鐵也不能再前進了,“下了火車已經晚上8點半,只能在當地找一家小賓館先住下,第二天再商量進入武漢的辦法”。

1月24日,武漢市內的汽車已經很難出城,經過多方協調,最終由大悟縣人民醫院派車,將曹彬和科研小組的專家送至武漢金銀潭醫院。“在醫院門口下了車,那種感覺終生難忘,十幾天前還人來人往的繁華街道已經人影稀疏。”曹彬說,當天武漢下著淅淅瀝瀝的下雨,讓人油生一種悲壯的情愫。

抵達武漢的當天下午,科研小組就主持召開了臨床科研項目的啟動會,參與的醫療機構包括武漢同濟醫院、武漢協和醫院、武漢肺科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武漢市中心醫院等。會議現場,大家全部戴上了口罩,也心照不宣地不再握手。

再次回到武漢,曹彬在帶領項目組開展應急科研工作的同時,一直沒有脫離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救治,無論是在武漢金銀潭醫院,還是在中日友好醫院國家醫療隊所在的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

面對新發、突發傳染病

科學的認知也是循序漸進的

隨著時間的推進,醫生們逐漸觀測到了新冠肺炎病人的發病全程。3月10日,曹彬團隊在《柳葉刀》上發表論文,描述了在新冠肺炎發病早期就能預測患者不良預後的3個臨床特徵,這篇論文在很短時間內成為有史以來《柳葉刀》點擊下載量最多的文章之一。

上述3個不良預後臨床特徵包括:年齡較大,序貫器官衰竭估計評分高(全身炎症反應綜合症和膿毒症的標準),D-二聚體水平升高(提示血液高凝狀態或血栓形成的可能)。這些特徵,有助於幫助臨床醫生早期快速識別預後不良的患者。同時動態檢測淋巴細胞、鐵蛋白、白介素6、肌鈣蛋白及乳酸脫氫酶等可幫助臨床醫生在患者住院期間儘早發現有預後不良風險的患者。

疫情在歐美暴發初期,很多人將新冠病毒感染和流感進行比較,認為這不過是“一場大規模流感”。曹彬反對這種說法,他和團隊研究發現,流感的肺部炎症主要是由淋巴細胞引起的,但在新冠病毒侵襲的肺部,卻很少有淋巴細胞,“難以想象存在那麼多病毒,抗病毒治療是改善新冠病毒肺炎病人預後最重要的手段”。

「抗疫•领航者访谈录」曹彬:科研是指引疾病诊治防控的路灯

結合臨床觀察和研究,曹彬團隊還發現新冠病毒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病毒,它在重症COVID-19患者體內的中位存活時間長達20天,比流感病毒長得多。

曹彬認為,新冠肺炎病毒侵入肺部是該疾病發展的第一步。對於輕度感染,一般人體內的免疫細胞能夠克服病毒的侵襲;但如果患者是免疫力低下或高齡人群,當病毒入侵量很大時,免疫細胞就無法控制病毒,而且會產生大量細胞因子造成損傷。隨後病毒開始入血並在全身肆虐,進一步造成嚴重的細胞因子風暴,造成多器官損傷。

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是一種蛋白酶抑制劑,曾廣泛應用於治療艾滋病。在SARS疫情期間,該藥物曾被證實具有體外抗SARS冠狀病毒活性;在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流行時,作為抗MERS冠狀病毒治療選擇也進行了一般性觀察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曹彬及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帶領團隊,在王辰院士的指導下,開展了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治療新冠肺炎的抗病毒臨床試驗。此後,世界衛生組織也將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瑞德西韋、單克隆-多克隆抗體推薦為新冠肺炎三種亟待評價的治療藥物,納入研發藍圖。

3月19日,上述臨床試驗結果在線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試驗結果顯示,雖然發現應用洛匹那韋-利托那韋后部分臨床指標改善,但尚不顯著,其原因可能與用藥時間過晩或過短有關。若要進一步明確其效果,今後可選擇擴大樣本量、納入輕中症病例、更早期用藥、延長用藥時間等方案開展臨床試驗,明確治療獲益人群。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主編埃裡克·魯賓、副主編林賽·巴登在專為這項研究配發的社論中寫道:該臨床試驗為英雄之舉。身處湖北的醫務人員儘管面對如此嚴峻的疫情,儘管自身是染病高危人群,卻仍為患者提供醫療照護。我們在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暴發時看到,面對疫病流行時,獲取高質量的臨床研究數據以用於指導對患者的臨床照護是極端困難的,能夠開展隨機臨床試驗的可行性存疑。然而,意志堅定的曹彬等研究者團隊不僅成功地完成了預定數目的患者入組,而且納入了比預計樣本量更多的病例。

審核:陳會揚 曹政 閆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