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的移动城堡」获得金酸梅奖,却成为宫崎骏的最爱

《哈尔的移动城堡》,是宫崎骏继动画电影《千与千寻》之后又一力作,于2004年冬推出后短短2天,就打破了后者曾经超高的票房。

「哈尔的移动城堡」获得金酸梅奖,却成为宫崎骏的最爱

2003年宫崎骏筹拍此片时,原本只打算参与监制工作,但之后却因为种种原因决定亲自操刀,宫崎骏表示:“为了表现原作的神髓,只好自己来做。”

可是,这部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技术大奖肯定的影片,却成为宫崎骏少见的富有争议的作品!“一流美工,九流剧情”、“商业气息太重”等等,为人诟病。甚至这部作品在日本本土被列入金酸莓奖之中。

评委普遍认为:该片人物塑造太平面化,不够饱满,叙事太过粗糙,配音也不尽如人意,故事缺乏感染力,充其量只是一盘豪华的视觉大餐,是宫崎骏作品中少有的没有内涵的失败之作。

是吗?当被问及最满意的作品时,宫崎骏回答道:深深留在我心里的作品是《哈尔的移动城堡》。

重温经典之后,我深以为然。在我心里,也是我最喜欢的宫崎骏动画。

「哈尔的移动城堡」获得金酸梅奖,却成为宫崎骏的最爱

01,爱与和平是原著及动画共同的精神内核

《哈尔的移动城堡》是宫崎骏作品里少有的以爱情为主线的一部,人们纷纷评论宫崎骏变了,这部作品实在太商业化了,完全是为了迎合观众口味而定制。

可是,故事原作者黛安娜(这部动画剧本改编自英国的儿童小说家黛安娜·温尼·琼斯的《魔法师哈威尔与火之恶魔》)却把与宫崎骏的合作视为人生中奇妙的碰撞,她认定这个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任何人能比宫崎骏还要理解她所创作的故事了。她知道,宫崎骏所要表达的思想与她是共通的:爱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魔法。而宫崎骏很好的传达了这些。以爱情为主线,不应成为批判这部作品的原罪。

宫崎骏作为一个二战期间出生的日本人,他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的爱情观,这必然会与现代的年轻人有所差距。

在他出生的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战争并不会有女性加入而变得具有诗情画意;相反,女性天性中的娇弱、温柔、善良等特质,都在战火中被改变。所以我们看到,苏菲与哈尔在战火中的并肩,女性不再处于弱势,她们柔弱,然并不缺少刚强的特质。

「哈尔的移动城堡」获得金酸梅奖,却成为宫崎骏的最爱

也正因为这样的背景下,他画笔之下的女性角色,既温柔又力量,在表现爱情时更赋予了女性特别的独立意识。但那个时代,女性解放意识并不是通识,社会不会过多的讨论女性所受到的待遇是否公平,换言之,那时爱情多半是男尊女卑。但在吉卜力的世界里,总是在积极寻找女性独立的主旨,这里所描绘的爱情是共同成长的,也因此更为动人。

但宫崎骏也有传统的一面,在宫崎骏的记忆中,母亲非常漂亮,是个外刚内柔,嘴硬心善的人,他曾评价说苏菲就很像他的母亲。所以,苏菲所展示出的一些鲜明的母性特色,比如擅长家政,这是日本女性典型的特征。宫崎骏用母性的怀抱来描述他心目中的爱情,例如苏菲在家事上的强势,用“无差别”的善意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与哈尔的正向成长相反,苏菲是逆向的,她似乎是在年老后拥有了与灵魂更加契合的外表。慢慢地苏菲从敏感自卑到坚定不移,到主动去拥抱变成奇怪鸟类的哈尔,率先表白出那句“我爱你”,这种成长无处不在彰显女性独立意识的存在,也在爱情里互相救赎后,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也正因如此,这段爱情并不堕入平庸之态。

“我将自己从诸多而同文学中受到的影响都放在了这部作品里。我想向孩子们传达‘这个世界是值得去生活的’的想法。”——宫崎骏

从环境的层面上,我们可以在电影中看见形形色色的人,浓浓的生活气息:城堡的门把一转,是热闹的市集;再转,是微风拂动的原野;路边醉酒的老汉、讨价还价的小贩,都让我们置身于一个真实的世界。电影前半部分,只见战火纷飞,不见流离失所,这极端的矛盾的画面,又在将我们带离现实。这个世界就在好与坏、是与非中自然交替,我们亦在其中游走。

从人物刻画的角度,我们又能看到:苏菲原本局限了自己的内心,却最终学会了按心意活着;哈尔封闭内心,只因并非心之所向便可一切如愿以偿,遇见苏菲后他发现勇敢面对才能真正的洒脱。最真实的生活就在眼前,以什么态度面对便看见了什么。当爱一个人不断奋进的动力,也将会成为一个人对待生命最庄严的态度。

正如剧中所说:在茫茫人海中相遇相知相守无论谁都不会一帆风顺,只有一颗舍得付出懂得感恩的心才能拥有一生的爱和幸福。

有爱,这世间便会成就你想去的世界,我想这就是爱与和平的内核所在。

02,弱化矛盾源于内心的和解,有舍有得造就饱满而生动的人物形象。

我们在整部影片中,其实看不到特别深刻的矛盾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就连苏菲从少女变成老妇后,苏菲甚至只照了两次镜子便接受了这个事实。与站在对立面的莎莉曼的交锋中,也没有掀起什么波澜。这让一部分人质疑这部动画对人物的刻画太过平面化。

我对此并不认同。我觉得这源于宫崎骏心态的转变,日本的飞速发展与祥和美好感染着他,他渐渐放下了幼时的痛苦和自我挣扎,取而代之的是自我认同、成长与柔情。无论是画家、诗人、作曲家……大概艺术家都是如此,作品因作者心境、环境不同,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不应成为电影评价的两极分化的诱因。

耐心细品每一个角色,不难发现对配角的舍成就了主角的“得”,对主角细枝末节的刻画,回味后则是丰盈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从苏菲、哈尔和荒野女巫三个人的“三角爱情”来看看这个问题。

苏菲和哈尔是因为荒野女巫而相遇的,苏菲被大兵调戏,哈尔被荒野女巫的橡皮人追逐,这场邂逅演绎了一场浪漫的英雄救美。也正因如此,苏菲被荒野女巫盯上,两人一见面,荒野女巫并没有追问哈尔下落,而是一番嘲弄,随即施下魔法。法力强大的荒野女巫没有伤及苏菲,却让苏菲从少女变为老妇,其中争风吃醋的伎俩为爱情主线已然埋下伏笔。

「哈尔的移动城堡」获得金酸梅奖,却成为宫崎骏的最爱

而荒野女巫追逐哈尔的原因,动画中只用了一句话交代:开始我觉得他有意思便接近她,后来我又跑了。结合苏菲投来的一记白眼和故事开头说哈尔会吃掉“漂亮少女的心”,哈尔任性幼稚和游戏人生的形象被勾勒出来。

苏菲口袋里掉落的符咒,写着“你的心脏是我的”,至此,荒野女巫作为“前女友”的人设,逐渐清晰起来,而她一直执着于得到的就是哈尔的心。在荒野女巫这样的行动下,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哈尔的怯懦、幼稚,和他封闭荒芜的内心,他不爱任何人。

「哈尔的移动城堡」获得金酸梅奖,却成为宫崎骏的最爱

荒野女巫将哈尔视为珍宝,并没有伤害他的意思,她说:“我不会把哈尔交给莎利曼”,不仅让我们分清故事人物的立场选择。

面对救过她、悉心照顾她的苏菲,荒野女巫最终愿意选择相信与成全。她冷眼旁观着她执着追求的这段爱情,却最终放手,正是因为苏菲的善良、勇敢以及纯粹。

「哈尔的移动城堡」获得金酸梅奖,却成为宫崎骏的最爱

在苏菲她捧起虚弱的卡尔西法—哈尔奄奄一息的心脏,将它放进哈尔的胸膛里,苏菲得到了爱情,哈尔寻回了内心,荒野女巫也得以放过了自己。这段三角恋,随着战争的结束,也趋于和平,温馨而从容。

作为“女二号”,荒野女巫的戏份不多,甚至有她的画面,她也并不重要,但她烘托了苏菲的善良,见证了哈尔的成长。我想在战争、救赎、魔法的组合下,太过复杂,配角的减法,才能让主角更加充盈。

03,为人诟病的粗糙叙事,是对宫崎骏立场态度表达的忽视与误读。

动画版加入了原作中本不存在的战争背景,这其实就是因为,这部作品本身就是一部反映了时代的作品。

宫崎骏从来都是反对战争、主张和平,他总是不经意间把自己的作品上升至了人文的高度与境界。在911恐怖袭击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发生之后,世界面临“是站在我们这一边,还是站在恐怖主义那一边”的选择。从采访中我们能看出来,宫崎骏对战队这番言论深恶痛绝:“我说过我哪一边都不站。”

「哈尔的移动城堡」获得金酸梅奖,却成为宫崎骏的最爱

宫崎骏甚至当着美国记者的面说过:“贵国向伊拉克发动战争一事令我非常气愤,我都犹豫要不要来领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这个奖了。”我们从他的态度,可以判断这对作品产生的影响。

宫崎骏有着自己清晰辩证的逻辑,他的艺术观依托并融合在他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正因为宫崎骏本身谁都不站,因此动画中,我们分不清哈尔的立场,哈尔没有选择为任何一个国家去战斗,他的战斗总是孑然一身,只为和平而战。

我们不知道片中这场战争谁是正义的一方,谁是邪恶的一方,也不清楚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这些模糊的情节,其实应该是刻意而为之。切割出正义与邪恶两个阵营其实很容易,世界观也会立竿见影,可片中并没有这样选择。并非因为忽略了情节,也不是因为宫崎骏是个折中主义者,本质上还是反射出在他的心里:战争是很复杂的,没人能够简单的定义善与恶。

「哈尔的移动城堡」获得金酸梅奖,却成为宫崎骏的最爱

电影即将结束,一派和谐美好之态,我们看见乌云之下飞机掠过天空,都以为是战争结束返航回家的飞机。宫崎骏解释道:是奔赴战场的战斗机。他想表达现实世界中的战争就是如此,突然发起,突然结束,人们还没来得及了解上一场战争发生的理由,新的战争就又猝不及防的开始了。他对电影每一个镜头的构思,都反映着他自身的历史认识与现实思考。

这部作品蕴含了大量的隐喻和伏笔以及政治要素,晦涩而又深远展示了更深层次的东西。

04,一首主旋律贯穿始终,冒险的创意成就其绝妙的灵魂。

讨论这部电影的配乐时,宫崎导演对他的搭档久石让提出一项新的要求:“我想以一首主题曲连贯整部片子。”

「哈尔的移动城堡」获得金酸梅奖,却成为宫崎骏的最爱

两个小时就以一首主题曲连贯?一度成为让久石让倍感挫败的要求。这是鲜有的方式,也是一场绝妙的冒险。

电影中,苏菲的年龄一下子由18岁变成90岁,用什么方式自然的呈现这种大跨度的转折,是宫崎骏最在意的。人在转眼间变老,而且随着场面变换,容貌又会产生微妙的变化,忽然年轻,倏而又变老。为了让观众从头至尾都能感受到这种变化,就像苏菲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心意一样,因此音乐也要有一贯性。

最终久石让创作出主题配乐《人生的旋转木马》,这首乐曲充满着华尔兹风格,又带着古典的情调。全曲听起来柔和又略带伤感,段落之间不停变换着速度,每次变换都产生不同的音乐情绪配合着画面,既惟妙惟肖的用音符刻画出苏菲在电影中不同时间段容貌的年轻与老迈,也蕴含着她人生不同阶段的转折点式经历。观者也仿佛跟着音乐,看完了这段动人的爱情。无疑,这场冒险成功了。

不仅如此,音符会将画面深深地刻印在观众的脑海。前面我们提到过苏菲和哈尔第一次相遇,在一条僻静的街道上,苏菲在街道上碰到两个调戏她的士兵,哈尔忽然出现替她解围,《空中漫步》作为主题配乐《人生的旋转木马》的变奏之一,伴着小提琴轻盈飘逸的演奏,让观众原本略微紧张情绪,随着哈尔的出现和音乐的情绪放松下来。木管组的乐器接过旋律平稳进行,让情绪得到舒缓,这种安稳的感觉给之后音乐意图营造的反差氛围做了铺垫。

「哈尔的移动城堡」获得金酸梅奖,却成为宫崎骏的最爱

短笛嘹亮的音色和稍显诡异的短小旋律引出荒野女巫橡皮人的突然出现!巧妙的诠释出音乐情绪的同时,也塑造了形象。在被追赶的过程中,哈尔拉着苏菲腾空而起,这一瞬间强力度的打击乐突显出来,两个人踩着轻盈的舞曲节拍凌空缓步前行,把世间繁华景象踩在脚底。降落后,翩翩白衣少年轻轻一挥,飞坠而下,消失不见。每一个人都仿佛听见了心动的声音,漫步云端的画面也成为了每个人心中的经典。

音乐不只是表达的艺术,它还是能引起激动的艺术。——费提斯

好的音乐,把千万种心灵感受比台词更准确的传达了出来。

结语:

与吉卜力工作室之前的作品不同,《哈尔的移动城堡》并没有进行什么特别的宣传。除了一些客观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宫崎骏希望观众能把关注点放在作品本身,我们可以视之为他对这部动画的期待。短短两个小时,其实影片想传达出的东西很多,必须有所取舍。

细细品味,这应该是宫崎骏作品的一个分水岭,导演心境的变化,决定了叙事的态度,但这不影响这仍然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我们仍然能够多维度的感受到返璞归真的精髓。

即使有再多争议,爱它的人依旧爱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