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的移動城堡」獲得金酸梅獎,卻成為宮崎駿的最愛

《哈爾的移動城堡》,是宮崎駿繼動畫電影《千與千尋》之後又一力作,於2004年冬推出後短短2天,就打破了後者曾經超高的票房。

「哈爾的移動城堡」獲得金酸梅獎,卻成為宮崎駿的最愛

2003年宮崎駿籌拍此片時,原本只打算參與監製工作,但之後卻因為種種原因決定親自操刀,宮崎駿表示:“為了表現原作的神髓,只好自己來做。”

可是,這部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技術大獎肯定的影片,卻成為宮崎駿少見的富有爭議的作品!“一流美工,九流劇情”、“商業氣息太重”等等,為人詬病。甚至這部作品在日本本土被列入金酸莓獎之中。

評委普遍認為:該片人物塑造太平面化,不夠飽滿,敘事太過粗糙,配音也不盡如人意,故事缺乏感染力,充其量只是一盤豪華的視覺大餐,是宮崎駿作品中少有的沒有內涵的失敗之作。

是嗎?當被問及最滿意的作品時,宮崎駿回答道:深深留在我心裡的作品是《哈爾的移動城堡》。

重溫經典之後,我深以為然。在我心裡,也是我最喜歡的宮崎駿動畫。

「哈爾的移動城堡」獲得金酸梅獎,卻成為宮崎駿的最愛

01,愛與和平是原著及動畫共同的精神內核

《哈爾的移動城堡》是宮崎駿作品裡少有的以愛情為主線的一部,人們紛紛評論宮崎駿變了,這部作品實在太商業化了,完全是為了迎合觀眾口味而定製。

可是,故事原作者黛安娜(這部動畫劇本改編自英國的兒童小說家黛安娜·溫尼·瓊斯的《魔法師哈威爾與火之惡魔》)卻把與宮崎駿的合作視為人生中奇妙的碰撞,她認定這個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任何人能比宮崎駿還要理解她所創作的故事了。她知道,宮崎駿所要表達的思想與她是共通的:愛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魔法。而宮崎駿很好的傳達了這些。以愛情為主線,不應成為批判這部作品的原罪。

宮崎駿作為一個二戰期間出生的日本人,他的生活經歷造就了他的愛情觀,這必然會與現代的年輕人有所差距。

在他出生的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戰爭並不會有女性加入而變得具有詩情畫意;相反,女性天性中的嬌弱、溫柔、善良等特質,都在戰火中被改變。所以我們看到,蘇菲與哈爾在戰火中的並肩,女性不再處於弱勢,她們柔弱,然並不缺少剛強的特質。

「哈爾的移動城堡」獲得金酸梅獎,卻成為宮崎駿的最愛

也正因為這樣的背景下,他畫筆之下的女性角色,既溫柔又力量,在表現愛情時更賦予了女性特別的獨立意識。但那個時代,女性解放意識並不是通識,社會不會過多的討論女性所受到的待遇是否公平,換言之,那時愛情多半是男尊女卑。但在吉卜力的世界裡,總是在積極尋找女性獨立的主旨,這裡所描繪的愛情是共同成長的,也因此更為動人。

但宮崎駿也有傳統的一面,在宮崎駿的記憶中,母親非常漂亮,是個外剛內柔,嘴硬心善的人,他曾評價說蘇菲就很像他的母親。所以,蘇菲所展示出的一些鮮明的母性特色,比如擅長家政,這是日本女性典型的特徵。宮崎駿用母性的懷抱來描述他心目中的愛情,例如蘇菲在家事上的強勢,用“無差別”的善意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

與哈爾的正向成長相反,蘇菲是逆向的,她似乎是在年老後擁有了與靈魂更加契合的外表。慢慢地蘇菲從敏感自卑到堅定不移,到主動去擁抱變成奇怪鳥類的哈爾,率先表白出那句“我愛你”,這種成長無處不在彰顯女性獨立意識的存在,也在愛情裡互相救贖後,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也正因如此,這段愛情並不墮入平庸之態。

“我將自己從諸多而同文學中受到的影響都放在了這部作品裡。我想向孩子們傳達‘這個世界是值得去生活的’的想法。”——宮崎駿

從環境的層面上,我們可以在電影中看見形形色色的人,濃濃的生活氣息:城堡的門把一轉,是熱鬧的市集;再轉,是微風拂動的原野;路邊醉酒的老漢、討價還價的小販,都讓我們置身於一個真實的世界。電影前半部分,只見戰火紛飛,不見流離失所,這極端的矛盾的畫面,又在將我們帶離現實。這個世界就在好與壞、是與非中自然交替,我們亦在其中游走。

從人物刻畫的角度,我們又能看到:蘇菲原本侷限了自己的內心,卻最終學會了按心意活著;哈爾封閉內心,只因並非心之所向便可一切如願以償,遇見蘇菲後他發現勇敢面對才能真正的灑脫。最真實的生活就在眼前,以什麼態度面對便看見了什麼。當愛一個人不斷奮進的動力,也將會成為一個人對待生命最莊嚴的態度。

正如劇中所說:在茫茫人海中相遇相知相守無論誰都不會一帆風順,只有一顆捨得付出懂得感恩的心才能擁有一生的愛和幸福。

有愛,這世間便會成就你想去的世界,我想這就是愛與和平的內核所在。

02,弱化矛盾源於內心的和解,有舍有得造就飽滿而生動的人物形象。

我們在整部影片中,其實看不到特別深刻的矛盾來推動情節的發展,就連蘇菲從少女變成老婦後,蘇菲甚至只照了兩次鏡子便接受了這個事實。與站在對立面的莎莉曼的交鋒中,也沒有掀起什麼波瀾。這讓一部分人質疑這部動畫對人物的刻畫太過平面化。

我對此並不認同。我覺得這源於宮崎駿心態的轉變,日本的飛速發展與祥和美好感染著他,他漸漸放下了幼時的痛苦和自我掙扎,取而代之的是自我認同、成長與柔情。無論是畫家、詩人、作曲家……大概藝術家都是如此,作品因作者心境、環境不同,都會產生相應的變化,而這樣的變化不應成為電影評價的兩極分化的誘因。

耐心細品每一個角色,不難發現對配角的舍成就了主角的“得”,對主角細枝末節的刻畫,回味後則是豐盈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們從蘇菲、哈爾和荒野女巫三個人的“三角愛情”來看看這個問題。

蘇菲和哈爾是因為荒野女巫而相遇的,蘇菲被大兵調戲,哈爾被荒野女巫的橡皮人追逐,這場邂逅演繹了一場浪漫的英雄救美。也正因如此,蘇菲被荒野女巫盯上,兩人一見面,荒野女巫並沒有追問哈爾下落,而是一番嘲弄,隨即施下魔法。法力強大的荒野女巫沒有傷及蘇菲,卻讓蘇菲從少女變為老婦,其中爭風吃醋的伎倆為愛情主線已然埋下伏筆。

「哈爾的移動城堡」獲得金酸梅獎,卻成為宮崎駿的最愛

而荒野女巫追逐哈爾的原因,動畫中只用了一句話交代:開始我覺得他有意思便接近她,後來我又跑了。結合蘇菲投來的一記白眼和故事開頭說哈爾會吃掉“漂亮少女的心”,哈爾任性幼稚和遊戲人生的形象被勾勒出來。

蘇菲口袋裡掉落的符咒,寫著“你的心臟是我的”,至此,荒野女巫作為“前女友”的人設,逐漸清晰起來,而她一直執著於得到的就是哈爾的心。在荒野女巫這樣的行動下,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哈爾的怯懦、幼稚,和他封閉荒蕪的內心,他不愛任何人。

「哈爾的移動城堡」獲得金酸梅獎,卻成為宮崎駿的最愛

荒野女巫將哈爾視為珍寶,並沒有傷害他的意思,她說:“我不會把哈爾交給莎利曼”,不僅讓我們分清故事人物的立場選擇。

面對救過她、悉心照顧她的蘇菲,荒野女巫最終願意選擇相信與成全。她冷眼旁觀著她執著追求的這段愛情,卻最終放手,正是因為蘇菲的善良、勇敢以及純粹。

「哈爾的移動城堡」獲得金酸梅獎,卻成為宮崎駿的最愛

在蘇菲她捧起虛弱的卡爾西法—哈爾奄奄一息的心臟,將它放進哈爾的胸膛裡,蘇菲得到了愛情,哈爾尋回了內心,荒野女巫也得以放過了自己。這段三角戀,隨著戰爭的結束,也趨於和平,溫馨而從容。

作為“女二號”,荒野女巫的戲份不多,甚至有她的畫面,她也並不重要,但她烘托了蘇菲的善良,見證了哈爾的成長。我想在戰爭、救贖、魔法的組合下,太過複雜,配角的減法,才能讓主角更加充盈。

03,為人詬病的粗糙敘事,是對宮崎駿立場態度表達的忽視與誤讀。

動畫版加入了原作中本不存在的戰爭背景,這其實就是因為,這部作品本身就是一部反映了時代的作品。

宮崎駿從來都是反對戰爭、主張和平,他總是不經意間把自己的作品上升至了人文的高度與境界。在911恐怖襲擊事件、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發生之後,世界面臨“是站在我們這一邊,還是站在恐怖主義那一邊”的選擇。從採訪中我們能看出來,宮崎駿對戰隊這番言論深惡痛絕:“我說過我哪一邊都不站。”

「哈爾的移動城堡」獲得金酸梅獎,卻成為宮崎駿的最愛

宮崎駿甚至當著美國記者的面說過:“貴國向伊拉克發動戰爭一事令我非常氣憤,我都猶豫要不要來領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這個獎了。”我們從他的態度,可以判斷這對作品產生的影響。

宮崎駿有著自己清晰辯證的邏輯,他的藝術觀依託並融合在他的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正因為宮崎駿本身誰都不站,因此動畫中,我們分不清哈爾的立場,哈爾沒有選擇為任何一個國家去戰鬥,他的戰鬥總是孑然一身,只為和平而戰。

我們不知道片中這場戰爭誰是正義的一方,誰是邪惡的一方,也不清楚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這些模糊的情節,其實應該是刻意而為之。切割出正義與邪惡兩個陣營其實很容易,世界觀也會立竿見影,可片中並沒有這樣選擇。並非因為忽略了情節,也不是因為宮崎駿是個折中主義者,本質上還是反射出在他的心裡:戰爭是很複雜的,沒人能夠簡單的定義善與惡。

「哈爾的移動城堡」獲得金酸梅獎,卻成為宮崎駿的最愛

電影即將結束,一派和諧美好之態,我們看見烏雲之下飛機掠過天空,都以為是戰爭結束返航回家的飛機。宮崎駿解釋道:是奔赴戰場的戰鬥機。他想表達現實世界中的戰爭就是如此,突然發起,突然結束,人們還沒來得及瞭解上一場戰爭發生的理由,新的戰爭就又猝不及防的開始了。他對電影每一個鏡頭的構思,都反映著他自身的歷史認識與現實思考。

這部作品蘊含了大量的隱喻和伏筆以及政治要素,晦澀而又深遠展示了更深層次的東西。

04,一首主旋律貫穿始終,冒險的創意成就其絕妙的靈魂。

討論這部電影的配樂時,宮崎導演對他的搭檔久石讓提出一項新的要求:“我想以一首主題曲連貫整部片子。”

「哈爾的移動城堡」獲得金酸梅獎,卻成為宮崎駿的最愛

兩個小時就以一首主題曲連貫?一度成為讓久石讓倍感挫敗的要求。這是鮮有的方式,也是一場絕妙的冒險。

電影中,蘇菲的年齡一下子由18歲變成90歲,用什麼方式自然的呈現這種大跨度的轉折,是宮崎駿最在意的。人在轉眼間變老,而且隨著場面變換,容貌又會產生微妙的變化,忽然年輕,倏而又變老。為了讓觀眾從頭至尾都能感受到這種變化,就像蘇菲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心意一樣,因此音樂也要有一貫性。

最終久石讓創作出主題配樂《人生的旋轉木馬》,這首樂曲充滿著華爾茲風格,又帶著古典的情調。全曲聽起來柔和又略帶傷感,段落之間不停變換著速度,每次變換都產生不同的音樂情緒配合著畫面,既惟妙惟肖的用音符刻畫出蘇菲在電影中不同時間段容貌的年輕與老邁,也蘊含著她人生不同階段的轉折點式經歷。觀者也彷彿跟著音樂,看完了這段動人的愛情。無疑,這場冒險成功了。

不僅如此,音符會將畫面深深地刻印在觀眾的腦海。前面我們提到過蘇菲和哈爾第一次相遇,在一條僻靜的街道上,蘇菲在街道上碰到兩個調戲她的士兵,哈爾忽然出現替她解圍,《空中漫步》作為主題配樂《人生的旋轉木馬》的變奏之一,伴著小提琴輕盈飄逸的演奏,讓觀眾原本略微緊張情緒,隨著哈爾的出現和音樂的情緒放鬆下來。木管組的樂器接過旋律平穩進行,讓情緒得到舒緩,這種安穩的感覺給之後音樂意圖營造的反差氛圍做了鋪墊。

「哈爾的移動城堡」獲得金酸梅獎,卻成為宮崎駿的最愛

短笛嘹亮的音色和稍顯詭異的短小旋律引出荒野女巫橡皮人的突然出現!巧妙的詮釋出音樂情緒的同時,也塑造了形象。在被追趕的過程中,哈爾拉著蘇菲騰空而起,這一瞬間強力度的打擊樂突顯出來,兩個人踩著輕盈的舞曲節拍凌空緩步前行,把世間繁華景象踩在腳底。降落後,翩翩白衣少年輕輕一揮,飛墜而下,消失不見。每一個人都彷彿聽見了心動的聲音,漫步雲端的畫面也成為了每個人心中的經典。

音樂不只是表達的藝術,它還是能引起激動的藝術。——費提斯

好的音樂,把千萬種心靈感受比臺詞更準確的傳達了出來。

結語:

與吉卜力工作室之前的作品不同,《哈爾的移動城堡》並沒有進行什麼特別的宣傳。除了一些客觀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宮崎駿希望觀眾能把關注點放在作品本身,我們可以視之為他對這部動畫的期待。短短兩個小時,其實影片想傳達出的東西很多,必須有所取捨。

細細品味,這應該是宮崎駿作品的一個分水嶺,導演心境的變化,決定了敘事的態度,但這不影響這仍然是一部優秀的作品,我們仍然能夠多維度的感受到返璞歸真的精髓。

即使有再多爭議,愛它的人依舊愛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