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的移動城堡》:人生會遇到荊棘花園,但仍需在愛中自我成長

導語:

宮崎駿曾說過,他最喜歡的自己的作品就是《哈爾的移動城堡》。

這部影片是他決定封筆時,又重新起筆創作,表達戰爭時期,期待和平與愛的動畫電影鉅作。它是一部可以給人帶來溫暖又可以帶來哲學思考的作品。並且創造了全球票房2.31億美元的成績。


《哈爾的移動城堡》:人生會遇到荊棘花園,但仍需在愛中自我成長

蘇菲來到哈爾記憶中的星空下,地上開滿白色的小野花兒,流星劃過,兒時的哈爾從水邊的小房子裡奔跑而出。——這就是哈爾打開心門,將愛情交付蘇菲的一瞬。

《哈爾的移動城堡》改編自英國的兒童小說家戴安娜·W·瓊斯的《魔法師哈威爾與火之惡魔》。以戰爭為背景,描繪了美好時光里人們對“和平”和“愛”的嚮往和追求。

它是宮崎駿繼動畫電影《千與千尋》後的又一力作。

戰爭背景下理想與現實的描述奠定了《哈爾的移動城堡》這部影片奇幻現實主義的基調。

故事講述的是戰爭前夜,住在小鎮的少女蘇菲,因為得罪了女巫,突然從18歲變成了90歲的模樣。在慌亂下逃跑,又機緣巧合地闖入了一座神奇的可以移動的城堡。

城堡裡的哈爾是一位懂得魔法,崇尚和平的魔法師。這是在宮崎駿筆下最英俊的人物形象。一段機緣巧合的相遇,兩顆同樣嚮往和平與愛的心靈。相互扶持下,譜寫出了一段特殊背景下的愛情故事。

《哈爾的移動城堡》在宮崎駿的改編下以“期盼生存、感動愛情”為基調,呈現了一部現代社會無法實現的“戰火中的愛情故事”。詮釋了“人該活在和平與愛之中”和“反戰”的故事主題。給人自我成長、自我認同與自我改變的心裡共鳴。


《哈爾的移動城堡》:人生會遇到荊棘花園,但仍需在愛中自我成長

1、細緻的場景刻畫,體現了日本備受推崇的“匠人精神”和獨有的“寬容文化”,使得“不可思議”的異想變得水到渠成。

18歲的少女蘇菲在去看望妹妹的路上,被兩個士兵突然攔住。

哈爾的出現將她從困境和驚恐中解救出來,但兩人逃跑的途中,哈爾牽著她的手開始了“在空中的行走”。

故事的開頭就給了我們一個這樣的震撼,“在空中行走”的童話場景,估計也只有在宮崎駿充滿童真的作品中才會體驗到。

他可以給人一切不合常理又浪漫之極的所有設定。他的故事,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① 通過細緻的場景刻畫,來還原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體現的是日本備受推崇的“匠人精神”和獨有的“寬容文化”。

在日本的傳統文化中,比較注重“匠人精神”,宮崎駿的創作也不例外。

他的團隊始終堅持用手繪畫稿,並且運用傳統創作方式一次次戰勝了先進科技創造的好萊塢動畫。《哈爾的移動城堡》在2005年,

獲得了好萊塢最佳動畫片電影獎。

我們常常會被他作品中的細緻所打動。

而這種“細緻”不是完整交待所有情節或者刻畫出場景的每一處細節,而是用一種恰到好處的色調、表演和氛圍來呈現。

《哈爾的移動城堡》也有很多細緻的場景刻畫。妹妹跟蘇菲繼承父親的帽子小店的傳統選擇不同,她在另一處與眾不同的地方,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對妹妹工作之處的細緻描繪,真實還原了選擇自己喜歡事業的幸福感。

日本獨有的寬容文化在這部動畫裡也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蘇菲帶著被荒野女巫詛咒後樣貌醜陋的容顏,與哈爾卻產生了愛意。

這樣的愛意與背景無關,與身份無關,與年齡無關。只為表達這樣真摯的愛情。

影片以一種寬容和尊重的角度去探討在戰爭中對和平和愛的追求。

《哈爾的移動城堡》:人生會遇到荊棘花園,但仍需在愛中自我成長

② 通過異想世界裡的事物,來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使得“不可思議”的異想變得水到渠成。

《哈爾的移動城堡》中的城堡,基本都是日本民族文化與世界知名建築結合的產物。作為《千與千尋》和《哈爾的移動城堡》兩部動畫製作的監製,鈴木敏夫稱,

“這次的主角是‘移動之城’,所以會設法讓整座城以3D方法移動”。

蘇菲變成老奶奶之後的突然闖入,開啟了她極具夢幻色彩的旅程。

作為動畫電影,要如何將這種細微又不可思議的異想元素,融入到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又不顯得突兀,這一點就非常考驗動畫的劇情編排功力。影片選擇用異想世界中的事物“移動城堡”、“魔法師”、“女巫”、“稻草人”等來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那麼一切的不可思議就顯得水到渠成。

而《哈爾的移動城堡》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就是戰爭中人們對和平與愛追求。

主角哈爾是一位熱愛和平的魔法師,因此這種幻想與現實生活的結合就顯得合情合理。

蘇菲被女巫變成了一個滿臉褶皺的老奶奶後,以清掃女傭的身份陪伴在哈爾的身邊,幫助他解決困難。

這種相伴像極了我們現實生活中愛情的模樣,青春年少時,我們可以以美好的姿態吸引對方,產生美好的感情。但當我們漸漸變老,樣貌變了,但心的距離卻更加近了。

這樣的對感情認知的成長,是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必將面對的問題,相由心生,心靈成長了,相貌也會變得更美好。

就像在最後蘇菲通過自己善良的舉動,換回了詛咒的解除,回到了自己原來的美好模樣一樣。

人是會變的,心是有重量的。


《哈爾的移動城堡》:人生會遇到荊棘花園,但仍需在愛中自我成長

2、利用動態的超現實主義,以美學藝術的形式將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與夢的經驗相糅合。

超現實主義作為一種美學藝術,其宗旨是離開現實,返回原始,否認理性的作用,強調人們的下意識或無意識活動。它力求突破合乎邏輯與真實的現實觀,嘗試將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與夢的經驗相糅合,以展現一種絕對的或超然的真實情景。

《哈爾的移動城堡》中,通過幾處“爆點”來表現這種超現實主義,這些“爆點”既對故事情節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也點燃了觀眾的情緒。

影片中的爆點是由於日常生活的變化導致的幻想與現實聚合程度的變化,從而成為主角人物開始行動的信號。

在商業電影中,超現實主義“爆點”所帶來的高潮,考驗的是演員的演技、特效的投入。但在動畫的呈現中需要細節的生動刻畫。

《哈爾的移動城堡》:人生會遇到荊棘花園,但仍需在愛中自我成長

第一處爆點是城堡的主人魔法師哈爾,擁有神奇的力量,但他並沒有像其他魔法師那樣接受命令參與到戰爭中去。直到有一天,哈爾對蘇菲說出了自己厭惡戰爭的心聲,蘇菲也決定幫助哈爾解決問題。整部影片的脈絡開始清晰起來,他們要為了這個國家的和平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哈爾每天黃昏後都會筋疲力盡地回到城堡,他為了這個國家的和平付出不懈的努力,也差點變成惡魔的狀態。

面對戰爭,每個個體的力量很微小,即使是魔法師也不例外,但卻不妨礙最終取得了勝利。所以,這樣的舉動告訴我們生活中面對困難,力量的大小並不能成為自己選擇放棄的理由。


第二處爆點,是蘇菲前往王宮的場景,這是整部影片即將步入高潮的節點。

她只是個普通人,並沒有任何魔法,而且還深受魔法的傷害,一身90歲老奶奶的體態,攀爬王宮的樓梯都變成了一種奢侈。更何況她還想為了改變現狀,為了這場戰爭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也會遇到這樣的荊棘花園,但並不妨礙我們的自我成長,任何難題都會在堅持下被逐漸化解。

哈爾去尋找蘇菲後,迎來的是不可避免的戰爭,戰火燃燒的場景,碎片遍佈的構圖,也頗具有超現實主義的風格,極好地調動了觀眾的情緒,給人帶來視覺上的震撼。


《哈爾的移動城堡》:人生會遇到荊棘花園,但仍需在愛中自我成長

3、影片通過人物線索之間的互動,來呈現成長的主題,向世人展現了“向善”“寬容”的童話般理想主義。

《哈爾的移動城堡》所要呈現的主題是關於“愛”與“成長”,蘇菲的突然老態並沒有讓她絕望和氣餒。而是懷揣著善良的心,幫助城堡裡的其他夥伴化解了咒語的困擾。

她以老奶奶的模樣陪伴在哈爾的身邊,幫助他對抗心魔,一起為了這個國家的和平而做出努力。

影片通過人物線索之間的互動,向觀眾傳達“向善”、“寬容”的人性美,這種美就像是童話故事一樣,充滿了理想主義。

電影把愛情故事設定在戰火紛飛的背景之下,使之更為動人。

在《千與千尋》以後,宮崎駿即將封筆之時,我們迎來了他對於《哈爾的移動城堡》的創作,很慶幸能夠再見這種童話般的理想主義。

而最能表現這種童話般理想主義的有兩組人物關係。

  • 第一組是蘇菲與妹妹之間。

父親去世後,蘇菲繼承了父親苦心經營的制帽店,而妹妹選擇了去尋找自己喜歡的事業。

無論去選擇哪種職業,只要這份職業是自己真心熱愛的,無關它是否高尚,是否多金。

這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很難達到的職業狀態,如果你正從事的這份事業,正是你所熱愛的,那是種畢生的幸福。

  • 第二組,就是片中蘇菲與哈爾之間,也就是影片的主線索。

蘇菲跑進城堡裡時,他們的相遇讓他們看到了彼此身上的傷疤和弱點。他不介意她的老態醜陋,動作遲緩;她不介意他每天回來後疲憊瘋魔的狀態。

看到這裡,我認為有時一份不離不棄善意的陪伴,能治癒很多人的傷口,蘇菲的善良和勇敢幫助哈爾走出了自己對現狀的困惑,為哈爾指引了追求愛與和平的道路。

《哈爾的移動城堡》:人生會遇到荊棘花園,但仍需在愛中自我成長

結語:

成長是一筆交易,我們都是用樸素的童真與未經人事的潔白交換長大的勇氣。——宮崎駿

我們在影片中體驗到了人類的夢想和懷舊的情懷,也體會到了人生軌跡中,自我成長的動人力量。

仔細品味,我們會發現成長的過程中,那片荊棘花園,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可怕,像哈爾牽著蘇菲的手在空中行走一樣。

能否克服困難與自己力量的大小無關,只要堅定自己的信心,保持著對生活的善良和勇敢,即使在荊棘花園中行走也會變得如履平地。

我是小七,給予我關注,給予你溫暖。

希望用溫暖的文字,為你的心田滋養出嬌嫩的新芽。風雨過後,會是更加清新,多彩的明天。

《哈爾的移動城堡》:人生會遇到荊棘花園,但仍需在愛中自我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