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的移動城堡》:一段彰顯人文主義色彩的成長故事

《哈爾的移動城堡》是宮崎駿在2004年的動畫作品,該片僅在2005年上映期間,就取得了196億元的票房佳績。

《哈爾的移動城堡》不僅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還在技術方面贏得了電影專業人士的肯定與讚譽。在第61屆威尼斯電影節上,《哈爾的移動城堡》獲得了“傑出技術貢獻獎”。

甚至,連宮崎駿本人也對這部作品頗為滿意。

宮崎駿曾說:“深深留在我心裡的作品是《哈爾的移動城堡》。我將自己從諸多而同文學中受到的影響都放在了這部作品裡。我想向孩子們傳達‘這個世界是值得去生活的’的想法,讓他們知道無論做什麼工作,如果沒有根,是不會有枝葉的。而這個想法直到今天還是沒有改變。”

《哈爾的移動城堡》:一段彰顯人文主義色彩的成長故事

宮崎駿的每一部作品就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一直在傳遞著希望與美好,讓我們相信即使面臨狂風驟雨,也總會迎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一天。

《哈爾的移動城堡》儘管具有濃郁的歐式風格,但其空靈飄逸的背景音樂、勇敢善良的少女形象、畫龍點睛的配角等等,都還是熟悉的宮式味道。

本文將重點分析《哈爾的移動城堡》中男女主人公的成長過程以及本片的人文主義色彩。

《哈爾的移動城堡》:一段彰顯人文主義色彩的成長故事

蘇菲的成長:從自卑的小女生蛻變成自信勇敢的魅力女性

宮崎駿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向來不會忽略掉任何細節,即便是一件衣服,在他看來,也能體現一個人的形象特徵。

蘇菲在片中的第一個鏡頭,宮崎駿就為我們呈現了她的鮮明特徵:質樸。鏡頭中,蘇菲穿著一件深綠色的過膝長裙,腰間繫著一條灰色圍裙,深褐色的頭髮紮成一條又粗又大的麻花辮,就連辮子上的蝴蝶結也是色澤暗淡,毫不起眼。

很多人在觀看這部電影時,卻很容易忽略掉這個細節,我認為,這就是宮崎駿厲害的地方,他對色調的敏銳嗅覺以及細微處理,值得很多動畫電影導演去學習。

《哈爾的移動城堡》:一段彰顯人文主義色彩的成長故事

蘇菲在製作帽子

在蘇菲質樸的外表下,隱藏了一顆自卑的心。

有一個細節,蘇菲站在鏡子前,原本面帶微笑的她卻突然對鏡子中的自己露出厭惡的表情,然後用力將頭上的帽子往下一拉,蓋住了自己的半張臉。

就是這樣一個細節,讓我們看到了蘇菲是一個喜歡否定自我,極為自卑的女孩。

《哈爾的移動城堡》:一段彰顯人文主義色彩的成長故事

蘇菲在照鏡子時遮住了自己的臉

當蘇菲遇見了她命中註定的戀人哈爾時,她顯得更加自卑。

她明明對這個與她一起在空中漫步的帥氣男生心動了,但她又認為哈爾只對漂亮的女生感興趣。

每次提及哈爾的時候,蘇菲的眼簾總是下垂,雙唇微微閉著,臉上還會浮現出一絲若隱若現的愁緒,甚至有時還會輕聲嘆息。這一系列呈現心理活動的手法,都表明了蘇菲的自卑。

然而,宮崎駿塑造的每一個人物從不單薄,他不會將人物的個性只是停留在某一個點上。蘇菲除了自卑,也是一個樂觀堅強的女生。

當荒野女巫因嫉妒蘇菲得到了哈爾的喜歡,將蘇菲變成了老太婆時,蘇菲很冷靜,她對自己做著心理暗示,告訴自己慌亂只會壞事。

《哈爾的移動城堡》:一段彰顯人文主義色彩的成長故事

蘇菲變成了老太婆

為了避免自己的樣子嚇到別人,蘇菲選擇離開了制帽店,一個人躲得遠遠的。

幸運的是,在這場旅途中,她遇到了助人為樂的稻草人,哈爾的學徒馬魯克,還有法力強大的火魔卡西法,甚至連荒野女巫也都成為了蘇菲的好夥伴。

蘇菲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號召力,不僅僅是因為她的心善,還因為她每一次面對困境時所表現出的樂觀與勇敢,讓大家都非常相信她。

當哈爾的老師莎莉文對哈爾施展魔法時,蘇菲勇敢地站在哈爾的身旁,陪著他一起面對極具殺傷力的魔法佈陣。

甚至,她還開起了飛機,在敵軍的狂轟亂炸中飛行著。

尤其是當她即將抵達城堡時,夜色已晚,周圍漆黑一片,但蘇菲依然樂觀前行,還不忘安慰坐在飛機上的小狗與荒野女巫。

《哈爾的移動城堡》:一段彰顯人文主義色彩的成長故事

勇敢的蘇菲開著飛機

戴爾·卡耐基在《做內心強大的女人》一書中寫道:在逆境中,我們可以挖掘出難以置信的潛力,激發自己發的鬥志,而且在逆境中我們可以發揮更出色。

逆境中的蘇菲總能爆發出巨大的能量,一次次化險為夷,而她也隨之不斷成長,並找到了真實的自我,蛻變成了一個自信勇敢的魅力女性。

比較有意思的是,當蘇菲自信時,她就會從老太婆變回自己原本18歲的樣子,而當她自卑時,她又很快恢復蒼老容顏。這正體現了心理學上的自我接納這一概念。

《哈爾的移動城堡》:一段彰顯人文主義色彩的成長故事

自信時的蘇菲是年輕的

所謂自我接納,其實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指一個人能正確面對自身的優點,不會因此而過於驕傲;而另一層含義則是指一個人能正視自身的缺點或者失誤,不會因此而自卑。

而找到自信的蘇菲顯然屬於第二層含義中所描述的那一類人。她不再擔心自己是否漂亮,並開始自如地在哈爾面前展現自我,徹底丟掉了曾經的自卑感,打從心底認為自己與哈爾是平等的。

《哈爾的移動城堡》:一段彰顯人文主義色彩的成長故事

哈爾的成長:從孤獨空虛的理想主義者蛻變成樸實無華的成熟男人

哈爾可以說是宮崎駿筆下最帥氣的男主。他留著金黃色的頭髮,擁有綠色的雙眸,脖子上的那條寶石項鍊更是為他增添了幾份高貴氣質。

最讓我難忘的卻是他那件粉紅色披肩,按常理來說,粉紅色應該是女生很喜歡的裝扮色彩,可哈爾作為一個男生,為什麼會選擇它?

從色彩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粉紅色代表溫柔、浪漫,當男生追求女生時,如果選擇粉紅色的裝飾,會給女生特別美好的感覺,讓她放下戒備,並能很快俘獲她的芳心。

《哈爾的移動城堡》:一段彰顯人文主義色彩的成長故事

哈爾帶著蘇菲在空中漫步

同時,哈爾的華麗的外表也是為了遮掩他那孤獨空虛的靈魂。

某次,因為蘇菲的失誤,導致哈爾的頭髮被染成了黑色,哈爾慌亂不已,他認為失去光亮色澤的頭髮會影響他的個人形象,甚至頹喪地說道:

“不漂亮的話,活著沒意思。”

並且,在哈爾頹喪的時候,全身會溢出綠色粘液,隨著他的情緒越來越糟糕,那些綠色粘液也會越來越多,那一幕,讓我不禁感慨哈爾實在過於注重外表了,顯得極為不成熟。

在哈爾的臥室裡,塞滿了大大小小的玩具似的魔法器皿,而他的床就被這一大堆東西包圍著,讓人感覺透不過氣來。

《哈爾的移動城堡》:一段彰顯人文主義色彩的成長故事

哈爾身上的綠色粘液

哈爾對蘇菲解釋說,他是為了躲避荒野女巫對他的騷擾,所以在臥室塞滿了這些魔法器皿,而我認為,這是因為哈爾感到孤獨與空虛,他需要這些東西來填滿自己,填滿他那孤獨空虛的靈魂。

《哈爾的移動城堡》:一段彰顯人文主義色彩的成長故事

哈爾躺在自己的臥室裡

哈爾也是一名理想主義者。他為城堡設置了任意門,任意門有紅、綠、藍、黑四種顏色,每一種顏色通往不同的地方,似乎象徵哈爾一直將自己囚禁在自己構造的世界裡。

尤其是當他每次打開黑色任意門,獨自奔赴戰場時,更是讓我感受到了哈爾的理想主義。他會化作一隻怪異的大鳥衝向天空,然後肆意破壞那些作戰的武器,即使被火藥燒得渾身發臭,他也要孤軍奮戰。

從這一點上,足以看出哈爾一直幻想著靠自己強大魔法換來和平,他以為只要他一人對抗到底,就會迎來勝利的那一天。

《哈爾的移動城堡》:一段彰顯人文主義色彩的成長故事

獨自作戰的哈爾

直到蘇菲參與到哈爾的生活中,哈爾才逐漸有了改變。

最大的變化就是,哈爾漸漸與城堡裡的每一個夥伴打成一片。為了讓他們生活得更開心一點,哈爾特地施展魔法搬新家,而這新家與蘇菲以前的家一模一樣。更讓蘇菲備受感動的是,就連她製作帽子的那間房間,哈爾也變了出來。

那時候的哈爾開始變得充實起來,他不再依靠華麗的裝扮來掩飾自己,他穿起了簡潔的白色襯衫,搭配黑色的長褲,顯得整個人都清爽多了。

《哈爾的移動城堡》:一段彰顯人文主義色彩的成長故事

哈爾用魔法為蘇菲變的房間

當蘇菲緊緊抱著哈爾,希望他不要再去作戰時,哈爾溫柔地告訴蘇菲,他找到了自己想要守護的那個人,那個人就是蘇菲,並叮囑蘇菲要好好守護城堡以及那群小夥伴。

那一刻的哈爾,很是帥氣,他已不再盲目自信,他與蘇菲之間的愛情,讓他有了實實在在的目標與牽掛,更讓他成為了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成熟男人。

在影片末尾,哈爾沒有再披上那件粉紅色的披肩,也不再戴著閃耀的耳墜與項鍊,頭髮的顏色也不再是閃亮的金黃色。

《哈爾的移動城堡》:一段彰顯人文主義色彩的成長故事

哈爾與蘇菲站在城堡上

褪去繁華與浮躁後,方能體現一個人的初心與本質。樸實無華的哈爾無疑給人一種踏實感,同時也更讓人喜愛,因為那才是他最真實的樣子。

《哈爾的移動城堡》:一段彰顯人文主義色彩的成長故事

藏在劇情裡的隱喻,彰顯了人文主義色彩

《哈爾的移動城堡》算是宮崎駿所有的動畫作品中,隱喻較多的一部。很多影迷都覺得這部片子的情節讓人一頭霧水,甚至直言過於跳躍。

其實,看懂了劇情裡暗藏的那些隱喻,就會漸漸地愛上這部片子。

(1)哈爾的城堡

影片中,多次出現戰機、巨大蒸汽船、帝國的旗幟,蒸汽火車以及在談論戰爭的男女等等。

這些細節都表明了劇情的時間背景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但是,宮崎駿卻將這一背景搬到了日本,融入了本土文化,足以體現宮崎駿的反戰思想以及人文關懷。

《哈爾的移動城堡》:一段彰顯人文主義色彩的成長故事

漂浮在空中的戰機

哈爾的城堡更是能體現這一點。城堡的外表帶有19世紀末的工業風格,而19世紀末的日本正在大力發展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這就表明了當時的日本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但是他們受到了戰爭的影響,他們認為應該通過工業水平的提高來鞏固自己的國際地位,更是為今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伏筆。

由此可見,宮崎駿強烈地希望通過“城堡”來表達他對戰爭的否定,對和平的推崇,這也進一步彰顯了這部片子的人文主義色彩。

《哈爾的移動城堡》:一段彰顯人文主義色彩的成長故事

哈爾的移動城堡

在影片的最後一個畫面,飛在空中的城堡已經在外貌上發生了細微的變化,它的外部鑲嵌著一個大大的房子,枝葉繁茂的大樹圍繞在房子的周圍,說明迴歸到和平生活的哈爾找到了自己的“根”,從此不再漂泊流浪,同時也體現了前言中宮崎駿說過的“有根,才有葉”的思想理念。

《哈爾的移動城堡》:一段彰顯人文主義色彩的成長故事

外貌發生改變的城堡有了家的氣息

(2)哈爾與火魔卡西法的對話

某次深夜,因為作戰而筋疲力盡的哈爾軟癱在椅子上,這時,火魔卡西法對哈爾說了三句意味深長的話:

“你再飛的話,恐怕不能變回人類。”

“生物和鐵燃燒的味道,臭得很。”

“我最討厭火藥的活,它們不講禮儀。

第一句話說明了哈爾已經在作戰的過程中,與那些發起戰爭的人越來越接近,更是表達了宮崎駿對戰爭的厭惡,他認為一個人只要參與了戰爭,就已經淪為了戰爭的犧牲品,甚至會漸漸地被戰爭吞噬掉人性。

《哈爾的移動城堡》:一段彰顯人文主義色彩的成長故事

火魔卡西法

第二句話則又一次表達了宮崎駿的反戰思想,也點明戰爭是對環保的極大破壞。

而第三句話,我認為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暗指火魔卡西法將自己與火藥的火區分開來,表明自己絕不會像火藥那麼野蠻,那麼殘忍;第二層意思,則是象徵著兩個階級的對立,火藥暗指掌權者,而火魔卡西法則代表著嚮往民主的大眾。

(3)皇宮的臺階

蘇菲裝作哈爾的母親,代替哈爾去皇宮時,被要求必須爬臺階,甚至連一同前往的荒野女巫也因為爬臺階,而變得越來越老。

這一細節並不是宮崎駿的多餘之筆。臺階象徵至高無上的權利,蘇菲、荒野女巫都是權力之外的人,他們必須艱辛的爬著一層又一層臺階,才能見到當權者。

《哈爾的移動城堡》:一段彰顯人文主義色彩的成長故事

蘇菲與荒野女巫爬著臺階

宮崎駿通過這一畫面,表達了他對等級制度的強烈諷刺以及人人平等,尊重人權的民主思想。

(4)哈爾與蘇菲的戒指

哈爾初遇蘇菲時,哈爾的手上就帶著戒指,暗指哈爾就是通過這枚戒指找到蘇菲的。

後來,蘇菲在戒指的指引下,回到了哈爾的童年時期,她發現自己與哈爾在很多年前就約定好了,只有她才能幫助哈爾與火魔卡西法解除契約。

戒指的設定不僅為哈爾與蘇菲之間的愛情增添了魔幻與浪漫色彩,讓整個故事在時空上形成了一個閉環,還間接呈現了宮崎駿一貫提倡的主題:只有愛,才能換來和平。

《哈爾的移動城堡》:一段彰顯人文主義色彩的成長故事

戒指指引哈爾找到了蘇菲

細想之下,宮崎駿的理念也不是沒有道理。無情的戰火摧毀了多少人的家園,泯滅了多少人的良心?縱然再強大的魔法怕是也阻擋不了戰爭的腳步,唯有包容一切的愛,才是能化解戰爭的唯一利器。

《哈爾的移動城堡》:一段彰顯人文主義色彩的成長故事

宮崎駿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具有深邃思想的,但不是每一部作品都像《哈爾的移動城堡》具有如此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

在這部作品中,還有許多隱喻值得我們去細品,去研究。

我認為,宮崎駿這三個字之所以能夠在世界動畫電影史經久不衰,是因為他拍動畫電影從來不像某些導演那樣,只是單純追求娛樂效果。

他是帶著責任感與使命感,拍著一部又一部發人深省的動畫佳作。


(文中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刪)

作者簡介:喜歡電影與話劇的摩羯座媽媽一枚,希望我的文字能夠走進您的心靈,更希望您能通過我的文字有所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