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首個低效用地再開發項目:十年“靜默”,一飛沖天

鳳台南路146號,位於鳳台南路與夢都大街交匯處,緊鄰南河風光帶。

路過此地的南京人,會驚訝地發現,眼下,一座雙子塔樓已拔地而起,天合廣場——省供銷合作經濟產業園,120米高的南樓是目前雨花臺區最高樓,目前已聚集蘇果總部等數十家企業。

從昔日的閒置倉儲,變身如今的地標建築,這條低效用地再開發之路,天合廣場走了整整10年。

南京首個低效用地再開發項目:十年“靜默”,一飛沖天

效益近“零”,是簡單賣還是再開發?

佔地1.67萬平米的天合廣場地塊,是1993年省供銷社下屬省果品控股公司拿下的商業用地,也是蘇果超市的發祥地。隨著蘇果的壯大,作為倉儲中心的這塊地不夠用了,蘇果另建倉儲基地,這裡成了出租給木材、建材等行業小企業、小作坊的倉庫群。

環境髒亂、形象不佳、安全隱患多,還總有租賃糾紛。一塊商業用地上全是簡易倉庫,容積率不到1.23,每年收到的租金還不夠維護管養費用,效益低到幾乎為“零”。

時間來到2010年,隨著南京城市建設步伐的加速,鳳台南路一帶,已由過去的“城郊接合部”變為直通河西的要道,而與之毗鄰的建鄴河西片區,陸續建起了新城科技園等高端載體。眼見著周邊高樓一幢幢崛起,省供銷社開始謀劃,準備對這塊“風水寶地”的再造。

“再造”有兩條路,一是把地塊還給政府,由政府收儲,這條路對省供銷來說比較“省事”,政府收回後則有再出讓、再招商、再建設的“麻煩”;二是省供銷需補交一筆不菲的土地出讓金,然後還要再花錢建設。

斥資巨大、週期很長,而且當時南京還沒有明確的低效用地再開發政策,但省供銷社毅然選擇了難度較大的第二條路——自己花錢再開發!

2013年,南京被原國土資源部確定為首批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城市。

天合廣場項目迎來契機,省供銷籌謀3年的計劃,終於可以開啟了。在賽虹橋街道的全力支持下,“吃螃蟹”之路邁出了第一步。

2014年2月,在河西片區環境整治的大勢之下,分管副市長親自主持召開會議,明確了項目拆遷及土地置換等問題,議定重新獲取土地使用權方式、土地置換、規劃建設等細節,批准打造總部經濟園。

低效變“高”,是簡單蓋還是高標準?

“前不久,合肥市領導剛剛來考察過園區,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雲南和青海等地供銷系統也前來參觀合作,這是我們第一個產業園項目,也是南京最早的低效用地再開發項目。”省供銷合作經濟產業園總經理陳日海介紹,從項目啟動之初,他們就瞄準了打造全國供銷社系統產業發展標杆的目標。

打造“全國標杆”,絕不是簡單蓋棟樓,而必須以高標準載體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這個低效用地再開發項目的每一步探索,都走得艱難而穩健。

2014年6月,雨花臺區召開專題會議,確認項目容積率、房屋拆除、環境整治等問題。

2015年8月,分管副市長召開推進會,確認項目為低效用地再開發;9月,再次召開會議,確認土地出讓方案;10月,市國土局與產業園簽訂協議,明確項目面積,建築容積率由倉儲時代的1.23,躍升至7.3。與此同時,省供銷需補交土地出讓金逾1.76億元。

分別為28層、19層的兩幢高樓,10.8萬平米建築面積——“靜默”之中的這塊地,開始悄悄嬗變。

倒貼補償金,把租賃倉庫的零散租戶遷走;拆掉倉庫後,投資以十數億計的產業園正式開工。

嚴格完備手續流程、高標準建設5A級商務樓宇,項目先後獲得南京市建築工程優秀獎、全國綠色施工示範工地、魯班建築獎……“以‘海綿城市’標準打造雨水自動回收系統、太陽能光輻系統收集自然光用於地下室照明,建築質量槓槓的。”陳日海驕傲地說。

去年底,天合廣場竣工。今年2月,多家企業陸續入住,包括夜上海餐飲店、亞朵酒店等的配套服務商戶已開業,蘇果總部、紅太陽食品產業、省果品控股公司、聞府實業、蘇合農產品批發等已簽約入駐,95%的載體面積已售罄。省級農副產品展示展銷中心將在樓內佔據重要位置,吸引全國各地客商。

這裡,即將成為千億級體量的總部經濟產業園。

一飛沖天,是自己幹還是“合力辦”?

“天合廣場是南京市第一個低效用地再開發項目,低效變‘高’,必須多方合力。”賽虹橋街道辦事處主任薛偉介紹,把地塊盤活,政府稅收自然增加,全方位服務是應有之意。

南京的土地開發強度已達29.4%,逼近33%的國際公認警戒線,高於全省2020年22%的平均開發強度上限,低效用地再開發,是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之舉。近年來,雨花臺區、賽虹橋街道為這塊地的騰飛,花了不少心思。

項目開建之時,水電氣管網施工、雨汙分流工程、市政管網接入就同步進行,鳳台南路改造拓寬時特別為項目調整施工方案,賽虹橋街道還加速對項目旁的南河進行環境提升工程……

天合廣場毗鄰河西片區,周邊多是高檔樓宇載體,為“連點成片,融入河西”,雨花臺區助力天合廣場項目方,出新南河上的蘇果橋,確保其與河西“無縫對接”。賽虹橋街道招商辦主任付琳說:“這幾年,我們狠抓跟蹤服務,周例會、月碰頭會,聽項目進展,解決困難。街道積極爭取區委區政府支持,發改委、規資局等多部門聯動,加快項目審批。”

率先嚐試“吃螃蟹”,無先例可借鑑,賽虹橋街道在多級主管部門和企業之間兩頭跑、來回協調,周邊河西的樓宇載體多是灰藍色系,天合廣場設計之初,區、街兩級多個部門就積極出謀劃策,確保其建築風格與周邊一致;項目方對相關政策不理解不明白,街道就安排專員一趟趟上門解讀解析,想方設法幫助項目節省手續流程。

“天合廣場由低效倉儲變為千億體量園區,成為街道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省供銷資產增值了,政府稅源增加了,產業提檔升級,片區形象也‘高大上’了。”區人大副主任、賽虹橋街道黨工委書記汪丹彥說,“目前,街道正在瞄準多個類似地塊,全力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