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鎊跌下國際貨幣神壇,美元正虎視眈眈欲取而代之

一戰結束後諾曼最苦惱的事就是如何把英鎊塞進其他中央銀行的儲備資產中去。沙赫特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輕鬆地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今天外匯儲備作為各國央行的貨幣儲備,並以此為抵押發行本國貨幣似乎是個常識,但是在1922年這種概念絕對匪夷所思!在傳統的金本位中央行主要的貨幣儲備就是絕大部分的黃金和短期本國票據,而只有黃金資產才能同時滿足高流動性、易交換性和國際公認性這三大特點。

英鎊跌下國際貨幣神壇,美元正虎視眈眈欲取而代之

在金本位的機制中各國央行主要關注黃金儲備,如果不是巨大的市場動盪(如黃金大量外流),央行很少積極干預金融市常在金本位中,物價、利率、信貸、財政和貿易平衡基本可以自我調整。各國貨幣都有自己的含金量的法定基準所有貨幣都與黃金看齊,也幾乎不存在匯率波動的問題。從19世紀初到一戰爆發前大英帝國所奠定的金本位貨幣制度極大地促進了世界貿易和經濟的發展。工業革命和城市化,在第一次全球化的浪潮中,將西方文明的成果迅速推向了世界的各個角落。在近半個世紀沒有大規模戰爭和革命的情況下,以鐵路、航運、電報為代表的新技術日新月異,國際貿易空前繁榮,全球資本自由 流動。金本位將西方推上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巔峰。

但是發展註定了不平衡,德國突飛猛進美國後來居上20世紀初的大英帝國已是耄耋老者。看似穩定的地層中正在積聚著日益增強的斷裂壓力。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這種巨大的經濟斷裂能量的總爆發。社會生產能力被大部分轉向軍工然後在戰火中彼此摧毀。全球貿易崩潰了世界市場被分割,更重要的是保證世界經濟齒輪運轉的全球資本流動停止了。金本位的失效導致各國紙幣嚴重超發物價輪番上漲,原本大致均衡的各國黃金儲備極度失衡。戰前的四大經濟強國——美、英、德、法共有黃金儲備50億美元,其中美國最多為20億,英國8億德國10億法國12億。這些黃金儲備並不全在中央銀行手中,商業銀行和流通貨幣也佔有很大比例。有趣但合理的是四國黃金儲備分佈情況大致與其經濟規模相當稍有例外的是法國。1923年由於黃金產量增加四國黃金儲備總量上升到60億美元,但分佈發生了急劇的扭曲。由於戰爭中避險的原因歐洲總共有20億美元的黃金湧到了美國,美國的黃金儲備量大幅攀升到了45億美元,英國略有減少法國損失較大,而德國流失最為嚴重。

英鎊跌下國際貨幣神壇,美元正虎視眈眈欲取而代之

戰後歐洲各國已陸續準備恢復金本位,而大英帝國的處境最為尷尬。如果倫敦要想重新恢復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英鎊就必須重新回到戰前的價值水平,只有如此才能取信於天下。但英國貨幣已經超發了一倍,與黃金儲備相比英鎊紙幣過剩了。面對黃金佔絕對優勢的美國,英國的金融霸權地位可謂是倍感壓力。如果英鎊繼續疲軟則世界各國經濟與貿易融資遲早會投奔美元,全球資本將向紐約匯聚。200年來苦心經營的金融帝國將從此萬劫不復。假如喪失金融霸權大英帝國的全球貿易組織者地位,國際結算計價貨幣的壟斷,商品市場的定價特權都將逐步瓦解,甚至遍佈世界各大洲的英聯邦體系能否繼續維持,帝國海軍是否還具備保護世界各大洋通道的財力都變成了可怕的疑問。

作為大英帝國的金融掌舵人諾曼,殫精竭慮如何解決黃金短缺的困境。最終他唯一的出路就是硬把英鎊紙幣當成黃金對待,勸說和強迫各國接受這一觀點,在各國央行貨幣儲備資產中除黃金之外再加上英鎊。諾曼拍胸脯向大家保證如果需要英鎊可以隨時被兌換成黃金。1922年在這樣的思路指導下英國主導的國際聯盟金融委員會在熱那亞會議上,向各國正式推薦英國的貨幣新發明:英鎊紙幣與黃金相同。這就好比貨幣領域中的“水變油”怪論,水不可能變成油紙幣英鎊同樣不可能變成黃金!最終熱那亞會議決議案第9款明確要求各國“建立一種新的國際慣例,為了節約黃金貨幣儲備中可以持有外匯。

英鎊跌下國際貨幣神壇,美元正虎視眈眈欲取而代之

外匯儲備的概念在世界貨幣史上第一次隆重登場了。諾曼發明了一種新的貨幣機制,這就是金匯兌本位。顧名思義就是黃金加外匯可兌換黃金的本位制。從此各國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未來將以黃金和外匯作為抵押創造貨幣和信用。

明眼人一看都明白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如果英國有足夠的黃金何必增加外匯做貨幣儲備資產呢?直接用黃金不就完了。正因為如此諾曼推銷的外匯儲備理念並不順暢,大家對於這種貨幣“水變油”的概念將信將疑。幾經努力除了英帝國的殖民地屬國和戰後備受惡性通貨膨脹困擾的奧地利和匈牙利等小經濟體之外,歐洲其他各國並未立刻買賬。正在諾曼對此事心力交 瘁之時,沙赫特代表著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德國居然主動要求馬克投進英鎊的懷抱,代價僅僅是2500萬美元的區區之數,怎不讓諾曼欣喜若狂?可是諾曼還有一絲隱憂,黃金不足導致了英鎊的疲弱,而黃金儲備5倍於英鎊的美元正虎視眈眈地覬覦著貨幣之王的大位。

美國人還真要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