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讓後人看到他的傳奇一生

前言

張良和蕭何與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他的一生可以說就是傳奇,他擁有極富的聰明才智,分析事理深入而精髓,能掌握事情的前因後果,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

讓人更加可怕的是,張良十分的清楚人性的弱點,並且善加利用名與利,他的思想是,只要你能為我做成事,我可以給你名利,但是如果不能,我依然可以全部拿回來。

張良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讓後人看到他的傳奇一生

決勝於千里之外

劉邦在還沒有稱王之前,連年帶兵征戰,向西進入武關來到嶢關前,正要準備攻打嶢關的秦軍,但是被張良勸阻了。

張良認為秦朝的兵力還是很強,不能輕敵,但是鎮守嶢關的秦朝將領是個屠夫的兒子,像這樣的人很容易受到利誘,現在暫且留守軍營,派幾個人先走,說是要為五萬人準備糧食,同時在山頭插上旗幟,故布疑兵,然後在派人帶貴重物品去賄賂秦朝將領。

劉邦照著張良說的做,秦朝將領果然答應反叛,答應和劉邦一起進攻咸陽,劉邦當然很樂意。

張良又勸阻劉邦趁秦軍鬆懈的時候給與痛擊,原因是秦軍將領雖然答應反叛,但他的手下們不一定全都同意反叛,如果情況真的如此,那就不太樂觀了。

於是劉邦帶兵襲擊秦軍,一時秦軍被打的潰不成軍,有的落荒而逃,劉邦乘勝追擊,大敗秦軍,進入咸陽,最後秦二世向劉邦投降。

張良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讓後人看到他的傳奇一生

劉邦進入秦宮之後,被不計其數的後宮佳麗衝昏了頭腦,當然還有不計其數的金銀財寶,樊噲勸過劉邦,但劉邦不當一回事,張良說劉邦剛去秦宮就要開始享樂,這不就是所謂的助紂為虐,也就是幫助壞人幹壞事,張良一話才讓劉邦清醒過來,之後帶著軍隊回到了霸上。

後來項羽知道劉邦進入秦宮當了王,這下惹怒了項羽,決定要出兵攻打劉邦,當然這時候的劉邦也知道自己打不過項羽,在項羽一手準備的險象環生的鴻門宴上,要不是張良以計謀緩和了項羽的怒氣,劉邦可能就死在鴻門了。

公元前206年,劉邦被封在偏遠的巴蜀一帶做漢王,在前往巴蜀的過程中,張良勸劉邦把所有經過的棧道都拆掉,,向項羽表示自己沒有回頭的意思,劉邦當然是照做了。

項羽看到劉邦的這些舉動,安下心來以為自己沒有後顧之憂,帶兵攻打齊國反叛的田榮,但項羽怎麼也想不到,在他攻打齊國之際,出兵搶奪關中的正是劉邦,直接演變成了楚漢之爭。

張良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讓後人看到他的傳奇一生

在楚漢相爭期間,劉邦尋覓討伐楚國的大將,張良認為英布是項羽的猛將,但和項羽之間有點不合,彭越和田榮正在合作攻打楚國,因此彭越和田榮可以一用,至於在漢王的將領中,韓信可以獨當一面,用好這幾個人可以大破楚國。

果然不出張良所料,劉邦重用韓信、田榮和彭越,真的擊敗了楚國的中堅力量,從這一戰之後,張良所處的每一計,劉邦都會答應。

既然說到了張良的決勝與千里之外,證據就是張良從來沒有上過戰場,更別說帶兵打戰,但每一次的戰役都像是張良提前知道勝負似的,他說了敗,那肯定敗,他說了贏,那肯定贏。

他只需要坐在營帳裡面出謀劃策。

張良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讓後人看到他的傳奇一生

張良如何成為帝王之師

張良出生在戰國時期的韓國,在沒有遇到一位老人之前,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學子,而他的祖父和父親都當過丞相,後來秦國滅韓,他也就沒有在韓國做官。

後來對秦始皇怨恨已久的張良開始尋找刺客報復,他找到了一個大力士,在刺殺秦始皇的過程中出了點失誤,誤擊了秦始皇的副車,秦始皇下令追殺刺客,張良卻躲過一死,從此改名換姓,逃亡到下邳。

有一天張良出走散步,走到一座橋上時遇到一個老人坐在橋上,老人故意把鞋脫落到橋下,讓張良去撿。

一般遇到這樣的行為,別人是不會去撿的,但是萬萬沒想到,張良居然幫老人撿回了鞋,還順手給穿上了,老人一語不發就開始離去,走了一段路之後又折返了回來,他告訴張良,五天後的黎明就在橋上碰頭。

張良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讓後人看到他的傳奇一生

五天後的黎明張良來到橋上赴約,他到橋上時才發現老人已經等了他很久,老人讓他五天後再約。

這一次的張良天還沒亮就出發赴約,這一次老人又比他先到,老人還很不高興,又一次讓張良五天後再約。

第三個第五天的黎明,張良雞叫就出發了,這一次他終於先到了一次,不一會兒老人就來了,這一次老人很高興,順著誇了張良。

老人拿出一編簡書,告訴張良只要熟讀這編簡書,將來可以成為帝王之師,在過十年就會有王者興起,說完老人就離開了,等天亮之後,張良迫不及待的打開簡書,才發現是姜子牙呂尚所著的《太公兵法》,當然張良也是日夜苦讀。

張良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讓後人看到他的傳奇一生

學以致用

當年和老人相遇,老人沒說興起的王者是誰,但十年之後張良應該知道了,有一次和劉邦在路上巧遇,從此就跟了劉邦。

不過他決定跟著劉邦是有原因的,他用《太公兵法》上的話來教導別人,別人是不會重視他的,而劉邦就不一樣了,同樣的話劉邦定會採納,因此張良肯定的認為老人說的帝王就是劉邦,而自己就是帝王之師。

總的來說老人教會了張良三樣東西,一是老人給的兵書,二是忍耐,三是早做預謀。老人當年讓張良去撿他故意脫落的鞋子,這是忍耐,三番五次的為難張良不按時間約定,這是在教讓張良早做預謀,教導劉邦用的也是這些招數。

公元前204年,酈食其效仿古人給劉邦獻上計策,讓劉邦把刻印信發給其他六國的後代,承認他們的地位,拉攏這些人一起削弱項羽的威勢。

張良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讓後人看到他的傳奇一生

要知道劉邦會輕信別人的計策嗎!他當然得問問張良。

張良認為發了印信給六國後代,也就等於替他們復國,都復國了,誰還會跟著你打天下。

劉邦一聽便大怒,把酈食其罵了個狗血淋頭,之後派人銷燬了已經要刻好了的印信,要不是張良早就想好發印信的後果,不然後果便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韓信攻打齊國,大敗齊國,向自立為齊國假王,誰都知道韓信的野心,包括劉邦,劉邦想對韓信動手,但張良認為先穩住韓信為重,不然韓信要是造反可就麻煩了,因此劉邦封韓信為齊王。

張良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讓後人看到他的傳奇一生

劉邦統一天下後,大臣也開始爭功,除了一些大功臣已經受封,其他的過了一年之久還沒有封賞,有的功臣甚至鬧著要造反。

劉邦問張良應該如何行事,才讓群臣平息心中怒火,張良給劉邦指點了一招,雍齒當年在劉邦最困難的時候,獻出豐邑投靠了魏國,因此劉邦對雍齒怨恨已久。

但這一次張良讓劉邦封雍齒為什方侯,群臣看到雍齒都被封賞了,覺得自己就更加沒問題了,因此也就沒有再抱怨了。

從這些事情之後,劉邦學到了面對厭惡的事情,就要冷靜的對待,當然這些都是張良的功勞。

張良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讓後人看到他的傳奇一生

隱退江湖

前面說到論功行賞,那怎麼能少了張良,劉邦讓張良在齊國選三萬戶當封邑。

但是被張良婉拒了,張良說自己在下邳起義,也是在這個地方遇到劉邦,劉邦採納了自己的計謀,自己才有今天的功成名就,所以只要就下邳就心滿意足了。

之後劉邦封張良為留侯,只要有重要的事情,依然要請教張良,但此時的張良已經有了隱退的想法,便把心裡話告訴了劉邦。

張良說自己的先祖都輔助韓國,秦滅韓國之後,自己為了報亡國之仇而去刺殺秦始皇,震動了天下,後來憑著三寸不爛之舌當了帝王之師,受帝王封萬戶,這是一個平民一輩子做不到的,但從今以後不想再問世事,只求去學做仙人。

從那以後,張良為了讓身體變輕,便學著道家不吃穀物,八年後,張良過世。

張良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讓後人看到他的傳奇一生

翼德結語

說張良的一生是為傳奇,一點兒也不為過,他身體弱似女子,卻極富聰明才智,分析事理,深入而精確,因此能掌握事情的前因後果。

橋上老人教於他的東西,全都學以致用,這些都成為了他成就一番事業的根基,有些事情出在他身上,有一種迷信色彩的味道,但其實是讓他擁有更多的價值。

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這又可以看出張良處事的另一種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