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里西亞爭奪戰:腓特烈大帝敢於在風口處下重注

1740年6月,28歲的腓特烈二世登基,他是一個充滿機智、富於想象力,並且多才多藝,不僅在政治和軍事方面具有天分,在文學和音樂等方面也頗多建樹。但他其實無論在任何領域內都不能算是天オ,反而只是一個天賦甚高、涉獵領域多得異乎尋常的業餘愛好者。站在後世的角度去看他登基後立即發動的奪取西里西亞戰爭,運氣的成分佔有很大的一部分,但運氣的到來敢於下賭注也正是他偉大的地方。

西里西亞爭奪戰:腓特烈大帝敢於在風口處下重注

腓特烈大帝

天時的出現

查理六世在1740年的10月份去世,沒有留下男性子嗣。其女兒瑪麗亞·特蕾西亞的皇位繼承權不是沒有可討論的地方,雖然他迫使德意志諸侯們在"1713年國事詔書"上簽字以確保女兒特蕾西亞的繼承權(瑪麗婭·特蕾莎有權承襲其奧地利大公之位,而瑪麗婭·特蕾莎的夫婿弗蘭茨一世則承襲其神聖羅馬帝國帝位),但這份詔書本身對諸侯缺乏足夠約束力。至少可讓人在承認其繼承權的時候索取某種代價。這個時候腓特烈大帝出手了,他趁機要求獲得西里西亞,而且先上車後買票的做了出來!

西里西亞爭奪戰:腓特烈大帝敢於在風口處下重注

奧地利國母瑪麗亞·特蕾西亞

人和的重要性

西里西亞有超過半數的人口為新教徒和德裔人口,他們在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受到過某種程度的宗教迫害。他們會以歡迎拯救者的心情來歡迎他。事實上發生的結果和他預料的一樣,佔領西里西亞就像一場軍事演習一樣。

西里西亞爭奪戰:腓特烈大帝敢於在風口處下重注

1737-1739年奧俄與土耳其的戰爭失利帶來的地利優勢

1739年7月奧地利軍隊在格羅茨卡遭到慘敗被迫議和。9月,雙方簽訂《貝爾格萊德和約》奧地利割讓其佔有的塞爾維亞北部以及波斯尼亞和瓦拉幾亞部分地區。和約簽訂之後,奧地利軍隊處於完全失調的狀態,既元氣大傷又士氣不振。大部分的軍隊在和約生效後仍然駐防於匈牙利。

西里西亞爭奪戰:腓特烈大帝敢於在風口處下重注

曠日持久的奧土戰爭

當事人對此事件的解釋

他判斷奧地利當時所處的情況是:在政治上可被訛詐,在軍事上無力抵抗。腓特烈自然不會錯過這個可以讓自己的國家增加一大片領土的機會。如果我們看他在1740年和1741年所做出的解釋,只會覺得汗毛直豎。他1740年的一封信裡面寫著:“一想到自己的名字將被刊登在報紙上,隨後又出現於歷史中,這種心滿意足的感覺引誘了我。”過了一年以後,他又在《我這個時代的歷史》一書的草稿中寫道:“擁有已完成戰備的部隊、裝得滿滿的國庫,以及血氣方剛的性情一一這些都是導致我開戰的理由。”然而我們不應該對這種講法過度當真。畢竟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一個喜歡自黑的人。他真正理由雖然相當投機取巧,但還是嚴肅多了。

西里西亞爭奪戰:腓特烈大帝敢於在風口處下重注

全能選手腓特烈大帝

各懷鬼胎的鄰居們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就這樣在腓特烈的先上車後買票的行動後開始了。而戰爭發生後立刻贏得盟友的一方卻並非受到欺負的奧地利,反而是發動攻擊的普魯士,它找來了法國、巴伐利亞和薩克森。他們也都打算利用奧地利一時之間的積弱不振,準備大撈一筆。即便普魯士趁此機會明目張膽地掠奪了土地,也完全不會對他們的同謀共事造成妨害。顯然他們都覺得那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西里西亞爭奪戰:腓特烈大帝敢於在風口處下重注

戰爭發展的戲劇性

戰爭實際的發展卻出乎意料。腓特烈過了一年半以後就冷酷無情地拋棄了自己的盟友。如今奧地利在備受煎熬之下,迫於形勢必須設法取得喘息空間,而最簡單的做法莫過於暫且讓普魯土保留西里西亞。腓特烈則覺得自己的盟友們開始變得尾大不掉,已經到了有一點讓人提心吊膽的地步。既然他本身除了西里西亞之外,對奧地利已經別無所求,於是乾脆毫無顧忌地單獨議和,即便奧地利只是暫時不過來跟他搶奪西里西亞也無所謂。可是一等到奧地利重佔上風,壓倒了隨著腓特烈退出而實力轉弱的同盟,他又以跟當初簽約時同樣冰冷的態度,撕毀新近簽訂的和約重新投人戰局。畢竟奧地利獲勝之後恐怕會有能力把西里西亞從他手中奪走。隨即他在1745年第二次譭棄同盟條約,因為奧地利第二度在西里西亞問題上面做出了讓步。歷經八年的光陰之後,“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總算在1748年不了了之地落幕,所有的參戰國都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只有普魯士除外一一它早在三年前就已經從戰爭中全身而退,帶著自己的戰利品抽腿離開。當時有一位法國外交官又好氣又好笑地說道:“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替普魯士國王工作。”

西里西亞爭奪戰:腓特烈大帝敢於在風口處下重注

奧地利仇恨的種子

幾個世紀以來,西里西亞曾伴隨波西米亞的王位一直歸奧地利所有,奪走西里西亞因而成為對奧地利的嚴重公然挑釁。奧地利無法原諒那場搶劫,至少有整整半個世紀如此,在內心深處更是永遠耿耿於懷。我們可別忘記:奧地利曾經是,並且在很長時間內維續是一個遠比普魯士強大許多的霸權。隨著這種持久的敵意,腓特烈讓他自己的國家扛起了一個沉重包袱,但是自然資源匱乏的普魯士贏得了一塊極具經濟價值的西里西亞地區,同時為普魯士賺得了一條易守難攻的邊界線。從1745年就退出戰爭到1756年七年戰爭爆發,腓特烈贏得十年的和平建設時期。西里西亞是紡織工業中心,德意志最為富庶的省份之一,每年的稅收要佔整個普魯士稅入的1/4。

西里西亞爭奪戰:腓特烈大帝敢於在風口處下重注

結語

腓特烈的西里西亞政策無疑屬於肆無忌憚的,但肆無忌憚恰好是當時的風尚。腓特烈大帝是一個玩世不恭的人。他並不比同一時代的其他政治人物更加毫無顧忌,但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不會掩飾自己的毫無顧忌是一個很"Real"的人。想象如果活在當代一個很"Real"的,喜歡自黑的公眾人物絕對的全民偶像。但身為政治人物,腓特烈的真實與喜歡自黑卻成為一大障礙,再加上他的鹵莽作風,那幾乎令他於“七年戰爭”期間陷人萬劫不復的境地。他並非一位頂級政治家。身為政治家與戰略家,他也缺乏“天才般的”深入見解和遠大目光,以及高手所具備的駕輕就熟技巧。恰恰相反,腓特烈至少在他漫長即位時期的前半段,一直不折不扣是個碰運氣的賭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