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陰縣:厚植生態底色 做足扶貧成色

漢陰縣:厚植生態底色 做足扶貧成色

漢陰縣:厚植生態底色 做足扶貧成色

漢陰縣:厚植生態底色 做足扶貧成色

漢陰縣:厚植生態底色 做足扶貧成色

漢陰縣:厚植生態底色 做足扶貧成色

漢陰縣:厚植生態底色 做足扶貧成色

漢陰縣:厚植生態底色 做足扶貧成色

4月4日,春雨濛濛,記者一行來到位於漢陰縣城西南七十多公里的漢陽鎮。沿江兩岸峰巒疊嶂,煙雨中的遠山近景美如一幅幅水墨畫。

近年來,該鎮結合種植茶葉產業傳統的實際,在全鎮大力發展茶產業。在積極建好管好新茶園的同時,將茶產業上升到產業發展第一位,圍繞原有老茶園資源,已經多途徑開發了漢陽“綠茶”“紅茶”品牌產品。

僅2019年,通過政府財政投資、蘇陝協作扶持、貧困戶入股等方式,籌集資金2300餘萬元,新建茶園8000餘畝,成立茶葉專業合作社15個、再通過劃地到戶、分工分業、委託代管、反租倒包等方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讓貧困戶至少選擇其中一種帶貧方式,確保把貧困戶牢牢鑲嵌在產業鏈上,真正讓農戶的土地流金淌銀。

長嶺村:能人帶動百姓致富

地處漢陽集鎮以南的長嶺村,距離漢陽鎮政府3公里。站在村支部放眼看去,全是吳大平的茶園。

這裡是中國茶葉生長的最北線,吳大平從2010年就開始籌備建設,2012年2月正式成立富硒茶葉園區並註冊了漢陽富硒茶葉專業合作社,2014年成功申報長嶺茶葉市級現代農業園區,同年成立了陝西漢陰靈寶茶業有限公司。

歷時8年的發展,公司總投資累計達到1600餘萬元,現已建成高標準富硒茶園1500畝,建成標準化生產車間及加工廠房產區2250㎡,擁有一套現代化茶葉加工生產線。

吳大平秉承“固守天然本味 無菌無添加劑加工”的理念,著力提高茶葉品質,本著“做大茶葉基地建設、做強茶葉加工企業、精心打造知名品牌”的精神,將公司分休閒觀光、農耕體驗、核心生產三個主體功能區,以長嶺市級茶葉現代農業園區為基礎,積極拓展以茶文化為核心的新興茶文化旅遊產業,集休閒、度假、觀光、品賞茶藝、茶品保健、手工採摘加工茶葉為一體,以遊促銷,帶動茶產品銷售2019年已實現年產茶產品50噸。

近年來,該公司在立足其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將綠色生態茶產業發展與助推脫貧攻堅工作相結合,以農村“三變”改革精神為指引,以土地流轉入股、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採用“公司+支部+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優先吸引貧困戶參與到產業發展中來。

該公司每年支付土地流轉費20餘萬元,可供2000餘人次就地務工,給以勞務輸出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山村家庭創造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僅春季採茶期一項工作每年可帶動300餘人就業增收。按照一名採茶工平均每日採摘青茶5到8斤計算,整個採茶季,預計可為採茶工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

69歲的鄭選貴,女兒外嫁,老年喪偶,現一人獨居。低保貧困戶,享受危改政策,在原址新建了基本保障住房。她告訴記者:“我享受了很多扶貧政策,幸好家門口有這個茶廠能讓我幹活,一天能掙幾十塊錢。”

記者瞭解到,吳大平的茶園每年單就採摘茶葉一項就可帶動當地50戶村民戶均增收1500元。吳大平以企業獲利,來穩固困難群眾增收,連續多年被漢陰縣評為勞動模範、十大傑出創業青年。

“明前茶貴如油,清明前的茶葉行情好,今年茶廠的茶葉出的早,新茶供不應求,價錢賣得高,茶廠需要大量工人採茶,給工人的工錢也高,每天現金兌付,截止目前已經向工人兌付工錢20多萬。”吳大平向記者介紹。

該公司計劃從今年開始,再投資900萬元,建基地、擴規模、提技術、強管理、拓功能、增效益,新建茶園600畝,引進龍井和陝茶一號等優質茶種,加快構建優勢特色的主導產業。在2022年前完成建設任務,屆時可增就業崗位600人。

長嶺村村委主任夏福森向記者介紹,長嶺村毗鄰漢江,地少人稠,不適宜發展養殖業,適宜發展種植業。經專家檢測地處富硒帶,土壤性質和地形適宜種植茶樹,因此在縣政府發展茶葉產業的號召下和自身要素決定,必須將茶葉產業作為發展要務。建設高標準茶園,利用花茶間種,達到觀光旅遊,生物防蟲的目標。既保護了生態環境,維護了綠水青山,又能讓茶園成為金山銀山。

48歲的趙代平家有六口人,以前常年在外務工,父母年歲高,女兒還在上學,兒子尿毒症晚期,老小都需要人照顧。村上看到他家這種情況,無法再出門就業,就安排他看管村上的集體茶園和羊肚菌大棚。

他告訴記者,非常感謝村上能讓他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茶園管護一年能掙兩萬多,公益崗位一年七千二,加上羊肚菌生長期的大棚的管護一個月兩千四,他家的生活得到的保障。

長嶺村支部,記者見到27歲的張偉。身患小兒麻痺症的張偉,在外就業困難,家有姊妹四個,弟弟、妹妹都在上大學,家中收入主要靠父親張立生外出務工,村上通過長時間的艱難培訓,將張偉培養成一個合格的信息員,每月2300元的工資為家中緩解了經濟壓力。

“是夏村長教會了我做這些事情,我現在對我們村每家的信息都很收悉。”張偉有些自豪地對記者說。

35歲的夏培平,十幾歲就在外打工,32歲檢查出塵肺,走上坡路都氣喘吁吁,村上根據相關規定安排了他公益性崗位,一月只需要打掃幾天村道,一年就有7200元的工資。

縣政府要求該村把茶葉產業作為長期主導產業來發展,2019年5月,長嶺茶葉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夏福森當選為理事長,主管村產業發展。到2019年底,該村集體合作社共計發展茶園1000餘畝,帶貧減貧效果明顯。2020年初,該村被縣政府定為茶葉專業示範村。

鯉魚村: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

鯉魚村位於漢江以北,距離漢陽集鎮3.5公里,轄8個村民小組。

記者來到鯉魚村茶園基地,人頭攢動,呈現出一派動人的繁忙景象。群眾們正忙著放線、整壟、挖坑,其中一位衣著樸素的中年男人累的滿頭大汗卻一言不發,他就是何早林,正是這個平凡的男子,靠著自己的勤勞和堅韌的毅力,撐起了自己脫貧致富的夢想。

今年41歲的何早林,早年發生意外,失去了右手,這讓他一度陷入絕望。在家人的不斷安慰和鼓勵下,何早林慢慢調整心態,重燃了對生活的希望。2017年精準扶貧數據清洗,何早林被確定為在冊貧困戶,但是這個倔強的漢子卻“不想一直戴著這頂貧困帽子,更不想靠這頂帽子過日子,希望靠自己脫貧。”

2018年,何早林一直跟著本家兄弟在石泉縣喜河鎮修路,雖然是“獨手”,但是不僅能操作剷車、攪拌機,而且動作非常利索,可謂一人頂倆,每個月能拿2000元左右。9月初,何早林就找到幫扶幹部,遞上了《脫貧退出申請書》,“我總覺得別人能幹的,我也能幹,貧困戶的帽子壓人又不光彩,苦點累點沒關係,我希望靠自己脫貧。”

“他從來沒開口要過什麼,每次上門做工作都非常配合,家裡總是收拾的乾乾淨淨的,自己積極主動的去找活幹,這樣的扶貧才讓人扶的有信心、有希望。”說起何早林,幫扶幹部由衷地讚佩到。2018年,何早林“兩不愁,三保障”高標準達標,申請摘掉了貧困帽。

2018年12月,在全鎮開展的“三評議、樹典型”活動中,何早林被村民們一致評議為“自強標兵”,一個殘疾貧困者,靠著勤勞致富的堅定信念,用自己的獨手成為致富能手。

2019年,鯉魚村大力發展茶葉產業,新建茶園600畝。幫扶幹部及時入戶動員何早林到茶葉合作社務工,3個月以來,何早林成了合作社務工天數最多,拿到工資最多的人。“他雖然只有一隻手,但幹活認真、動作麻利,又不偷懶,是我們種茶真正的能手。”茶園基地負責人謝澤兵說到。

何早林只是漢陽鎮上千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一個縮影。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漢陽鎮根據貧困戶不同的致貧原因、致富意願、致富能力等綜合情況,制定脫貧計劃,切實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今年全面完成剩餘的1469戶3632名貧困人口、12個貧困村的脫貧任務。

天池村:讓搬遷戶在家門口上班

天池村位於漢陽集鎮下游的漢江邊,這裡交通便利。佔地50餘畝的易地搬遷小區整齊林立,2019年已全部搬遷入住,其中本村易地搬遷入住59戶177人。

“現在國家政策好,如果不是親身經歷,確實不知道國家政策好在什麼地方,我家老房子交通不便,房屋簡陋,剛開始聽說易地搬遷政策時,家裡人還擔心去了住不慣,沒有地種,住在老屋雖然掙不來錢但可以種點吃的糊餬口,老屋住了多年也住習慣了,後來鎮村幹部給我們做思想工作就搬到了這個搬遷點上,搬到天池小區之後,政府在小區周邊建起了社區工廠,還為我們貧困戶配了5000元加入村集體產業合作社,發展茶葉產業,搬遷後交通好了,到哪裡去方便了,出不了門就去社區工廠或者茶園打工賺錢,吃穿住行啥都不用愁,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了。”天池小區搬遷戶方衍清激動地對記者說。

該鎮為確保搬遷戶“搬的進,穩的住,能致富”,小區配套基礎設施,水、電、路、訊、綠化、亮化、標準化衛生室、文化活動廣場等與住房同時完工投用。

記者看到便民服務中心、物業管理中心,老人日常照料中心,平價購物超市,兒童託管中心及文化活動服務、民事矛盾調解、紅白理事服務中心等為日常服務平臺配備齊全。

天池村以支部為引領,推行321基層治理模式,實行網格化境因天池小區搬遷戶共有黨員10名,積極推進異地搬遷138體系建設,以社區工廠產業園區為支撐引進“社區工廠”,實現就業脫貧。

該村積極與陝西哈德寶工藝品廠合作,引進其作為該鎮“新社區工廠”,以天池小區作為工廠總部,負責產品研發設計、裁剪打樣、生產、出廠,漢水明珠及二里溝小區作為分廠負責產品加工,經過4個月時間,完成毛絨玩具廠招商、審批、裝修、招工、開工等一系列工作。

2019年,二里溝小區、漢水明珠小區毛絨玩具廠已正式開工。本項目共計投資900萬元人民幣,廠房面積近3500㎡,將帶動127人實現經濟增收,安置就業貧困人員81人,年增加務工收入214萬元。(記者 張妍 通訊員 許志苗 張轌)


分享到:


相關文章: